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煮和服用中药的正确操作中医药技术在“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大健康领域里有着独特的作用,根据辨证施治理论组成的因人而异、因症而异的中药方剂,能调节人体的各项生理机能,起到治病和防病的作用。
中药汤剂是中医药技术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形式,具有服用方便、易于吸收、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等优点,特别适用于多种慢性疾病和疑难杂症的治疗。
众所周知,煎煮中药时对煎药的器具、火候、时间、煎煮方法等方面都各有讲究,同时对于服药的时间、剂量、频率、禁忌等因素也有相应的要求,上述各项若把握不当则会影响药效,甚至带来毒副作用。
本文通过对中药饮片的煎煮和服用方法进行总结,让大家更好的掌握正确的中药煎煮和服用方法,提高中药汤剂的治疗效果。
一、中药饮片煎煮前的准备1.中药饮片的清洗:中药饮片煎煮前不可清洗,因为在清洗的过程中,流动的水会将中药里的某些有效充分冲洗出,造成药性溶出,直接影响药效。
比如,清洗可使药材中含量丰富的糖和苷类水溶性成分丢失,可使粉末类中药如桃仁、龙骨、滑石粉等的丢失,还可致部分药材中的蜜、酒、胆汁等辅料丢失。
如果确实需要清洗,切忌浸泡、浸润,应选择适宜强度的流动水快速冲洗或轻轻淘洗药材表面,并用纱布或滤网等滤材过滤清洗液。
2.中药饮片的浸泡:中药饮片的浸泡既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还可避免煎煮时间过长引起的药性损耗。
浸泡方法通常是加冷水漫过所有中药,轻压药材使水面高出药平面2cm为宜。
中药饮片需要浸透后再煎煮,一般浸泡30分钟左右,但也要根据药材自身质地的轻重和季节、温度的差异分别对待。
中药饮片的浸泡时间长短应以药材完全浸透为准,一般情况下花、草、叶类中药可浸20分钟;根茎、种子、果实及矿石、甲壳类药材宜浸泡30-60分钟。
3.煎药用水的选择:水是煎煮中药汤剂的最常用溶媒,煎药用水需澄明洁净、无异味、含矿物质少,一般宜选用自来水、井水等。
需要注意煎药时不要用矿泉水,因为矿泉水里含矿物质比较多,容易和中药发生反应,从而影响药效。
煎药用水量不宜过多且需一次加足,不要中间数次加水,更不能把药煎干了再加水重煎。
用水量应视药物的重量、体积、吸水能力、煎煮时间、火候及所需的药量等因素来决定。
一般第一遍煎药时用水量为药材的5-8倍,或将药材轻压后水漫过药材2cm,第二遍煎药时用水量宜少,将头煎药滤出后重新加水漫过药材1cm即可。
4.煎药器具的选择:最好使用砂锅煎煮中药,瓦罐、搪瓷罐、玻璃器皿也可以,这些器皿性质稳定,不容易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而且它们传热慢、受热均匀,不容易糊锅。
应避免使用金属器具,因为其中含有的铁、铝、铜等金属离子会与药材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引起药效破坏甚至产生毒性。
二.煎煮中药时的注意事项1.煎煮中药的火候:煎煮中药的火候有“武火”和“文火”之分,武火即大火、急火,文火则为小火、慢火,一般顺序是“先武后文”,即开始用大火,煎沸后改用小火。
火候的掌握需要根据药物的性质决定,煎药时如果火力过急,水分蒸发快,容易糊锅;如果火力过弱,煎煮出来的汤剂药效弱。
要按照“先武后文”的原则,确保药物有效成分的充分释放,减慢水分蒸发。
比如解表类药物含挥发油较多,一般宜用武火急煎法,煎煮时间要短;补益类药物滋腻质重,需久煎方能出汁,一般用武火煎沸后再用文火久煎。
2.煎煮中药的时间与次数:药物要煎煮两到三次,最少需要两次,一般药物头煎煮沸后,再煎20-30分钟,二煎煮沸后再煎15-20分钟。
对于质地较轻或含芳香性、挥发性成分较多者,煎煮时间应适当缩短;而质地厚重、不宜挥发的药物则应延长煎煮时间,增加煎煮次数。
中药煎煮以2-3次为宜,煎煮次数太少,提取不完全,药材损失大;煎煮次数多,费工费时,药液杂质多。
质轻、易挥发的解表、芳香化湿、行气类等药物,头煎煮沸后再煎10-15分钟,二煎煮沸后再煎5-10分钟即可;质重、不易挥发的补虚药、矿物药、根茎类等药物,头煎煮沸后再煎40-50分钟,二煎、三煎甚至四煎煮沸后需再煎30-40分钟。
还需要注意的是,第一煎药液滤出后,药材表面温度较高,组织较为膨胀,加入冷水会导致高温的药材表面与冷水骤然接触,蛋白质凝固形成凝固膜,影响有效成分的继续溶出,所以第二煎加水时应当加入不低于药材表面温度的热水。
3.煎煮时需适当搅拌:煎煮过程中,溶液浓度与溶质逐渐达到平衡状态,且在药材表面会形成一厚层气膜。
适当搅拌,可使药材上下受热均匀,既可促进药液浓度平衡,防止局部浓度过大,降低溶出效率,又可克服气膜的影响,促进有效成分的浸出,另可防止药物糊锅。
一般建议5分钟左右搅拌一次为宜,搅拌太少不利于药材成分溶出,过频则易造成热量及挥发油类成分的散失。
4.中药饮片的特殊煎煮方法:(1)先煎: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矿物、骨类、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煮沸后再与其他药物同煎。
矿物类药物如石膏、代赭石、赤石脂,骨类如虎骨、豹骨,甲壳类如龟板、鳖甲,贝壳类如牡蛎等,均需要事先捣碎,加水单独煎煮1小时后再加入其它药物。
另外,毒性较大的川乌、附子、草乌等也需要先煎。
