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慧家长课程心理学视角下的家庭教育

智慧家长课程心理学视角下的家庭教育

学术专长:【专注于家庭心理教育 ·专业与EAP团体培训】 家庭心理教育、政企心理培训(EAP)、应急心理干预、学校心理教育、强迫症专业
治疗。
联系方式:
教育目的的思考
3
一名从纳粹集中营生还的校长:我曾亲眼见到 人眼所不应见到的情况,毒气室是由学有所长 的工程师修建,妇女是被知识渊博的医生们毒 死,儿童是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所以我怀 疑教育的作用。我对你们唯一的请求是:请回 到教育的根本,只有在使孩子们更具有人性之 后,读书、写字和算术的能力才具有价值。
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12
为什么我们会感到孩子逆反?
亲子关系



成 长
子 成 长
遇到问题和困惑是正常;只需要让自己学习成长,当我们长大后, 问题自然就变小了。
13
(0—6岁婴幼儿期 ),父母控制
拉着走
14
童年期(6—11、12岁),小学阶段,父母和孩子共同 控制。
领着走
15
青春期(11、12——17、18岁),主要是孩子控制 。
21
一岁之前是安全感的建立期
22
孩子在妈妈肚子里,他已经习惯了在水里面飘来飘去的那样的 一种生活状态,经过一阵苦难的磨砺他来到这个世界上,他的 内心是充满着一种不确定的恐惧感,就好像是我们成年人,当 我们对未来的这个世界有不确定感的时候,我们内心里就会很 害怕,这个时候小婴儿就渴望去寻求一个支点,这个支点就是 帮他们建立安全感的一个大本营,那么婴儿的这个大本营呢, 就是他的养育人-妈妈,妈妈的心跳,妈妈的味道,妈妈的声 音都是他曾经熟悉的,所以可以给他带来充分的安全的感觉, 所以小婴儿是要妈妈亲自来带。
教育目的的思考
4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如何处理好你与孩子的关系?答案就是5 :处理好你与你信念的关系即可。
人与外界所有人事物关系的本 质都是你与自己关系的投射。 也即是你与你念头的关系的投 射。从这个角度讲,根本不存在一个亲子关
系,你与孩子的关系是你与自己念头的外在投 射而已,还是你与自己的关系。
父母如何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冲突
10
接受自己~~~人们对他人的接受程度与对自己 的接受程度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 ——自问:“我对自己的接受程度如何?” ——找到生活中更多的价值满足。 ——跟在孩子的后面,不要走在他的前面
11
英国皮斯特所说:“如果你想要孩子变成顺从 而守教条的人,你就会用压服的方法;而如果 你想让他们能够独立地、批判地思考并且有想 象力,你就应当采取能够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 方法”。
跟着走
16
(17、18以后青年期),孩子自己控制。
自己走
有些人是看到才相信,有些人是相信了才看到
17
精神世界与物质身体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 七岁决定了一
个人对世界的评判标准,行为模式,情绪 模式等
人格—— 人格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感觉,情感,意 志等机能的主体。它可以离开人的肉体,离开人所处的物质生活 条件,而独立存在在人类的精神文化维度里。 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 和行为风格。 人格是指一个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 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使是牙痛的时候也不敢看牙医。后来,她实在被牙病折 磨的受不了了,在家人的极力相劝之下,才把牙医请来 家里给她诊治,谁知,当医生在一旁整理器械准备手术 的时候,却发现吉姆已经断了气。
8
从来不存在一个客观的世界,只有我们每个人 眼中所见的世界。
9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 生活中常常不自觉的把自己的 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 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 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 的特征。由此,我们常常可以 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 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 征。
婴儿 刻板印象 就像哺乳动物一样 不要经常变换环境 安全感建立不好 缺失 孩子会用所有的机会去寻求补偿
亲子依恋类型
23
回避型:这类儿童对母亲在场或不在场影响不大,母亲 离开时,并无忧虑表现;母亲回来了,往往不予理睬, 虽然有时也会欢迎,但是短暂。这种儿童实际上并未形 成对母亲的依恋。
反抗型:这类儿童当母亲要离开时表现出惊恐不安,大 哭大叫;一见到母亲回来就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当母 亲去迎接他(她),如抱起时,却又挣扎反抗着要离开, 还有点发怒的样子,孩子对母亲的态度是矛盾的。他们 即使在母亲身旁,也不感到安全,不能放心大胆地去玩 耍。
18
培养孩子完善的人格,修正自己人格中不完善 的部分
抓住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培养良好人格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9
关键期——学习的最敏感、最容易的时期 。儿童心理发展最佳年龄期,关键期(或 敏感期)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年龄时期,儿 童对某种知识或行为十分敏感,表现出高 度的积极性和兴趣,学习起来非常容易, 错过了这个时期,学习起来就会比较困难 ,甚至影响终生。
6
执著于“未完成事件”的人, 即使后来环境已经很不同了, 仍然会停留在他童年时期的需求里。
只有我们回到当时需求被卡住的事件中去,直 面这个事件,看见问题的关键所在,用当下的 力量完成和穿越和疗愈,才能彻底的从这个缺 失中走出来,让它不再成为心里的空洞,让它 得到圆满。
7
英国著名网球明星吉姆·吉尔伯特小的时候跟着妈妈去 看牙医,她以为一会儿就可以跟妈妈回家了。但是我们 知道,牙病是会引发心脏病的。可能她的妈妈之前没有 检查出来存在这种隐忧,结果让小女孩看到的是惊人的 一幕:她的妈妈竟然死在了牙科的手术椅上!这个阴影 一直跟随她40年,可惜的是,她从没想过去看心理医 生,以至她即
20
关键期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奥地利生态学家康罗 德·洛伦兹(1937)提出来的。他在对鸟类自然习 性的观察中,发现刚孵出的幼鸟,如小鸡、小 鹅等,会在出生后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学会追逐 自己的同类或非同类,过了这段时间便再也不 能学会此类行为或印刻自己的母亲,而这段时 间是很短的,故称为人类的关键期,又称最佳 期、敏感期、临界期、转折期。
1
智慧父母讲堂
心理学视角下的家庭教育
启维心理咨询中心任小燕
2
2003年从业,中心主任; 首批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高级心理督导师; 九三学社社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 中国整体疗法核心小组成员; 淄博启维心理研究发展中心 负责人; 淄博市经济发展促进会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淄博市预防医学会慢性病防治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