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与实践
一 元 论
世界只有一个本原: 物质或精神。
一元论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一元论
一元论
二元论
• 世界有两个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 本原:物质和精神
• 笛卡尔
辨析
• 唯物主义强调世俗的物质利益,唯心 主义追求高尚的精神价值?
• 此判断是错的. • 唯物与唯心的根本区别在于本源上或 本体上,而不是价值观上. • 辩证唯物论强调物质的本源作用,同 时强调在这一前提下,人的精神和意 识的价值及其能动性. • 此判断是机械的、片面的
• (2)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和法国哲 学 • 早期启蒙运动:自然神论伏尔泰 ,孟 德斯鸠 ,卢梭 ,孔狄亚克 •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拉美特利的 唯物主义哲学 ,爱尔维修的“人是环 境的产物”,狄德罗 ,霍尔巴赫的自 然是大全
(3)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德 国古典 哲学
• • • • • 康德哲学 费希特的“自我”论 谢林“绝对同一”哲学 黑格尔哲学 (1770—1831) 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论
唯心主义
主 观
主观唯心主义
慧能
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 旗动! 风动!
• 不念观音,惟念陛下 • 唐朝道士秦世英暗中告发一个和尚法琳,说他言论 触犯国法。唐太宗知道了,立即下令将法琳打下监 狱,并说:“你著的《辩证论· 信毁交报篇》中说 ‘有念观音,临刀不伤’那就限你七天,去念观音, 到时绑上刑场,看刀子能不能砍进去。” • 法琳从此焦虑不安,日夜念观音,求观音显灵救他。 见刑期即将到,他忽然大悟,精神焕发,只盼刑期 快到。 • 七天到了,唐太宗问:“今即将行刑,你的观音显 灵了?” • 法琳:“七天来,我不念观音,惟念陛下” • 唐太宗惊奇:“为什么?” • 法琳:“陛下就是观音,所以我惟念陛下。” 唐太宗大笑,放了和尚。
不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 同一性,否认思维认识世界 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西方马克思主义
• 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等 • ---“西方马克思主义”
5、后现代主义哲学
• 代表:利奥塔、福柯、德里达、德勒 兹、罗蒂 • 主题:“消解哲学”,即将哲学等同 于普遍性、必然性、基础性、统一性 和崇高,要消解这一切。 • 价值:对现代主义负面性的反思 • 局限:相对主义,虚无主义
• 哲学是世界观,并不是观世界, • 而是从人出发去理解人、理解世界、 理解人同整个世界的关系。 • 普罗泰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 苏格拉底: • 未经反省的生活是无价值的生活
哲学的历史
中国哲学发展史
1、先秦诸子哲学 2、两汉经学 3、魏晋玄学 4、隋唐哲学思想 5、宋明理学 6、明清实学 7、近代新学 8、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新儒学
• 主要流派:张载的气论;程朱理学;陆王
心学;陈亮、叶适的事功学派; 王夫之的总 结。
• 主要论题 :理气、道器;心性、心物;知
行,两一;古今;义与利、理与欲
6、明清实学
• 代表:黄宗羲、王夫之,方以智、颜 元 • 主题:道器关系、知行关系、人性理 欲
7、近代新学
• 历程:
• • • •
•
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2、中世纪哲学
• 奥古斯丁论证上帝的神性,坚持三位一体学 说,宣称信仰高于理性。 • 经院哲学的产生及唯名论与实在论的斗争 • 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托马斯.阿奎那 ,关于 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和目的论证明。从万 物的存在推断世界的第一因、动力因、目的 因(即上帝)的存在。发展亚里士多德哲学 的唯心主义方面适应基督教的需要。 • 彻底的唯名论者威廉· 奥卡姆
第一章
•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 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 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 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 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 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重点难点
• • • • • • • • 重点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从实践出发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难点 辩证否定观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从实践出发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哲学是什么
• 哲学philosophy,是爱智慧,即以人们当 作不证自明的东西作为问题来思考,即 将不成问题的问题当作问题。 • 黑格尔:“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名词, 往往是我们最无知的东西。”
哲学是种什么样的智慧?
