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定义:广义遥感: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或事物的技术。
即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各种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包括电磁波、力场、声波、地震波),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其处理分析,来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等特征的综合技术。
(实际工作中,将重力、磁力、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化为物探的范畴,只有对电磁波的探测属于遥感的范畴。
)狭义遥感: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通过各种传感器获得地面电磁辐射信息,通过数据的传输和处理揭示地面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系统包括:目标物电磁波特性,信息的获取,信息的接收,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遥感技术的特点:1:宏观性、综合性覆盖范围大、信息丰富。
一景TM影像为185×185平方公里;影像包含各种地表景观信息,有可见的,也有潜在的。
2:多波段性波段的延长使对地球的观测走向了全天候。
3:多时相性重复探测,有利于进行动态分析。
4:经济性大大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
美国陆地卫星的经济投入与取得的效益比为1:80或更多。
5:局限性发展高光谱分辨率遥感,提高准确性。
遥感的分类:按照遥感的工作平台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
按照探测电磁波的工作波段分类: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等。
按照遥感应用的目的分类: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等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按照传感器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被动遥感主动遥感:指传感器带有能发射讯号(电磁波)的辐射源,能主动发射电磁波,同时接收目标物反射或散射回来的电磁波,以此所进行的探测。
被动遥感:指传感器无辐射源,仅利用传感器被动的接收来自地物反射自然辐射源(如太阳)的电磁辐射或自身发出的电磁辐射,而进行的探测。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2.1 电磁波与电磁波谱2.2 大气层对电磁辐射的影响2.3 地物光谱特征相关概念:辐射:电磁波在空间中的传播叫做电磁辐射,简称辐射。
分为入射、发射、反射、透射、散射、吸收。
辐射源:任何物体都是辐射源,不仅能够吸收其它物体对它的辐射,也能够向外辐射。
辐射通量(Φ):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积的辐射能量,Φ=dW/dt,单位为W(瓦)。
辐射通量密度(E):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E= dΦ /ds,单位为W/m2。
辐照度(I):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I= dΦ /ds辐射出射度(M):辐射源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M= dΦ /ds。
辐照度与辐射出射度都是辐射通量密度的概念,但I为物体接收的辐射,M是物体发出的辐射,都与波长有关。
黑体:绝对黑体,指能够将外来辐射能量全部吸收的物体。
发射率:地物单位面积上发射(辐射)能量M与同一温度下同面积黑体发射能量M黑之比值。
即:ε=M/M黑反射率:地物的反射能量与入射总能量之比。
透射率:地物的透射度与其表面的辐照度之比。
吸收率:地物的吸收度与其表面的辐照度之比。
一、热辐射基本定律任何地物当温度高于绝对温度0K时,就存在着分子运动,不断地向外发射电磁波。
实际上,世界上任何物体的温度都高于0K(0K=273.15℃)。
所以,任何物体都有热辐射。
地物发射电磁波的能力以发射率作为衡量标准;地物的发射率是以黑体辐射作为参照标准。
物体根据吸收率的大小分为:黑体、灰体、选择性辐射体。
黑体:其ελ=ε=1,不随波长变化。
灰体:其ελ=ε=常数<1(因而吸收率α<1,ε不随波长变化。
)。
选择性辐射体:其ελ随波长而变化,而且ελ<1(因而吸收率a也随波长变化,并且a <1。
) 。
1 普朗克定律(不要求的):黑体辐射能量是温度的函数:Wλ:为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单位波长区间辐射能量,h:为普朗克常数=(6.62560.0005);K:为玻尔兹曼常数=(1.38054土0.00018);e:为自然对数的底= 2.718;C为光速;λ为波长;T为绝对温度;λ为波长;T为绝对温度。
不同温度下,有不同的发射光谱;辐射能量随波长连续变化,曲线只有一个最大值;温度愈高,辐射通量密度也愈大;不同温度的曲线是不相交的;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移向短波方向。
2 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掌握)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全部波长范围内的辐射总能量:σ:斯蒂芬-玻尔兹曼常数,5.6697土0.00297T :黑体绝对温度3 维恩定律:(掌握)黑体热辐射的峰值波长与绝对温度成反比:λmax:为某一温度下辐射能量的峰值波长;B = 2879.8 (um.k)。
二、地物的热辐射特征1 地物发射率自然界中黑体辐射是不存在的,一般地物的辐射要比黑体辐射小。
地物的发射率是指地物单位面积上辐射能量W与同一温度下同面积黑体辐射能量之比值。
地物发射率地物种类、表面状态、温度等有关,而且与波长有关。
