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二单元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背景与定位课型:新授课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自学法学生信息:学生知道水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通过第一单元中物质组成的奥秘的学习,相当一部分学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但是却不了解分子的特征,不能自发地从微观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对于水的凝结、蒸发等司空见惯的现象不易产生探究冲动。
教学起点分析:教学起点应从身边接触到的生活实例出发来认识分子的特征,并适当增加一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同时配以恰当的比如加深学生的理解。
然后使学生自发地用分子特征去解释水的三态变化和水的天然循环以及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些现象。
教学资源与设备音像资料:水滴图片、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图片、模拟水蒸发时水分子的运动图片实验仪器:烧杯、酒精灯、药匙、碘的升华仪器、温度计实验药品:品红、水、酒精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过程师:同学们,水是我们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也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
我们每天都要喝水,用水,但大家对水熟悉吗?生:有的答熟悉,有的答不熟悉。
师:如果有一个外星人(或一个刚出生的小孩)来到地球上,你准备怎样向他介绍你所熟悉的水呢?生:思考后回答有:水是无色的、没有味道的、透明的液体。
温度低时会结冰,温度高时能沸腾。
水能洗衣服、浇花、灌溉农田、水能发电。
水蒸气扩散到空气中能形成美丽的云朵,遇冷可变成雨、雪降落下来等等。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前面我们学习过世界万物都是由什么构成的?生: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师:其中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同学们想不想探究一下分子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微粒?生:想媒体播放:水滴图片师:大家知道水是由什么构成的?生:水分子师:你们知道一滴水中含有多少个水分子吗?生:不知道师:一滴水中含有1.67╳1021 个水分子,从这个数字上看能说明什么?生:讨论得出水分子很小。
师:不光水分子很小,其它物质的分子也很小。
板书:1、分子很小师:分子虽然很小,小到我们的肉眼看不见,但它是真实存在的。
出示投影片: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几十万倍得到的苯分子的图像师:图片中每一白色部分表示一个苯分子,白色以外的部分表示什么?生:略加思考回答:它们之间的空隙。
师:对极了,分子之间有间隔,就如同我们教室里坐着的同学,两两之间有空隙。
板书:2、分子之间有间隔出示实验:由两名学生各取五十毫升的水、五十毫升的酒精,将它们混合,读取混合后体积数。
生:小组讨论50+50为什么不等于100。
讨论完毕,各小组代表汇报。
师总结:因为酒精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混合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间隔中,挤占了空间。
如同一桶大豆和一桶小米混合后重新装起来不能得到两桶是一样的道理。
师:同学们,你们桌上有一酒精温度计,想不想探究一下影响分子之间的间隔大小的因素是什么?生:想师:好,现在请大家观察室温是多少度,然后用手轻握温度计下端,观察液面有何变化?松开手,液面又有何变化?生:同桌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相互交流见解。
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并补充板书2、分子之间有间隔(热胀冷缩)师:同一物质在不同状态时分子之间的间隔不同的,同学们能否举例说明?出示实验:碘的升华及凝华生:观察现象,让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之因做出猜测。
其猜测有:分子数目增多了?分子个体变大了?变成了别的分子?分子的间隔变化了……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同一物质在不同状态时的间隔不同。
不是因为分子大小、分子数目、分子本身改变。
固体、液体时分子之间的间隔很小,气体时分子之间的间隔很大。
师:有谁能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举例说明:同一物质在不同状态时的间隔不同?生:在锅内烧水时产生的水蒸气会充满整个房间。
师:下雨过后,柏油马路上留下一滩滩水渍。
太阳一出来,不多久,水渍没有了,马路变干了,水到哪里去了?生:蒸发了,扩散到空气中去了。
师:水渍一下子全没有了?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那滩水渍是由许许多多水分子构成的,它们应该像教室里的同学们听到放学铃声,一个接一个走出教室一样从地面上扩散到空气中去了。
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细细体会。
出示媒体动画:水渍中的水分子一个接一个脱离水面运动到空气中。
师举例:放学回家走到街门口,有的同学就知道妈妈在家煮米饭,,有的熬鱼,有的蒸馒头,这是为什么?生:分组讨论师讲解引导学生归纳并板书:3、分子是不断运动着的师:为什么太阳一出来水渍干得就快,米饭煮得时候米香味就浓。
