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由毕加索看中外美术作者:杨方路指导老师:孔凡静摘要毕加索作为法国现代画派的主要代表,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与立体派艺术另一先驱人物勃拉克携手作画,共同为自然界的视觉形式寻求新的定义,他们从探究多面积的物质结构出发,打破传统的体积概念的坚实,根据科学和现代思想的发展,创造出一种新的造型语言。
后世评论家认为:如果没有立体主义急进精神的刺激,现代艺术很难想象会有以后的演变。
毕加索漫长的一生硕果累累,绘画风格多变,这无不源自他那旺盛的生命力及忘我的辛勤劳动,对毕加索而言,创造与艺术与生命同义,并且指出,真正的看,是内在的感觉,要直接面对生活,以生活入画。
本文以研究毕加索及其绘画艺术为契机,探究一代宗师毕加索绘画艺术形成之根源,对其绘画语言要素及其艺术形式进行深入的分析,剖析其作品之秩序的和谐完善,并围绕其伟大创造力阐述其生命潜能的挖掘与艺术表达之关系。
关键词:毕加索、立体主义、学院派一、关于毕加索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Malaga),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毕加索也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 37000件,包括:油画 1885 幅,素描 7089 幅,版画 20000 幅,平版画 6121幅。
“然而,这个伟大的天才确实已死亡的形式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1)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
也许是对人世无常的敏感与早熟,加上家境不佳,毕加索早期的作品风格充满了早熟的忧郁,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
在求学期间,毕加索努力地研习学院派的技巧和传统的主题,而产生了象《第一次圣餐式》这样以宗教题材为描绘对象的作品。
德加的柔和的色调,与罗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会的题材,也是毕加索早年学习的对象。
在《嘉列特磨坊》、《喝苦艾酒的女人》等画作中,总看到用罗特列克手法经营着浮动的声光魅影,暧昧地流动着款款哀伤。
毕加索十四岁那年与父母移居巴塞罗那,见识了毕加索当地的新艺术与思想。
然而正当他跃跃欲试之际,却碰上当时西班牙殖民地战争失利。
政治激烈的变动导致人民一幕幕悲惨的景象,身为重镇的巴塞罗那更是首当其冲。
“也许是这种兴奋与绝望的双重刺激,使得毕加索潜意识里孕育着蓝色时期的忧郁动力。
”(2)迁至巴黎的毕加索,既落魄又贫穷,住进了一处怪异而破旧的住所“洗衣船”,这里当时是一些流浪艺术家的聚会所。
也正是在此时,芳华十七的奥丽薇在一个飘雨的日子,翩然走进了毕加索的生命中。
于是爱情的滋润与甜美软化了他这颗本已对生命固执颓丧的心灵,笔下沉沦痛苦的蓝色,也开始有了跳跃的情绪。
细细缓缓地燃烧掉旧有的悲伤,此时整个画风膨胀着幸福的温存与情感归属的喜悦。
玫瑰红时期的作品,人物表情虽依然冷漠,却已注重和谐的美感与细微人性的关注。
整体除了色彩的丰富性外,已由先前蓝色时期那种无望的深渊中抽离。
摒弃先前贫病交迫的悲哀、缺乏生命力的象征,取而代之的是对人生百态充满兴趣、关注及信心。
在《穿衬衣的女子》中,一袭若隐若现的薄纱衬衣,轻柔地勾勒着自黑暗中涌现的侗体,坚定的延伸,流露出年轻女子的傲慢与自信。
鬼魅般地流动着纤细隐约的美感。
整体气氛的传达幽柔细致,使得神秘的躯体在氤氲中垂怜着病态美;拼贴艺术形成的主因,源于毕加索急欲突破空间的限制,而神来一笔的产物。
实际上拼贴并非首创于毕加索,在19世纪的民俗工艺中就已经存在,但却是毕加索将之引至画面上,而脱离工艺的地位。
首张拼贴作品《藤椅上的静物》与1913年的《吉他》,都是以拼贴手法实现立体主义的最佳诠释。
后期画注目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
1915-1920年,画风一度转入写实。
1930年又明显的倾向于超现实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毕加索作油画《格尔尼卡》抗议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
这幅画是毕加索最著名的一幅以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的抽象画,剧烈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表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表达了毕加索多种复杂的情感。
晚期制作了大量的雕塑、版画和陶器等,亦有杰出的成就。
毕加索从十九世纪末从事艺术活动,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毕加索是整个二十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
毕加索的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有着很大的影响。
毕加索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 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
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
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
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毕加索索雕塑作品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
1973年,他静静地离去了,走完了九十二岁的漫长生涯,如愿以偿地度过了一生。