2 基尔霍夫定律:在任一给定的温度下,地物单位面积上的辐射能量W和吸收率a之比,对任何地物都是一个常数,等于该温度下同面积黑体辐射能量。
根据发射率的定义:得:α=ε即一定的温度下,任何地物的发射率,在数值上等于该温度下的吸收率。
亦即地物的吸收率愈大,发射率也愈大。
物体的辐射能量:热辐射能量与发射率成正比,与温度四次方成正比。
地物微小的温度差异,就会引起红外辐射能量较显著变化。
物体热辐射能量主要由温度决定。
遥感热红外图像主要反映是物体表面的温度。
3 发射光谱特征:地物的发射率随波长变化的函数关系,称为地物发射光谱。
每一种地物在一定温度时,都有一定的发射率,各种地物的发射率不同。
这种地物发射率的差异是红外遥感技术的重要依据。
4 影响地物发射光谱的因素:地物的发射率与地物表面的粗糙度、颜色和温度等有关。
地物表面比较粗糙或颜色发暗,其发射率较高;地物表面比较光滑或颜色明亮,其发射率较低;比热大的、热惯性大的地物,其发射率就大;水体比热大,在白天比岩石植被发射率较低,夜晚时发射率高于岩石植被。
利用红外遥感研究地热、热污染以及探测地下水等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2.2 大气层对电磁辐射的影响:一、太阳辐射二、大气层对电磁辐射的影响三、大气窗口大气相关知识:1 大气层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分: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大气外层对流层为大气的底层,顶部平均位于12km 。
高度每增加1km ,温度下降6.5 K ,气象变化强,是现代航空遥感主要活动的区域。
在对流层内,由于大气层的吸收作用,使电磁波传播受到衰减。
平流层平流层顶部平均高度80km,层内气流比较稳定,没有垂直对流。
在25km以下气温一般保持恒温约为-55ºC。
在25-315km以上气温随高度递增(臭氧吸收了太阳紫外光),在该层内电磁波的传播特性与对流层内的传播特性相似。
电离层顶部高度1000km,大气十分稀薄,处于电离状态。
氧原子和氨原子在分解和游离时吸收了多余的能量,使气温升高,300km的高度气温可达600-800ºC。
对可见光、红外直至微波的影响较小,基本上是透明的。
它是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的主要空间层。
大气外层该位于离地面1000km高度以上直至几万公里,该层空气极为稀薄。
并不断向星际空间散逸。
该层对卫星运行基本上没有影响。
2 大气成分(不要求):由气体、水蒸气和悬浮的微粒混合组成。
气体:N2、O2、H2O、CO、CO2、N2O、CH4、O3。
悬浮微粒:尘埃、冰晶、盐晶、水滴等,统称为气溶胶,形成霾、雾和云。
在80km以下的大气中,除H2、O2、O3等少数可变气体外,各种气体均匀混合,所占比例几乎不变,又为均匀层。
在该层中大气物质与太阳辐射相互作用,是使太阳辐射能衰减的主要原因。
3 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太阳辐射在通过大气层时,约有30%被云层和其它大气成分(部分)反射回宇宙空间,约有17 %(部分)被大气吸收,约有22%(部分)被大气散射,仅有31%的太阳辐射直射到地面。
1)大气的吸收作用: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大气层中H2O、O2、CO2、O3对太阳辐射产生选择性吸收,由于各种气体对太阳辐射波长吸收的特性不同,使有些波段范围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而另一些波段则全部被吸收不能到达地面。
因此,造成了许多不同波段的大气吸收带。
(补充)氧(O2):在波长0.155μm处吸收最强。
在低层大气内几乎观测不到小于0.2μm的太阳辐射,在0.69μm和.76μm附近,各有一个窄吸收带。
臭氧(O3):对太阳辐射能量吸收很强。
在0.2-0.36μm 和0.6μm附近有两个吸收带,臭氧主要分布在30km高度附近,因而对高度小于10km的航空遥感影响不大,而对航天遥感则有影响。
水(H2O):它是吸收太阳辐射能量最强的介质。
从可见光、红外直至微波波段,都有水汽的吸收带。
主要吸收带是处于红外线和可见光中的红光波段内,其中红外部分吸收最强。
在0.5-0.9μm 有四个窄吸收带,在0.95-2.85μm有5个宽吸收此外,在6.25μm附近有一个强吸收带。
二氧化碳(CO2):它的吸收作用主要在红外区内。
在1.35-2.85μm有3个宽弱吸收带。
另外在2.7μm、4.3μm与14.5μm为强吸收带。
由于太阳辐射在红外区能量很少,这一吸收带可忽略不计。
尘埃:它对太阳辐射也有一定的吸收作用,但吸收量很少。
当有沙暴、烟雾和火山爆发等现象发生时,大气中尘埃急剧增加,这时它的吸收作用才比较显著。
2)大气的散射作用大气散射集中于可见光区,是太阳辐射能衰减的主要原因。
散射的强弱可用散射系数表示:ϕ为波长的指数,它由微粒直径(d)的大小决定。
根据波长与散射微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散射可分为三种:瑞利散射:当大气微粒的直径(d)比辐射波长(λ)小得多时,即:当d<λ/10时,ϕ=4,发生的散射称瑞利散射。
γ∞1/λ4可见光对瑞利散射的影响较大。
常见雨过天睛后,晴朗天空呈碧蓝色,大气中的粗粒物质被雨水带走,大气中的气体分子粒径较小,把波长较短的蓝光散射到天空中的缘故。
米氏散射当大气中微粒的直径与辐射波长相近时,即d≈λ,ϕ=2 ,发生的散射称为米氏散射。
γ=1/λ2它是由大气中气溶胶所引起的散射。
云雾等悬浮粒子的大小与0.76-15μm的红外线的波长差不多,因此,云、雾对红外线的米氏散射是不可忽视的。
非选择性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即d>λ,ϕ=0,γ=1,所发生的散射称为非选择性散射。
这种散射与波长无关,即任何波长散射强度相同。
如大气中的水滴、雾、烟、尘埃等气溶胶对太阳辐射,常常会出现这种散射。
云或雾之所以看起来是白色,是因为它对各种波长的电磁波的散射是一样的。
三、大气窗口大气层的反射、吸收和散射作用,削弱了太阳辐射的能量。
把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反射、吸收和散射比较低,即透射率高的波段范围,称为大气窗口。
主要的大气窗口:0.3-1.3μm:包括部分紫外(0.3-0.38μm)、可见光(0.4-0.76μm)和部分近红外波段(0.76-1.3μm),属于地物的反射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