还有衣服晒在有风的地方干得快?生:交流、各小组发表意见师归纳:这是因为太阳、风、加热等可提供能量给分子,使它们运动加快。
出示实验:品红分子的扩散——取60 0C 的水和200C的水,分别加入一小粒品红,指导学生观察现象,从而证明分子运动与温度有关。
师:同学们知道蒸汽机是谁发明的吧?他是通过什么现象得到启示的?生:瓦特,通过水壶烧水,水蒸气能将壶盖顶开。
师:那是因为加热水分子获得了能量,运动加快,挣脱分子间的束缚,分子间距离增大,变成水蒸气的缘故。
将壶盖揭开,会看到有许多水滴滴下。
这是什么原因?生:同桌交流完毕,举手回答。
师:分子不光从环境中获得能量,还会将自身获得的能量散发给周围环境,导致自身能量减少。
揭开锅盖时,水分子将能量传递给锅盖,导致自身能量降低,运动减慢,分子间距离减小,彼此靠近,又重新聚在一起,凝结成水滴。
瓦特观察烧水就发明蒸汽机,同学们有什么感想?生:纷纷发表见解。
师:平时我们也要善于观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说不定不久的将来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就诞生在我们同学中间。
师:通过前面的讲解同学们对分子是一种什么样的粒子是否有所认识?生:回答师在学生回答完毕,将前面的1、2、3概括并板书为一、分子的特征师:有谁能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一下水的三态变化呢?板书:二、水的三态变化生:举手回答师:根据学生回答适当补充并板书水分子吸收能量运动加快、间隔增大水水蒸气水分子失去能量运动减慢、间隔减小师:不管是水蒸气冷凝成水,还是碘受热变成碘蒸气,这些变化都是物理变化,其原因是没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我们从分子的角度出发,应如何解释物理变化呢?生:思考师:将学生的答案进行概括:物理变化中分子不变,运动速率、分子间隔改变。
师:下雨了,同学们打着小花伞,穿着雨衣奔走在上学或回家的路上;下雪了,同学们将雪握成小球打雪仗,堆雪人。
你们可知道雨、雪是怎样形成的?生: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雨、再遇冷变成雪降落下来。
师:回答得非常对,但未跟这节课的知识紧密联系,也就是说未用微观的观点和能量观解释问题。
出示媒体:水的天然循环路线提出问题:想一想,在水循环的每个环节上,水分子是怎样运动的?水分子的能量如何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水分子的能量变化?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略加概括并板书吸收太阳光升腾随风迁徙地表水——————→水蒸气————→云————→雨或雪返回地面水分子能量增大遇冷再遇冷运动加快师:水分子的运动导致水的三态变化,而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可以实现水的天然循环这就是这节可我们的学习任务。
板书: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哪些问题还有疑惑之处,需要老师给予指点。
生:老师,一般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为什么水降低温度结冰时,反而冰的体积小于水的体积?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0页的《活动天地》,看看小丽同学的见解能否帮我们解决?生:老师,我想知道分子到底小到什么样的程度?师:一个水分子的质量是3×10 -26kg ,如果把水分子比作乒乓球那么大,就像拿乒乓球跟地球比。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规则是各小组提出日常生活中你观察到的能用分子的知识来解决的问题,然后点名让另一组的同学回答。
看哪组提得问题质量好,哪组的回答完美。
各小组先讨论一下。
生: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一人抽烟满屋子都会充满烟味?盛酒、香水、食醋的瓶子为什么要塞紧瓶塞?“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自行车胎打满气,夏天时易爆?为什么走到医院门口能闻到消毒液的味道?为什么洗澡时会看到墙壁上出现许多小液滴?为什么将糖块放在热水中溶解得快?为什么气罐盛的是液化气而不是气体?……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解释给予肯定。
出示练习,比一比,看一看,看谁做得快。
小结:将本节课的知识编成顺口溜的形式投影分子之歌分子虽小,真实存在,互有间隔,不断运动。
吸收能量,运动加快;失去能量,运动减慢。
物理变化,分子不变;化学变化,分子改变。
教学效果与课后反思评价1、本节教材一开始就以封闭在针筒中的少量水为假设,说明水的三态变化中分子数目和大小没有改变,而是分子间隔和分子排列方式改变了。
学生很难接受,心中不免有所疑惑。
而在这节教学中,教师打破了课本的框框,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分子的特征,然后再利用分子的特征来解释水的三态变化和水的天然循环,学生乐于接受,学习兴趣高,给人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2、本节课通过一系列问题情景的设置,层层设问,在学生答问、质疑、讨论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
并且通过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的方法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程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但由于本节安排实验较多,师生互动场合较多,在教学时间上略微紧迫,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组织教学的能力。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