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施工小结工程名称:广深港客运专线PJ标轨道工程分部工程名称:道岔区轨枕埋入式无砟轨道一、工程概况施工起迄里程:DK1+600~DK104+500.00竣工里程:K2295+600~K2398+053.611、线路走向广深港客运专线是北京—武汉—广州—深州—香港客运专线的南段,起自在建的武广客运专线新广州站,向东经番禺、东莞至深圳市,在深圳市龙华镇设深圳北站及动车运用所,出深圳北站后客运专线以隧道穿深圳市福田区至深圳河接香港段,至终点西九龙站。
2、技术标准线路类别:客运专线正线数目:双线设计速度:350公里/小时,动车所120km/h正线线间距:5.0m最小曲线半径:一般7000m最大坡度:一般12‰,个别地段不大于20‰到发线有效长度:650m牵引种类:电力机车类型:电动车组列车运行控制方式:自动控制行车指挥方式:综合调度集中3、工程数量二、开竣工日期2010年4月~2011年6月三、变更设计情况虎门站13#、14#、15#,16#有砟道岔客专07(02)型变更为无砟道岔客专07(01)型。
四、施工方法1、施工准备①、施工前复核下部结构物的状态,其沉降及变形满足无砟轨道铺设要求后,方可施工道岔区无砟轨道。
②、参加道岔铺轨基地内拼装及调试工作,熟悉每组道岔的状态。
③、与区间正线一同布设施工控制网,与正线施工间预留200m的施工过渡段,利于误差的消除。
④、核实轨道设计图与各专业的接口关系,检查站场的防排水系统。
2、无砟道岔施工工艺流程⑥、建设现场道岔预组装车间及组装平台。
3、预组装道岔⑴、排布混凝土岔枕。
岔枕应从前至后对号摆放;以直股外侧第一个岔枕螺栓孔为基准线定位;按设计调整岔枕间隔;初调岔枕高低,对高低差明显的岔枕进行初调;检查岔枕外形几何尺寸和预留孔位置。
严禁用撬棍插入岔枕套管内撬拨岔枕。
⑵、安装道岔普通垫板和滑床垫板先按照装配号码配齐零部件,再按垫板分层顺序由下至上依次组装,整体安装到岔枕设计位置。
道岔普通垫板因使用部位不同设置了不同的静刚度,组装时须严格区分。
当站场布置有特殊要求时,按相应规定办理。
辙叉垫板组装时注意垫板型号、左右开向、及安装方向。
当确认钉孔对中,并按标记位置确定内外股摆放方向正确后,才可用螺栓连接垫板和岔枕。
由于滑床垫板压嘴较长,应采用挂板方式将其与基本轨组装。
垫板组装时,应保持岔枕位置及方向不变。
⑶、吊装道岔钢轨件吊装从前至后依次完成,每段吊装顺序按照先直向后侧向,先外股后里股进行。
吊装就位后,逐段拨正钢轨,使钢轨落槽,然后进行方向、轨距、密贴调整。
铺设前须对钢轨质量进行检查,严格控制钢轨弯曲(包括高低和水平),若有较大质量差异应用顶调设备预先进行调整。
⑷、联接、紧固道岔紧固扣件时,扣件螺栓采用测力扳手终拧,扭力距符合设计规定。
轨距块应按设计安装号数安装,以自由密贴为基准,严禁大力砸入。
⑸、道岔出场前检查钢轨连接严格按照厂内标记的接头顺序和设计预留轨缝值进行轨缝允许偏差±2mm,钢轨长度累积偏差,不得超过整体要求,必要时进行磨头处理,各段道岔轨排起平到位后,联接各段轨排进行整组道岔的总体方向水平调整,检查轨距、支距、钢轨端头方正等主要几何尺寸指标,调整密贴、直线度,消除超限偏差。
对照道岔厂内铺设检验基本项点表所列项目进行道岔细调,精调轨距、支距、尖轨和心轨密贴,消除超限点位。
安装道岔尖轨和可动心轨的辊轮系统和防跳限位装置,调整到位。
辊轮的调试应在尖轨密贴状态进行,要求尖轨和可动心轨轨底与滑床台面接触。
整组道岔组装、调整完毕,安装尖轨和可动心轨电务转辙机构,进行各项密贴和行程指标检查、调试。
检查合格后,道岔检查点位应做出对号标记;并安装专用固定销钉、卡子,便于现场铺设施工检查。
