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信息公开报告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厦门大学现有98个本科专业,在招97个。
2018年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电磁场与无线技术,撤销应用统计学专业(详见附件)。
现有本科生20093人(其中本科统招生和台港澳侨生19534人,留学生559人1),本研比约为1:1。
注:部分学院一、二年级未分专业,按预计人数统计。
1.该留学生数据未包含海外教育学院留学生。
二、师资队伍情况1.人才工程学校以国家各类人才计划项目为重要契机,全力引进和培养了一批海内外高端人才和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拔尖人才。
截止到2018年8月31日,学校人才工程数据如下:表1 人才工程2.师资结构学校广纳英才,优化选人育人模式,改革聘任聘用制度,努力打造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具有高超专业水平和卓越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2798人2,其中,教授、副教授186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6.80%;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193人,占78.38%;45岁以下教师1685人,占60.22%。
2.注:专任教师数据含辅导员。
图2、3、4同。
三、教学基本情况2017-2018学年,学校共开设本科课程(含主辅修专业)3963门,总课程7140门次。
开设各种实验课程1969门次,其中独立设课的实验课程654门次;实验项目开出率100%,项目数共计3345个,其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2097个。
讲授本科课程的高层次人才占高层次人才总数的比例为78.82%;讲授本科课程的教授占在职教授总人数的比例为85.00%,教授给本科生授课门次数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为21.60%。
全校各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为25.78%,选修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为22.70%。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1.教学条件建设学校共有思明、翔安、漳州三个校区,占地面积591万平方米,生均161.65平方米;马来西亚分校占地面积约60万平方米。
学生宿舍面积69.57万平方米,生均19.04平方米。
教学行政用房88.17万平方米,生均24.12平方米,其中实验室、实习场所23.33万平方米,生均6.38平方米。
思明、翔安校区现有公共教室192间,共有座位数16869个,其中智慧教室88间。
另有计算机机房15间、语音室4间、VR室1间、同声传译室2间、录播室2间、沙盘实训室1间。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27.13亿元,新增2.90亿元,生均5.06万元。
新建成2万平方米演武田径场投入使用,思明、翔安校区现有体育场馆数量102片(场/座),总面积共有27.47万平方米。
学校拥有8家附属医院。
学校不断提高图书馆现代化水平,实行集中式的一校多馆、总分馆管理体制。
思明校区图书馆面积约3万平方米,阅览座位3005个;翔安校区图书馆面积7.3万平方米,阅览座位4000个。
图书馆印本馆藏共435.30万册,新增13.26万册,生均81.16册,生均年进书量2.47册;电子图书总量642.46万册。
学校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2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级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6个、省级9个。
校园高速信息网络建设的规模、水平居全国高校前列并成为CERNET2的核心节点之一。
校园无线网每天同时在线人数近2万人,接入终端达6万台,校园室内公共场所基本实现WIFI全覆盖。
2.专业建设深化专业综合试点改革。
2017-2018学年,继续在化学、生物、数学(国家级项目)和海洋科学、物理学、人文、经济学、临床医学(校级项目)等8个专业(学科)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推进“本研一体、科教协同”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在校生434人,2017年毕业162人,累计毕业生466人,其中410人升学或出国(境)深造,占88%。
累计发表或参与发表论文或作品153篇(其中EI、SCI、JCR论文共计101篇),获得专利7项,获省部级及以上学业竞赛奖励207项。
2017年,获得教育部拔尖计划研究课题3项;2018年上半年,获教育部拔尖计划研究课题4项。
在法学专业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9个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临床医学专业推进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探索“产学联合、校企合作”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软件工程等3个专业完成工程教育专业自评及专家入校考查工作。
在经济学、金融、统计学等12个专业实施国际化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计划,建立“本地留学”模式。
目前在校生786人,累计毕业生818人,751人次赴境外交流,累计开设592门次全英文(双语)课程,累计发表或合作发表论文68篇,申请专利13项,获省部级及以上学业竞赛奖励285项。
2017年,新增生物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等2个福建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
现有6个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10个福建省高等学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
3.课程建设2017年,新立项校级课程建设项目69项,3门课程入选省级2017年创新创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
现有29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0门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10门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双语示范性课程、88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创新创业精品资源共享课,学校逐步完善开放共享的精品课程体系。
