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生物学教案江苏七年级生物教案还可以给教师带来更多的反思,更能促进教师呈现出一节好课。
我整理了关于,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七年级上册生物学教案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教材分析教材一开始安排了"屎壳郎出国"的案例分析,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习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并激发学生探究生物对环境影响的愿望。
接着设计了"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是影响"的实验,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精确测量,获得数据,从中找出不同植被影响环境的规律,得出生物确实对环境有影响的结论。
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的时间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指导思想本节课以教育部有关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和EPD(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原则为指导,力图以指导预习探究为基础,通过指导学生对校园裸地、草地和灌丛相对湿度的测定,对有盆花的教师办公室和无盆花的教师办公室相对湿度的测定,对家庭有花卉房间和无花卉房间相对湿度的测定,帮助学生证明生物对环境有影响,即绿色植物对环境湿度有影响。
在指导学生完成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使用干湿计测量相对湿度的方法,同时还提出进一步探究实验的选题:盆花花卉的种类和数量对教室湿度的影响。
本节课的预期教学效果是:指导学生学会有关生物对环境影响的科学知识,在知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帮助学生平时注意增加教室空气湿度,美化学习环境,自觉增强保护生态环境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依据《生物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从以下进行教学设计:1.突出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2.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2. 能力目标学会使用干湿计,尝试收集和处理数据的多种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的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生物对环境具有不同的影响,意识到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难点:尝试收集和处理数据的科学探究方法。
本节关键对学生数据处理能力的引导和培养。
教学方法图片分析法,探究实验法教具准备干湿表、计时器(手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1.导入新课师:在上一节课中我们知道,环境中的各种生物会影响生物的生存,那么生活在环境中的生物,又能对环境产生什么影响呢?2.学案之一:分析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师: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第10页的资料。
然后回答思考讨论中的三个问题。
师:牛|蜣螂各自对环境产生了什么影响?生:大量的牛粪污染了澳大利亚的草原,破坏了植被,还导致苍蝇等害虫的孳生,容易传播疾病,该地区生态失去了平衡。
中国屎壳郎以牛粪为食,清除了牛粪,还草原以生机,也切断了苍蝇等害虫孳生的场所,使环境变得清新优美。
师:为什么引进蜣螂?说说道理。
生:由于澳大利亚本地的屎壳郎不以牛粪为食,若用人工的方法处理大量的牛粪必将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使用杀虫剂杀蝇又会带来杀虫剂的环境污染问题。
从我国引进屎壳郎处理牛粪,这是一种生物防治的方法,一方面可以节约人力物力,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污染。
师:根据上述事例,你认为生物对环境有影响吗?生:有。
如蚯蚓能松土,增加土壤的肥力。
3.学案之二: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师:干湿计测量空气的相对湿度原理,干湿计由两支完全相同的温度计和一个转动转盘(计算尺)组成。
温度计A叫做干球温度计,用来测量空气的温度;温度计B叫做湿球温度计,它的水银泡上包着棉纱,棉纱的下端浸在水中。
由于水的蒸发,温度计B指示的温度总是低于A的。
A、B的温度差叫做干湿球温度差。
空气的相对湿度越小,即空气越干燥,湿球温度计B上的水蒸发得越快,B的温度就降得越低,两支温度计的温度差就越大;反之,空气的相对湿度越大,即空气越潮湿,湿度计B上的水蒸发得就越慢,A、B的温度差就越小。
所以,干湿球温度差的大小跟空气的相对湿度有直接关系。
如果把不同温度时相应于不同的干湿球温度差的相对湿度计算出来,绘制成一个转动转盘(计算尺),那么根据干湿计上A、B两支温度计的读数,从转动转盘(计算尺)上很快就可以指示出空气的相对湿度。
如,当干球温度(例34 ℃)红刻线对准湿球温度黑刻线(例29 ℃)时,小箭头所指示数值即是空气的相对湿度(64%)。
师:请小组(1)汇报:测量校园裸地、草地和灌木相对湿度的实验报告。
(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交流学习。
教师强调在探究活动中得出的正确的实验结论。
纠正不正确的测量方法。
评价优秀的实验报告。
)师:请小组(2 )汇报:测量有盆花的教师办公室与无盆花的教师办公室相对湿度的实验报告。
(教师听取发言并提出建议:向全校师生公布教师办公室湿度数据、图表和结论。
指导学生对教师提出养花建议。
)师:小组(3)汇报:测量家庭居室有花卉房间与无花卉房间相对湿度的实验报告。
(教师听取发言并提出建议:在墙报或班级手抄报上公布测量结果,并向家庭提出保持居室湿度建议。
)师:分析测量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生:植物能增加空气的湿度。
师:为什么选择3种不同的植被环境进行测试?为什么不能在有水源的地方进行测试?生:才能找出植物与湿度的关系。
水源会干扰对植物与空气湿度的关系的测定。
师:哪组数据起对照作用?生:裸地作为对照(无植物)。
师:植物对环境还能产生哪些影响?生:制造氧气。
生:固定二氧化碳。
生:吸收毒物。
师:杀灭病菌。