(2)后下:气味芳香的药物,若久煎可使其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须在其他药物煎沸后再放入。
花、叶及含挥发性成分的中药如藏红花、番泻叶、薄荷、香薷等均不耐煎煮,需其它药物煎煮以后在停火前5-10分钟才煎煮,煎煮5-10分钟即可。
(3)包煎:黏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宜先用纱布袋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煎以防止药液混浊、焦化及刺激咽喉。
含细小种子类的药物如车前子、葶苈子,煎煮时容易上飘或沉淀的蒲黄、海金沙、滑石,含淀粉较多的药物如浮小麦、车前子,有绒毛的药物如辛夷、旋覆花、枇杷叶,这些药物均需要包煎。
(4)另煎:为了更好的煎出贵重药材中的有效成分,避免浪费,应单独另煎,煎好后单独取汁与其他药液同服。
人参、三七、羚羊角、鹿茸、虫草等名贵中药材需要另煎。
(5)烊化:阿胶、龟板胶、鹿角胶、饴糖等胶类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为避免粘锅或黏附其他药物,可单用水将此类药加热溶化后再用煎好的药液冲服。
三、中药汤剂的正确服用1.服药时间:中药饮片煎煮完成后,一般每日服用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对于服药时机,则取决于患者疾病的性质和药品特性,如病在上焦如心、肺部的需使药力停留较久,宜饭后服;病在下焦如肝、肾、肠的,需使药力迅速下达,宜饭前服。
一般情况下,补益药和泻下药宜饭前空腹服用;外感疾病及头面部疾病的药宜饭后服用;安神药宜睡前服用;通便药宜清晨和白天服用;对肠胃刺激性大的药宜饭后服用。
2.服药温度:与用药温度相关的服用方法有温服法、冷服法和热服法。
大多数患者宜采用温服法,特别是对一些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
将煎好的中药汤剂放凉后服用为冷服,一般寒剂宜冷服,适用于热证。
将煎好的中药汤剂趁热服下为热服,一般热剂宜热服,适用于寒证。
对于服药的温度,以疾病分类则热性病宜冷服,而寒性病则宜热服;以药物作用部位分类,则行血通络达筋骨者宜热服,收涩固精止血之剂则宜冷服;以药品品种分类:理气类、解表类、活血化瘀类、除烦止渴类药宜热服;解毒剂俱宜冷服,清热药和消暑药宜冷服。
3.服药剂量与频次:中药汤剂均是煎煮2次以上的合并液,每次以服用100-200毫升为宜,一般身强者可适当多服些,身弱者如儿童和重病人,服药量则应少些。
服用次数有分服、顿服和频服之分,其中分服一般是一剂汤药分2-3次口服,适用于慢性病、病情轻,可慢慢调养的患者;顿服即一次性服用,多为服用药性峻烈的小剂量汤剂,一次性服完的意义在于不会损伤机体正气同时还会集中药力发挥最大药效,适用于急性病及病情较重的患者;频服即少量多次服药,其目的在于使药物能充分接触患部,起效快,适于咽喉病、呕吐病及急性病重患者。
4.药引:正所谓“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药引的合理使用,能增强药物疗效、引药直达病处、缓解药物毒性,这对中药汤剂药效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生姜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之效,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时,常用作引;葱白能散寒通阳、解毒散结,治疗感冒风寒、小便闭塞不通时,常用作引;而在辛温解表药中,同时加入生姜、葱白,可更增强发汗解表作用。
粳米有益气健胃之功,当治疗火热病症需用大剂量苦寒药时,常取粳米为引,以保护胃气。
大枣能益气补中、养血安神、调和药性,使用甘遂、芫花、大戟等峻烈药时,常取大枣缓和药性,以防中毒。
红糖能补血、祛瘀,治疗产妇恶露不畅、小腹冷痛等症时,可取红糖为引。
食盐有清火、解毒之效,治疗肾阴亏虚的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宜用温淡盐开水送服,因其能助药入肾。
食醋能散瘀止痛、收敛固涩,治疗妇女带下、血热崩漏、蛔虫腹痛病症时,常取食醋作药引。
5.服药时的“忌口”问题:由于中药汤剂成分复杂,为避免药效的减弱及毒副作用的发生,在服药期间我们应避免食用一些不易消化或有刺激性的食物。
主要包括辛辣类、鱼腥类、发物类、生冷类和油腻类食物。
(1)辛辣类:此类食物多辛热,过多食用易生痰动火,散气耗血,包括葱、生姜、蒜、韭菜、酒、辣椒等。
(2)鱼腥类:此类食物多为咸寒而腥之品,多食易伤脾胃,包括黄鱼、鲤鱼、带鱼、蚌肉、虾、蟹等。
(3)发物类:此类食物均为动风生痰助火之品,一般会促进疾病的恶化,对于不同疾病,其种类亦不同,有蘑菇、香蕈、笋、芥菜、南瓜、公鸡肉、猪头肉、母猪肉等。
(4)生冷类:此类食物性多寒凉,易影响胃肠功能,如白萝卜。
(5)油腻类:此类食物不宜消化,损伤脾胃,包括油脂、油煎及油炸的硬固食物。
在中药煎煮的各个步骤中我们都要选择正确的方法,确保药材中的有效成分能被充分煎出,避免可能引起药效破坏的各种反应,用心去熬一剂好药。
正所谓“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反而有害”,因此我们在服用中药汤剂时要因病因药选择正确的服药方法,专心去喝一碗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