二、毕加索作品从古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从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到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在西方美术的形态流变中,美术的自律发展,往往呈现两种形态,一是在一种模式下的常规发展,欧洲古典型绘画这种模式一经形成并被规范,便作为一种相当稳固的审美标准,按其内在逻辑为以后的发展规定、预示着新的方向,直到构成它的各种要素(包括按着模仿说和透视理论发展起来的写实技巧)都要得到充分的展开并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
如果可以把写实作为广义的古典形态的一个标准,那么我们可以看到,欧洲的这一主要传统是一直发展到印象派而与摄影术的发明接上头的时候才告结束的;一是打破传统模式的艺术超越,即风格转型。
从大的(时代)风格形态上说,西方“现代派”绘画的出现则是明显的打破传统模式的艺术超越。
这后一种形态的突兀出现往往被认为是传统的“断裂”,但实际上即使是现代美术中最极端的表现,例如以反艺术的面貌出现的“达达派”,却仍旧不过是西方现代美术发展链条上的一环,它的出现恰恰是以先前的传统作参照,是对传统的一种反拨,或贡布里希所说的对过去的东西所持的带批判性的叛离态度破坏性的达达派美术尚且如此,那么“立体派”与传统的联系(只要想到印象派—塞尚—毕加索的联系就够了)就更明显了。
所以后一种美术发展形态只是意味着艺术传统的延续性发生了质变而已。
审美理想或审美趣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艺术发展就会出现超越常态的突破,由质变而转型。
毕加索之所以成为世界美术史上久负盛名的艺术大师,就在于他突破传统的侄桔,以革新的精神而高擎创造的大旗。
毕加索运用一种超人的想象力改变了艺术的实践。
比起其他艺术家来,毕加索更能成功地凌驾于20世纪头30年代的“主义”之上,也比他们更成功地把这些主义互相联系起来,与此同时,在他自己的创作中仍万变不离其宗地保持自己的风格。
公众常将毕加索的名字与各种现代艺术派联系起来—既用于褒义,又用于贬义。
这是因为他非常自然地从古典主义的原则开始,过渡到达达派注重调查的无限自由和狂热中去。
他之所以身体力行地坚持立体派绘画新建立的严密性,只不过是要过渡到超现实主义造型艺术观的离奇世界中去。
他的即兴创作方法是和理想的自发冲动一样,依赖于不受束缚的“自动作用”—或者说下意识的幻想的爆发。
显示出毕加《拥抱》索非凡才能的作品可划分为几个不同阶段。
毕加索在读到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阶段时说:“我们都是‘新艺术’派画家。
”1900至1903年或者说1901至1904年,是毕加索创作中的所谓“蓝色时期”,他采用低沉、不明朗的蓝色调表现充满着孤寂、荒凉的情绪,画中人物多半是贫困者、残疾人、病人、老人和孤独者。
这种题材在欧洲象征主义和“新艺术”中几乎是不会出现的。
优美、细长的线条表现的常常是凄凉、深蓝色的人影,着墨于他们抑郁或肺疹病患者的外貌。
作品有《拥抱》、《熨衣女人》、《喝苦艾酒者》、《老犹太人》、《塞莱斯蒂内》和《人生》等。
这些作品在线条、图案、以及色彩搭配上,无疑是得益于“现代风格”的各种倾向的发展.从1903至1905年或者说从1904年到1906年,毕加索的画里出现了柔和的淡黄褐色或粉红色,或者说是浅蓝、粉红和红褐色,主要描绘马戏、演员和江湖艺人或者说艺术家生活的场面,称之谓“粉红色时期”或者说:“玫瑰色时期”。
作品有《杂技演员之家》、《演奏吉它的老人》等。
毕加索的早期作品属于批判现实主义范畴,但含有西班牙民族艺术的特征和20世纪的时代气息,含有较浓厚的悲剧成分和神秘色彩。
毕加索艺术的成熟变革和风格形成,和当时欧洲的艺术中心巴黎有至关重要的关系。
早在1900年10月,毕加索首次到巴黎,就看到了巴黎新艺术的探索成果。
诸如图卢兹一洛特类克、德加、塞尚、梵高等人的画,深受启发和刺激,1904年毕加索移居巴黎,在杂居者三教九流的蒙马特尔(蒙特马泰)建立了自己的画室,并经常与作家、艺术家在这里聚会,同巴黎的新艺术思潮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1907年以后,法国画家勃拉克(1882一1963)也加入进去。
1906年至1907年,毕加索主要致力于对塞尚和野兽派作品的研究.塞尚被推崇为“现代艺术之父”,特别是被推崇为现代美术之父。
许多种不同的运动和流派都是由他发起的。
与梵高、高更作为后印象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塞尚,强调画面的结构由色彩来决定,并以大小不一和形状各异的色块来塑造。
塞尚所称之为“色彩感觉”的运用,使得画面有着匀称的结构和丰富的色彩。
一句话,创造色彩的构图方式,乃是他的艺术中心主题。
在1905年秋季沙龙中,有一群艺术家聚集在马蒂斯周围,并向公众发表了他们的新观念.因此被称为“野兽派”或者“野蛮”,这一派的主要成员马蒂斯、凡.东根、弗拉芒克和德朗的作品,无视所画对象的真实色彩,总是自由地、经常自发地使用明艳的原色,而是无视学院派的原则和告戒,其作品“怪异”,“大红大蓝,非常刺眼,线条粗重”。
这些情况,对毕加索的创作在不同程度上产生过启迪和影响。
原始雕塑—巴科达人的人体雕塑、加蓬人和古罗马人的雕塑术—迷住和鼓舞了毕加索、德朗、马蒂斯和德国印象派画家。
毕加索也研究了史前的基克拉泽斯艺术。
毕加索在这一阶段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粗《亚威农少女》实的轮廓、雕刻的着眼点和对土色的偏爱,也就是他的“伊比利亚”或“黑人”艺术,这都为立体主义奠定了基础。
《和调色板在一块儿的自画像》,就是他这一阶段的最好例证。
1907年是毕加索创作的转折期。
这一年他创作的《亚威农少女》,标志着立体主义的开始。
这幅油画也成为20世纪头15年中视觉艺术上的三个伟大复兴运动之一的标志。
为创作此画,毕加索用炭笔、铅笔、水彩和油画,画了30多幅草图、小稿和人物速写。
他抛弃了西方传统绘画的造型法则,大胆地向文艺复兴以来确立的审美法则挑战,画中没有任何情节,没有具体的环境描写,在一个画面上(主要在右边两个少女的造型上)表现正面、侧面和斜侧面,追求一种结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