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读书报告
摘要:《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是迟毓凯的著作,带着如何管理、转变破罐子破摔学生的问题,我阅读了这本书,《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主要写了学生管理中的教师定位、影响策略和情景策略,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实际例子来讲述如何进行有效的学生管理。
读了本书后,了解了通过认知失调理论来管理破罐子破摔学生的方法。
关键词:班级管理心理学认知失调与平衡
一《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简介
在《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中,作者迟毓凯主要分三部分论述:
1、学生管理中的教师定位。
首先论述了学生管理的关键及其三要素:教师的自身定位、相关的影响策略、管理的情境因素。
根据心理学的规律提高教师自身的影响力,以及在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如何成为学生的重要他人。
2、学生管理中的影响策略。
认知策略,教师要会利用认知上的失调与协调去转变学生。
情绪策略,把握学生的情绪情感特点,用“情”管理学生。
人际策略,他人认同和榜样作用,还有人际关系也是管理学生的好方法。
行为策略,怎样的表扬和怎样的批评才能最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学生管理中的情境策略。
指挥策略,一个班级有四个发展阶段,在组建阶段教师应该树立自己的威信并进行指挥式管理。
教练策略,处于磨合阶段的班级,教师要善于处理各种矛盾,并发现、选拔和培养班级干部。
支持策略,在班级发展的正常运作阶段,教师的管理方式要从“诸葛亮式”向“李世民式”转变,适度“放权”并帮助班干部树立其威信。
授权策略,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该善于授权于学生。
二如何管理“破罐子破摔”的学生
简单介绍了《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的主要内容后,现在着重叙述一个让绝大多数教师都头疼的问题——如何对付“破罐子破摔”的学生。
结合作者迟毓凯介绍的通过认知失调理论的方法和本人的理解,进行下面的叙述。
经验告诉我们,同样一个错误,不同的学生修正起来难度是不一样的。
对于那些老师家长认为是好学生好孩子、自我感觉也良好的孩子,他们犯了错误很容易改正。
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不用过多批评,只要向其表明,他犯了错误,那么他自己就会懊悔不已,随后在深深自责中修正自己的行为;但是,对于另外一些学生,教师认为他是班级的“害群之马”,家长也觉得他“不可救药”,个人也觉得自己“天憎人恶”,那么他做起坏事来便心安理得了,既然我不是好人,为什么要做好事呢,做好事也对不起大家给我的这么多称号啊,所以,他们往往“破罐子破摔”。
这种学生是本人认为最难管理的了,但是,迟毓凯就介绍了通过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来管理这类学生。
好人有好的行为,坏人有坏的做法,每个人都在寻求心理平衡。
认知失调理论
费斯廷格认为,人有一种保持认知一致性的趋向。
在现实社会中,不一致的、相矛盾的事物处处可见,但外部的不一致不一定导致内部的不一致,因为人可以把这些不一定的事物理性化,而达到心理或认知的一致。
但是倘若人不能达到这一点,也就达不到认知的一致性,心理上就会产生痛苦的体验。
即,假如两个认知要素是相关的且是相互独立的,我们可由一个要素导出另一个要素的反面,那么这两个认知要素就是失调关系。
例如一个学生有这样两种认知:“当学生不应该迟到”,“我迟到了”,这个人就会体验到认知失调。
因为由“当学生不应该迟到”可以推出“我不应该迟到”的结论,而自己当前的行为恰恰与这一结论相反。
如果这种现象出现了,那么学生在心理上就会产生痛苦的体验。
因此,对于学生犯错误,好学生之所以心里痛苦,是因为心中存在“好学生不犯错”、“我犯了错误”两种失调的认知;后进生之所以无所谓,是因为在其心目中,存在的是“后进生常犯错”、“我犯了错误”两种并不失调的认知。