4、道岔运输⑴、道岔预组装完毕,质量检查、评测合格后,按道岔铺设分段图逐段分解为道岔轨排运至铺设现场。
⑵、道岔轨排运输方式根据现场实际,采用专用运输平车实施。
并根据装载方式的特点,预先确定行驶路线、行驶速度等控制要求。
⑶、运输时,必须对道岔轨排进行加固,并安装防撞、缓冲装置。
5、岔区测量及道岔调整⑴、道岔区无砟轨道测量包括道岔位置测量和道岔内部线路几何形位测量。
⑵、道岔位置测量,应以站场测量控制网为基准,根据站场设计图进行中线和高程控制测量。
确认无误后进行道岔桩位放样。
⑶、道岔桩位放样除测设道岔心、岔前、岔后中心桩位外,还应在道岔前后50~100m范围测放线路中线桩,以便控制线路同道岔平顺连接。
⑷、为满足道岔区无砟轨道线路精确调整的要求,道岔两侧需测放加密测量基标。
⑸、道岔内部线路几何形位测量道岔轨排精确调整阶段实施,采用轨检小车进行。
6、道岔区钢筋混凝土基础层施工⑴、无砟轨道的混凝土结构使用年限应不小于60年,混凝土的各项耐久性指标应满足以上使用年限要求。
⑵、混凝土应采取措施预防碱-骨料反应,并符合《铁路混凝土工程预防碱-骨料反应技术条件》(TB/T3054)。
⑶、施工之前,须提前2个月进行混凝土原材料和配比设计,通过试验确定原材料和配比,合格后方可施工。
⑷、基础层钢筋应按设计和规范安装,预埋钢筋及部件位置正确、牢固定位。
⑸、根据道岔区线路控制基标测放钢筋混凝土基础层施工边桩,检查无误后方可安装模板。
⑹、钢筋混凝土基础层的混凝土由统一的拌合站集中供应,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运输,泵送入模,机械振捣。
每车混凝土均做坍落度检查。
⑺、混凝土浇筑完毕及时覆盖养护,保证混凝土表面湿润,且不受阳光直射和风吹。
⑻、在钢筋混凝土基础层浇筑完毕12小时以内,采用锯缝机在基础层表面锯切伸缩缝,伸缩缝间距、深度及宽度符合设计。
7、道岔平移、就位施工⑴、钢筋混凝土基础层成型后,在基础层表面测放线路中线,用墨线标出道岔对位线,侧向支撑支座等预埋位置。
⑵、起复基础层预埋门形钢筋,安放塑料保护层垫块,布放道床板底层纵横向钢筋,同预埋门形钢筋绑扎固定。
对纵横向钢筋搭接点应按设计安装绝缘套管。
⑶、按照从下向上的顺序安装道岔轨排纵移小车。
安装过程中: ①、轨排纵移小车的走行轨道应铺设顺直,轨道中心线与道岔线路中心线偏距根据不同分段道岔轨排的中心位置预先计算确定,现场弹墨线放样控制。
②、轨排纵移小车的走行轨道顶面标高应测量控制,保持一致。
③、两侧走行轨道之间应用拉杆连接,提高稳定性。
④、轨排纵移小车的抬轨梁安装时,应注意控制间距,以符合岔枕间距位置。
⑤、以道岔铺设分段图为准,将道岔轨排对应吊装至各段轨排纵移小车上。
⑥、道岔轨排沿走行轨道从不同方向人工推动平车纵向移动,将组装完毕的道岔轨排调整到设计位置。
⑦、推送时,先推送转辙器部分,以岔首控制桩拉线定位,之后依次推送各段道岔轨排到设计位置。
⑧、相邻道岔轨排接近时,应指挥人员在走行轮下放入制动木楔,控制轨排定位。
8、道岔轨排粗调施工⑴、道岔轨排纵向就位后,用高精度水准仪逐点测量,确定道岔标高调整数值。
⑵、使用调整装置,将道岔调整至设计轨面标高。
⑶、道岔标高调整到位,进行钢轨连接。
先以方尺方正左右股钢轨,再按照铺设图加装轨缝片,控制道岔全长符合设计图要求,再采用接头夹板或断轨急救器连接。
⑷、安装侧向支撑,由中线基标拉钢弦线控制道岔方向,调整侧向支撑丝杆,使道岔轨排横移对中并固定道岔。
⑸、道岔轨排经过以上三次粗调后,将支撑螺栓旋入岔枕端部的预留孔内,使螺栓端头与支撑垫板顶紧、承力。
⑹、拆除轨排纵移小车的抬轨梁、走行轮对及滑道。