• 爱智慧的智慧:泰勒斯 • 批判的智慧:批判前人\时人\现实 • 反思的智慧:笛卡尔
• • 我们生活的世界,奥妙无穷,生机勃勃, 自有人类开始以后,人们一直不断地探索追 问: • 世界是什么? • 人与世界的关系怎样? • 人是如何看世界的? • 人又如何看处于世界中自己? •
• 录像:宇宙与人(1小时2分) • ..\..\马哲视频资料\宇宙与人.rm
•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 马克思主义哲学
4、现代西方哲学
• • • • • • • • • • 孔德和斯宾塞的实证主义、 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主义、 詹姆士、杜威的实用主义、 弗洛伊德、荣格、弗洛姆的精神分析学、 弗雷格、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分析哲学、 胡塞尔的现象学, 海德格尔、萨特的存在主义, 结构主义, 伽达默尔、利科的解释学, 波普尔、库恩的科学哲学
主题:中学与西学,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
知行观)
8、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新 儒学
•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思想 • 现代新儒学(港、台、国外)
西方哲学发展史
• 1、古希腊哲学 • 2、中世纪哲学 • 3、近代哲学(16到19世初)— 马哲 • 4、现代西方哲学(19世末到20 世纪80年代) • 5、后现代主义
• 是一种态度和立场,它将人类的智慧 作为热爱、追究、拷问、批判、反思 的对象。是大智慧。
哲学是大智慧
• 析万物之理,判天地之美;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 追问宇宙,追问历史,追问人生
如何能获得这种大智慧
• 1、强烈的惊奇感、激情、渴望 • 亚里士多德:哲学始于对大自然的惊 讶 • 康德的敬畏
• 2、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他人、对社 会、对历史的关怀,使自己崇高起来: • 黑格尔“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 • 孟子大丈夫气慨 •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 言。 • 为人类求得“安身立命之本”
• 3、具有高举远慕的心态,执着的理想 追求,超越小我和琐碎 • 马克思,德谟克利特
• 4、具有英雄主义精神 • 人生,是人的生命显示自己的尊严、 力量和价值的过程,从容面对各种人 生处境,方能显示人的尊严与伟大, 如尼采,孔子
第一节物质世界与实践
• • • • • • • • • • •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与世界观 2、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物质观 2、意识与物质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运动 2、时间空间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 (二)从实践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 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 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 题”。
物质本原:唯物主义
哲 学 基 本 问 题
何谓本原? (第一方面)
意识本原:唯心主义
能:可知论 否:不可知论
能否统一? (第二方面)
基本问题第一方面 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 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一 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 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
中国哲学的发展阶段
1、先秦诸子哲学:
儒家(孔子、子思、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杨朱); 墨家(墨 子、后墨); 名家(惠施、公孙龙、); 阴阳家(邹衍); 法家(商鞅、慎到、申不害、韩非)、 纵横家(张仪、苏秦) • 中心论题:天人、古今、认知、名实
2、• 代表人物:陆贾、董仲舒,刘歆, 郑玄,荀悦;杨雄,王充, • 主要论题:天人关系,宇宙形成、形 神关系,古今变迁等
基本问题第二方面
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 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 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据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 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思维
?
存在
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具 有同一性,主张世界 是可以认识的。
唯物主义与彻底的唯 心主义都主张可知论
凡以知,物之理也, 可以知,人之性也。 荀 子
•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与世界观
• 有二个妇人在聊天,其中一个问道:“你儿子还好 吧?” • “别提了,真是不幸哦!”这个妇人叹息道: “他实在够可怜,娶个媳妇懒的要命,不烧饭、不 扫地、不洗衣服、不带孩子,整天就是睡觉,我儿 子还要端早餐到她的床上呢!” • “那女儿呢?” • “那她可就好命了。”妇人满脸笑容:“他嫁 了一个不错的丈夫,不让他做家事,全部都由先生 一手包办,煮饭、洗衣、扫地、带孩子,而且每天 早上还端早点到床上给她吃呢!” •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西方哲学发展史
• 1、古希腊哲学 • 公元前7世纪前后产生,持续1千多年。 • 可分为三个时期:前苏格拉底时代、苏格拉底时代、 希腊化时期。 早期(苏格拉底前,公元前6-5世纪),自然哲 学为主,以求“万物的统一性”为基本内容。 • 苏格拉底时代(盛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 士多德“三大哲人”,以人生、政治和宇宙为关注 对象 • 希腊化时期:伊壁鸠鲁,斯多噶学派 ,皮浪的怀疑 论
3、近代哲学
• (1)16至18世纪西欧各国的唯理论与经验论 • 英国唯物主义的经验论 : • 培根的归纳法,霍布斯的机械唯物主义体系 ,洛克的经验论 十八世纪英国唯心主义经验论 (贝克莱 ,休谟(1711—1776)不 可知论 ) • 欧洲大陆的唯理论 : • 法国的笛卡尔 • 对笛卡尔哲学的批判[伽桑狄(1592—1655)从唯物主义立场批 判笛卡尔的唯心论 • 马勒伯朗士(1638—1715)从笛卡尔出发走上宗教哲学道路,主 张信仰和真理的一致] • 荷兰的斯宾诺莎 • 德国的莱布尼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