根据认知失调理论的观点,当一个人处于认知平衡状态时,他并不会产生痛苦的感觉,也不需要改变态度和行为。
所以如果一个学生拿出“我是流氓我怕谁”,“我就这样了,你能把我怎么样”的姿态,的确让老师们头疼,很多教师对这样的学生简直失去了耐心。
管理“破罐子破摔”学生
认真理解认知失调理论后,我认为对付“破罐子破摔”学生的关键所在,即:
一些学生之所以犯错之后还丝毫没有悔改之心,恰恰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用一个较低的自尊心来达到与犯错行为的协调,所以他才能持“我就这样,你能怎样”的态度而毫不愧疚。
所以,必须先帮学生找到自尊心,然后再批评他。
要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就要赞美学生。
通过赞美,表达对学生的认可,帮学生找回本该属于他的自尊心,提高其自我认知,自尊心提高,再让其分析自身问题,体验心理失调,最后让其感觉到做了蠢事,进而完成转化。
所以,我们必须记住:
批评一个学生的前提是他有自尊心,他有好人感。
只有一个有自尊心的人,面对自己错误才能有所愧疚;只有一个对自己有良好期待的人,面对自己的错误才会感到认知失调;也只有认知失调,对错误有所愧疚的人才能修正自己不断进步。
当一个屡屡犯错的学生,被老师叫住:“你,到我办公室来一趟。
”走在路上的时候他清楚地认识到即将到来的是老师劈头盖脸的批评,那么,该如何应对呢?聪明而又错误不断的学生马上会在潜意识里觉察到,将自尊心放低,将良好的自我期待收藏起来更容易自我保护,因为低自尊、低自我评价的人与犯错误之间还相对协调,不会引发更多的心灵痛苦,所以当着教师的面,学生会表现出我就这个样子了,你尽可能批评吧,我无所谓。
我们知道,人只有在心灵痛苦的时候才会寻求改变,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找回自尊心,培养他的高自尊,然后再点出错误,拨正失调和促进改变。
所以,面对这样的学生,交流要从赞美和认可开始。
首先,聊聊家常以减轻学生顾虑,顺势迷惑学生,不让其了解此次谈话的目的。
典型的语句如“近期怎么样”之类的。
其次,主谈学生优点,助其建立自尊心。
比如谈到“你学习虽然一般,但同学关系非常好,讲义气众人皆知,老师我也对你充满期待……”之类,边谈边观察,当看到学生放松警惕,面露轻松,自我感觉逐步升腾之际,自尊心回来了,谈话的关键也到了。
最后,一针见血,点出其错误:“既然你这么好,为什么犯那么愚蠢的错误?”一个自我期待良好、有自尊心的人,面对自己的错误必然心生痛苦,而这种痛苦才是改变的开始。
但是,学生所拥有的“有自尊心的学生应该积极进取”、“我犯了错误”两种认知虽然会导致失调,进而引发心理痛苦的体验,但最后的改变并不一定符合教师的期待。
因为根据认知失调论的说法,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不止一种,比如:(1)改变认知。
如果两个认知相互矛盾,我们可以改变其中一种认知,使它与另一个相一致。
当学生在“有自尊”和“犯错误”两种认知引发失调时,他可以改变“犯错误”的认知来恢复平衡,比如,死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来平衡自己的高自尊。
(2)增加新的认知。
两个不一致的认知失调时,那么失调程度可由增加更多的协调认知来减少。
如学生可以在“我有自尊心”、“我犯了错误”之后,再增加一个“谁都会犯错误”来获得新的平衡。
(3)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
因为一致和不一致的认知必须根据其重要性来加权,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来减少失调。
如学生可以在认知上降低“犯错误”的权重来平衡高自尊,即形成“我是个有自尊的人,我犯了错误,但错误不大”进而达成心理平衡。
(4)改变行为。
认知失调也可通过改变行为来减少,即学生的未来不再犯错来平衡高自尊,这恰恰是我们的教育目的,但很明显,行为比态度更难改变,作为教师,任重而道远。
这四种减少认知失调的办法启示我们,在面对“破罐子破摔”学生的时候,通过赞美培养自尊心,进而引发认知失调仅仅是工作的开始,我们在行为改变之外,还必须截断他不通过行为努力就恢复平衡的道路,比如,认真调查取证,让其对错误无法抵赖;再比如,告诉他“谁都会犯错误,但不是谁总是犯错误”;如,提醒他所犯错误并不是小事,影响很大,等等。
参考文献:
迟毓凯.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