拆除按照从上向下的顺序进行,依次拆除抬轨梁、走行轮及走行轨道。
拆除的小车部件不得随意弃置,应在道岔施工区域外按指定位置堆码。
9、道岔几何形位精细调整及固定施工⑴、使用轨检小车检测道岔方向、高低、水平、轨距等几何形位指标,根据轨检小车检测数据确定精调数值。
⑵、调整支撑螺栓丝杆高度、精调起平道岔。
⑶、调整水平丝杆,对道岔超限点作局部精调①、轨距及支距调整。
调整时以直基本轨一侧为基准,按照先调支距再调轨距的步骤,使尖轨跟端起始固定位置支距、尖轨跟端支距和导曲线支距(包括尖轨密贴段以后、跟端以前范围)允许偏差符合设计要求。
②、密贴调整。
调整尖轨、心轨密贴和顶铁间隙应同调整轨距、支距相结合。
确保尖轨与基本轨密贴、可动心轨在轨头切削范围内应分别与两翼轨密贴、开通侧股时,叉跟尖轨尖端与短心轨密贴。
尖轨或可动心轨轨底应与台板接触。
顶铁与尖轨或可动心轨轨腰间隙和限位器两侧的间隙值不超限。
轨撑的顶面应与翼轨轨头下颚密贴。
③、轨向调整。
直线尖轨工作边的直线度,密贴段每米不大于0.3㎜,全长不大于2.0㎜。
曲线尖轨圆顺平滑无硬弯。
可动心轨辙叉,直股工作边直线度为0.3㎜/1m,全长(可动心轨尖端前500㎜至弹性可弯中心后500㎜)直线度为2.0㎜,心轨尖端前后各1m范围内不允许抗线。
可动心轨辙叉,曲股工作边曲线段应圆顺,不允许出现硬弯。
④、间隔调整。
可动心轨辙叉咽喉宽度、趾跟端开口、护轨轮缘槽宽度、查照间隔、尖轨非工作边与基本轨工作边的最小间距等须调整到位,不得大于设计允许偏差值。
⑤、道岔精细调整到位后,线路几何形位指标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无砟轨道平顺度铺设精度标准(静态)⑷、精细调整完毕,安装道岔尖轨、可动心轨电务转辙机构,再次进行工电联调。
⑸、工电联调合格后,固定丝杆位置和整组道岔。
为方便转辙道床板混凝土施工,道岔尖轨、可动心轨电务转辙机构应拆除。
10、道岔道床混凝土灌注施工及养护⑴、道岔承载层上层纵向钢筋和架立钢筋安装。
①、先按照设计间距、数量从岔枕桁架钢筋内穿入上层纵向钢筋,控制纵向钢筋高度符合设计。
再依次摆放横向钢筋和架立钢筋,纵横向钢筋搭接范围安装绝缘套管。
最后用专用绝缘绑扎带绑扎钢筋。
②、道岔承载层钢筋网架设完毕,应进行绝缘性能测试,符合要求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③、安装防止钢筋网架“上浮”的固定销钉⑵、道岔精细调整就位并固定后,进行混凝土浇筑前准备。
对道岔部件应加装临时防护膜、防止混凝土浇筑时的污染;同时清理须道床板钢筋网片内移留的杂物。
⑶、混凝土基础层及岔枕应洒水湿润,以利于界面结合。
⑷、安装侧模、进行模板加固状态检查和混凝土泵送、捣固设备的工前检查,确保混凝土浇筑施工顺利进行。
⑸、道岔承载层混凝土由统一的拌合站集中供应,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运输,泵送入模,机械振捣。
每车混凝土均做坍落度检查,坍落度应满足要求。
⑹、混凝土灌注按照道床板分段顺序间隔进行。
①、混凝土灌注过程中,保证振捣密实的同时,应有专人随时检查道岔轨排的固定装置、防止移位。
②、混凝土入模后,立即插入振动棒振捣。
对岔枕底部位置混凝土要加强振捣,确保混凝土的密实性。
转辙机坑位置应加强捣固。
③、捣固时防止振动棒触碰支撑螺栓和侧向支撑装置。
④、道岔承载层混凝土表面用平板式振动器振平并以人工抹平,确保道床板的顶面高程、平整度和排水坡度符合设计标准。
⑤、同一配合比每班次应制作5组试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