推进本、研课程跨学科互通互选。
2017年,进一步完善本科生修读研究生课程机制,鼓励学业成绩优秀的高年级本科生提前修读研究生课程。
2017-2018学年,共有1031门次研究生课程对本科生开放,占研究生课程总门次42.94%。
打造核心通识课程。
2017年,开设核心通识课程80门次,讲座297场;新立项了《大学历史与文化》《两岸国学与文化传承》等15门优质课程。
通识课程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采取讲座课程模式,汇集了学校优秀教师资源,并引进校外优秀教师资源及不同学科背景教师联合授课。
同时聘请了六名在不同学科领域具有较高学术成就、热心通识教育工作的教授担任通识教育中心专家小组,建立常态课程评价机制。
实施全部本科生课程上网工程。
推进近4000门本科课程全部上网,逐步引导教师通过课程中心平台开展辅助教学活动,以引导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开展自主性、实践性、探索性学习,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目前上线课程已达4839门,课程中心平台总访问量超过992万人次,上线师生达30312人。
构建“虚拟课堂+实体课堂”模式,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2017年获批15门省级、7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截止目前,已有21门课程面向全国开放共享,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总计开课43期,选课学生超过40万人次。
SPOC总计开设学期49个。
在已经建成的在线开放课程中遴选出11门代表本校特色的课程向福建省在线教育联盟成员高校进行课程应用共享,选修高校达21所,2324人次。
学校荣获2017年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优秀组织奖。
4.教材建设教材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
2017年,学校修订了《厦门大学教材选用管理办法》《厦门大学教材建设管理办法》,确立了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教材编审队伍基本要求及相关程序,严格教材选用标准和审批程序,建立了教材选用备案制度和抽查制度,优先资助、奖励“马工程”教材和规划教材建设。
学校专门成立了教材委员会,由校长、书记担任主任,宣传部、教务处、研究生院等相关部门及专家等担任组员,携手共谋共抓教材建设。
此外,在“马工程”教材使用方面,学校严格按照规定在相关课程中全面使用指定教材或参考教材,目前思政课均统一使用国家统编教材,“马工程”相关课程也统一使用“马工程”教材。
《新闻传播统计学基础》《西花东拾——中国学生遇见欧洲文化》《电气工程技术实训教程》获2017年福建省优秀特色教材。
5.教学改革成果学校共有10项教学成果获2017年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其中特等奖4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推荐“博伊特勒书院——生命科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等五个项目获国家级二等奖。
2018年上半年,9项成果获2018年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
五、创新创业教育学校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若干意见》《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十六条措施的通知》为契机,积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生创新创业成果不断涌现。
在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中荣获2金1银2铜,成功取得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举办权。
2017年,学校入选教育部“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联合国内一批高校共同发起成立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首批共有486所高校(其中985高校37所,211高校106所)和4家企业,学校为联盟理事长单位。
1.将创新创业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一体四翼”实践教学体系。
近几年,学校在与国内外一流大学对标研究的基础上,两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专业平均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为25.78%。
学校形成以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科创竞赛和社会实践四个方面为抓手,课内课外相融合、校内校外相补充,多层次、立体化、开放性的“一体四翼”实践教学新体系。
设立创新学分。
出台《厦门大学本科生创新学分认定办法(试行)》,设立创新学分,纳入培养方案,学生参加科创项目、学业竞赛、发表论文和发明创造等可申请创新学分。
2017年共认定1249条、2790学分,同比去年分别增长87.8%、81.6%。
2.本科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建设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根据学生发展特点及不同年级需求,构建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
面向大一学生开设《创业基础》课程,通过翻转课堂、慕课方式,由专业老师、企业导师和政工干部组成的师资队伍全程参与课程,2017年共开设5个班级,174名学生参加课程学习。
开设创业先锋班、信息技术创业实践班等特色班,为有创业意愿学生提供强化辅导。
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鼓励优秀教师把科研前沿知识和技术应用引入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2017年共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475门。
3.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继续强化“本科生早期科研训练平台”和“学业竞赛平台”两平台建设。
学校继续扩大科创训练平台影响,2017年共立项院级项目1393项、校级807项、省级项目62项、国家级项目230项;立项15项校长基金本科生项目,重点培育。
共有27个本科学院4807人次学生参加,其中参与科创项目的学生人数占当年本科新生数的比例达84%。
韩家淮院士等一批高层次人才主动参与指导学生国创项目,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指导938项,占大创项目总数的6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