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美术史主题论文中文题目(:论汉代美术)副标题(:简议画像石与画像砖的美学特征)姓名年级班级专业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2010 年6 月摘要汉代的画像石与画像砖是汉代独特的造型艺术样式,艺术形式本身体现了鲜明的美学特征,兼具绘画与雕刻因素的艺术形式,体现在偶像式与情节式的图像组织方式、表达"所知"、"所感"的造型思维、流动如生的乐舞精神,这些特色使其艺术形式上充溢着张力,体现出宏大气魄和浑厚雄强的时代精神.关键词:汉代画像石;汉代画像砖;美学特征ABSTRACTHan Brick and Stone is a unique plastic arts Han style, distinctive art form in itself embodies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painting and sculpture art form factors, reflected in the idol-type and plot type of image organization, expression, "the Knowing "and" the sense "of the shape of thinking, the spirit of mobility, such as music and dance students, these features make it art form imbued with tension and shows great courage and deep and strong male spirit of the times.Key words:Han Dynasty Stone; Han Dynasty bricks;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目录中文摘要 (1)英文摘要 (2)1.1.11.222.12.233.13.2结语…………………………………………………参考文献…………………………………………………附录…………………………………………………后记………………………………………………….长沙理工大学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独立思考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戴雪樵2010年6 月12 日引言秦汉时期美术繁荣昌盛,各类美术品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由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风气崇尚厚葬,画像石和画像砖就是用来建造墓室或祠堂石壁的材料,是组装式壁画的部件,这是画像石与画像砖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画像石与画像砖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且容易保存,所以画像石与画像砖是研究汉代美术的重要门类和实物资料,画像石与画像砖的数量多,内容丰富,艺术手法灵活多样。
所以别具美感与特色。
本论文从多方面对画像石与画像砖进行阐述,将从画像石与画像砖的产生,发展,分布,表现形式,风格特点等来探讨。
画像石与画像砖是汉代美术的一个缩影,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成就。
我们应该抱着严肃的学术态度来认真的对待它,认真的研究与学习。
画像石与画像砖的出现,标志着汉代绘画艺术的不断进步。
第一章:画像石与画像砖的背景与分布1.背景汉朝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建立于巩固时期,也是封建经济,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
由于汉朝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因此美术也因其时代要求具有统一性和宏大性。
汉朝统治时期,崇信道术,追求长生,统治阶级认为生时要及时行乐,任情极欲,死后也要继续享乐,于是便出现了厚葬的风气,享受及墓室中满绘天上,人间的奇异豪奢图景。
汉代的思想已儒家思想为主。
所有这些政治,经济,哲学,宗教,伦理等因素均是汉代美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背景基础,画像石与画像砖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2.分布画像石与画像砖是遗存丰富,很有特色的秦汉美术史资料。
艺术家们以刀代笔,在坚硬的石面上创作了众多精美的图像,用以作为建筑构件,构筑和装饰墓室、石阙等。
全国发现的汉画像石数以千。
据载,画像石萌发于西汉昭、宣时期,新莽时有所发展,到东汉时进一步扩大,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陕西、四川及其周围地区。
画像石主要发现与山东,江苏,四川,河南,陕西,山西等地;画像砖主要发现与四川,多属于东汉时期。