生:减弱噪音。
生:净化空气。
生:保持水土。
......4.课堂小结师:生物对环境有影响的例子还很多,课后请同学们再收集一些。
作业布置收集生物对环境有影响的例子。
板书设计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分析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生物对环境有影响教后反思1可通过讨论(课本第10页)教会学生如何回答问题。
2.对阅读材料加小标题的效果很好。
3.学生的思路还是不开阔的,尤其是要其举出例子时。
所举例子多不是十分恰当,而且例子老套,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以后在这个方面应多加指导。
生物资源与初中生物教学结合探索一、自然资源与生物教学的结合七年级生物课程的第一节内容是《生物的特征》,第二节是《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七年级新生刚刚从小学毕业来到中学,一切对他们来说都很陌生很新奇,第一节课可安排新生在校园操场上集合,点名分组,强调安全注意事项,然后带领他们在学校附近的小山和校园内菜园进行实物感知和调查体验。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山坡上采摘苦菜、灰菜、苋菜、蒲公英、菟丝子、荠荠菜、刺儿菜等。
乡村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从小在农村长大的,而这些菜他们平时就认识,有些山菜自己家里还吃过,个个小组争先恐后地报菜名。
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注意观察植物体的形态结构,使学生正确认识这些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为后面学习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做好铺垫。
有时会遇到调皮的学生捉到蝗虫、蜻蜓、螳螂等吓唬同学或是几个人玩耍,这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征询学生意见该如何处理。
一般情况下学生们会主动放飞蜻蜓,对于蝗虫等害虫会主张踩死或是用石头打死,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和认识蝗虫,指导学生用小木棍触碰它的触角,蝗虫很快做出反应躲避到一边,使学生认识到触觉的作用。
让学生用手触摸一下蝗虫的外骨骼,感知外骨骼的作用,告诉他们蝗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为以后学习节肢动物打下基础。
这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通过实物感知体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0年86会和认知生物,认识自然,热爱自然。
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基地,带领他们走进菜园。
对于地里的蔬菜他们再熟悉不过了,但需要引导他们区别马铃薯、山药属于块茎;地瓜属于块根;胡萝卜供食用的部分是肥嫩的肉质直根。
对于观察到的各种植物,教师组织每个组的小组长都一一记录,回去后各组进行交流、讨论、分类。
放学回家后,布置每个学生再到自家地里观察或者调查邻居家的小动物,作好观察记录,下节课上课前各组汇报。
大自然是每个孩子的乐园,对于刚刚步入初一的学生来说还没有脱掉孩子的稚气和童真,教师可在开学初的生物课中带领他们走进大自然,引导他们在玩中学会观察生物,感受到大自然的美,珍惜和热爱小动物,使他们感受到生物的奥妙,产生想要探索的冲动,从而对生物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等到学习《生物的特征》时,因为有了之前对生物的调查和研究,这节课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可打破传统的"课堂中心""教师中心",将有限的课堂空间融入到自然和社会,将有限的校内教学时间延伸到学生更多的自我学习时间中去,真正地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环境。
初中生物教材主要内容是对生物形态结构的观察和了解。
而用新鲜植物进行教学,效果是最为理想的。
在讲授裸子植物时,课前可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校园里的松树,注意观察松叶的形态结构,球果的着生位置。
这样在课堂学习中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习"茎的结构"一节时可通过演示实验观察茎的输导作用。
课前让课代表带领各组小组长到校园的杨树林采摘杨树的枝条,将采集来的杨树枝条插入红墨水中。
上课时将实验装置带到课堂上,当场将茎切成三到四厘米长的小段分发给学生,引导他们按要求剥去树皮。
学生会很清楚的看到木质部被染上了红色,而树皮部分未被染红,从而加深理解茎的输导作用。
采用这种直观方式教学,学生印象深刻,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学生的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与生物教学的结合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的。
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主要以纪律教育来维持教学秩序,以讲授来传授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知识。
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视学生为接纳知识的容器,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
为此,教师应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在教学中结合农村学生的自身特点,重视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
例如,在学习哺乳动物的特征时,了解到班级里有三名学生家里饲养家兔,一名学生家里饲养山羊,一名学生家里饲养黄牛,还有一名学生家里饲养芦花鸡。
课前一周,安排各小组长,提前取得各个家长的同意,分配好任务和注意事项,利用休息天带领本组去同学家观察,记录,课堂上各小组交流汇报。
有的同学说我们给家兔吃草和青菜时,看到了它用大门牙切断了草。
也有的同学说观察到了家兔的磨牙,不过费好大劲,不容易看到,家兔切断草后,不断地在嘴里嚼。
"那是在磨碎食物呢。
"一名学生急着喊道。
还有的小组组员说给家兔喂食一小块猪肉发现它不吃,而被他家的小狗吃了。
观察山羊的小组汇报了羊妈妈喂养小羊羔奶的感人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