其分布地区多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官富豪聚集之地,厚葬之风兴盛,使得大量精美的画像砖与画像石艺术应运而生。
第二章:画像石与画像砖的表现技法1.表现手法汉代画像石的表现手法多样,下面我就简单的介绍几种表现手法。
1.造型画像石的造型突破了商周时代抽象化的趋向,而倾向写实。
工匠们注意从社会生活中获得素材,把客观事物用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
《斗牛》画面右侧有一力士,上身赤裸,牛呈狂奔逃遁状。
形象简洁,栩栩如生。
(如图)2.用线汉画像石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是线条,线或粗或细,交错运用,千变万化,粗狂而不鄙野,深厚而不凝滞,朴素而不单调,豪放而不疏散。
线与浮雕的巧妙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
从石上留下的刀痕中,我们可以看出工匠艺术家的雕刻过程,即先在平面的石料上刻出图像的轮廓线,再把轮廓线的外底子凿剥掉薄薄一层,这样形成浮雕的边缘用线,增强图像的立体感,然后在浮出的图像上用传统的阴线刻画出图像的细部,增强画面的起伏层次。
3.构图画像石的构图在两汉之中经历了早、中、晚三期的变化,早期构图主题突出,布局疏朗。
一般不加任何补白装饰。
空间没有任何补白点缀,画面的主题非常突出。
人物的神态和人物之间构成的情节非常鲜明,给人一种疏朗、明晰、舒适之感。
中期则注意空间的补白和局部装饰,这种补白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填空,而是根据内容和题材需要渲染气氛,突出主题。
如在神仙祥瑞题材的图像中,补白多是云气、仙草、山峦、林木等等,烘托了引魂升天的气氛。
晚期作品则是绝对对称的二龙戏珠,或是相对对称的二龙戏珠,或是相对对称表现的龙虎,以及其他神兽之间的追逐、决斗,空间充满了繁琐的装饰,画面虽呈现了飞动之美,却失去了率真与自然的表现,趋于呆滞、刻板2.雕刻技法1.平面阴线刻此种刻法先将准备好的石料正面,用刀剔去粗糙的表面,然后用阴线勾画出图像,这是一种拟绘画的技法,即后代常见的石刻线画拓片效果,基本上是白线条。
此种雕刻方法,仅见于南阳市赵寨汉墓(如图1),所画青龙、白虎、朱雀、人物,“万物之状具备”。
此法用线流畅,如春蚕吐丝。
图12.剔去凹面阴线刻这种刻法是先将石面用阴线刻出画像轮廓,将画像部分凿成凹面,再用阴线刻画图像细部,然后在轮廓线外剔出横竖纹底子。
有的把图像表面削得光滑,具有浮雕的效果。
此种刻法也不多见,因在粗糙底子上用阴线刻,故而图像不够清晰。
这种技法主要见于南阳市赵寨墓和南阳县杨官寺汉墓。
(如图2)图23.剔地线浮雕此法在修整好的石面上,先用阴线勾画出图像轮廓,图像部分经过加工修整后,然后将空白处全部剔掉磨平,不留铁具加工痕迹。
此种刻法多发现于唐河县出土的画像石,有其地域性的特点。
(如图3)图34.线浮雕兼阴线刻这种雕刻盛行于东汉中期,数量约占南阳画像石的三分之二,是体现南阳汉画像石艺术风格的主要成分。
此法先将图像轮廓刻出,再用粗壮的阴线勾勒图像的细部,然后将图像以外的空间部分剔成平底或横竖斜纹底。
这种不拘细微、深沉雄大、豪放古朴的特点,形成了南阳汉画像石独特的艺术风格(如图4)。
图4第三章:画像石与画像砖的题材内容1.是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
如迎来送往、车骑出行、迎宾拜谒、庖厨宴饮、乐舞杂技、钟鸣鼎食、六博对弈、驰逐狩猎、射御比武、飞剑跳丸、驯象弄蛇、鱼龙漫衍、吞刀吐火、捕鱼田猎、亭台楼阁、门卒侍卫等。
它广泛地反映出墓主生前拥有的各种财富资产情况,从山林田池到宅第高楼等,将这些内容都总汇起来便可构成一幅完整的庄园经济图,也是墓主所想过的前述那种生活方式的物质基础。
同样,作为一种崇尚财富的观念这也被移植到人们想象的仙境之中。
2.是垂教后世的历史故事。
汉代先民善于思想和崇拜,虽然皇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在社会上新儒学占主导地位的同时,道家思想和民间宗教也十分活跃。
人们在接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君孝亲的伦理道德束缚的同时,在对贤君明臣、武功爵勋、贞节烈女、殉国刺客顶礼膜拜的同时,对成神为仙也充满激情,对天地山川等自然之神也是尊崇有加。
他们认为万物有灵,对从天上到地下的一切神灵都是非常敬重。
在汉画艺术中,可以看到它是无所不包的,无怪乎重迅先生要赞叹汉画艺术之“深沉博大”。
4.是雄奇瑰丽的神仙世界。
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龟蛇相交)四神,有传说的抟士造人,炼石补天,创造天、地、人的始祖女娲,有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相交,有玉兔捣药、神兽守鼎、西王母与东王公、有随车出行的九头人面兽--开明兽,也有三足乌、九尾狐、灵芝、麒麟、天神羽人、奇禽异兽等。
为了死后能够得道升仙,充满想象力的先民把龙、虎、鹿等神奇动物作为升仙的骑乘工具。
这些内容的画像,表达了墓主希望死后能升仙和享受仙境生活的强烈愿望,而这种仙境生活实际上就是墓主生前现实生活的延伸和继续。
第四章:河南南阳画像石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