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GMP标准规范-原料药

新GMP标准规范-原料药

新GMP 标准规范-原料药第一章第一章 范围范围第一条第一条 本附录适用于非无菌原料药生产及无菌原料药生产中非无菌生产工序的操作。

第二条第二条 原料药生产起始点必须按注册批准的工艺执行。

第二章第二章 厂房与设施厂房与设施第三条第三条非无菌原料药精制、干燥、粉碎、包装等生产操作的暴露环境应按照无菌药品附录中D 级标准设置。

第四条第四条 原料药的质量标准中有热原或细菌内毒素等检验项目的,厂房的设计应特别注意防止微生物污染,如应根据工艺要求设定相应厂房的洁净度级别。

第五条第五条 质控实验室区域通常应与生产区分开。

当生产操作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无不利影响,且检验操作对生产也无不利影响时,中间控制实验室可设在生产区内。

第三章第三章 设备设备第六条第六条 设备所需的润滑剂、加热液或冷却剂等,应避免与中间产品或原料药直接接触,以免影响中间产品或原料药的质量。

当任何偏离上述要求的情况发生时,应进行评估,以确保对产品的质量和用途无不良影响。

第七条 原料药生产宜使用密闭设备;密闭设备、管道可以安置于室第七条外。

使用敞口设备或打开设备操作时,应有避免污染的措施。

第八条 使用同一设备生产多种中间体或原料药品种的,应说明设备第八条可以共用的理由,并有防止交叉污染的措施。

第九条 难以清洁的设备或部件应专用。

第九条第十条 设备的清洁第十条1)同一设备连续生产同一原料药或阶段性生产连续数个批次时,宜间隔适当的时间定期对设备进行清洁,以防止污染物(如降解产物或达到有害程度的微生物)的出现和遗留。

如有影响原料药质量的残留物,更换批次时,必须对设备进行彻底的清洁。

2)非专用设备更换品种生产前,必须对设备进行彻底的清洁,以防止交叉污染。

3)对残留物的可接受标准、清洁规程和清洁剂的选择,应有明确规定并说明理由。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非无菌原料药精制工艺用水应至少符合纯化水的质量标准。

第四章第四章 验证验证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关键的工艺参数或特性通常应在研发阶段或根据历史的资料和数据确定,应规定工艺参数的必要范围,以确保工艺操作的重现性,包括:1)确定产品的质量特性;2)确定影响产品质量特性的关键工艺参数;3)确定常规生产和工艺控制中的关键工艺参数范围。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验证应扩展到对原料药质量,尤其对纯度和杂质有重要影响的关键操作。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验证的方式1) 原料药生产工艺的验证方法一般应为前验证。

因原料药生产批数不多、原料药不经常生产,或用验证过的工艺生产原料药,但该生产工艺已有变更等原因,难以从原料药的重复性生产获得现成的数据时,可进行同步验证。

2) 如生产工艺没有发生因原料、设备、系统、设施或生产工艺改变而对原料药质量有影响的重大变更时,可例外进行回顾性验证。

该验证方法适用于下列情况:- 关键质量属性和关键工艺参数均已确定;- 已设定合适的中间控制项目和合格标准;- 除操作人员失误或设备故障外,从未出现较大的工艺或产品不合格的问题。

- 已明确原料药的杂质情况。

3)回顾性验证的批次应当是验证阶段中所有的生产批次,包括不合格批次。

应有足够多的批次数,以证明工艺的稳定。

必要时,可用留样检验获得的数据作为回顾性验证的补充。

第十五条 验证计划第十五条1)应根据生产工艺的复杂性及工艺变更的大小决定工艺验证的运行次数。

前验证和同步验证通常采用三个连续的、成功的批次,但在某些情况下,需要更多的批次才能保证工艺的一致性(例如复杂的原料药生产工艺,或周期很长的原料药生产工艺)。

回顾性验证一般需审查10 ~ 30个连续批次的数据,方可评估工艺的一致性,但如有充分的理由,审查的批次数可以减少。

2)工艺验证期间,应对关键的工艺参数进行监控。

与质量无关的参数,例如与节能或设备使用相关控制的参数,无需列入工艺验证中。

3)工艺验证应证明每种原料药的杂质都在规定的限度内,如可能与以往数据相比,应比工艺研发阶段确定的杂质限度或者关键的临床和毒理研究批次的杂质数据更好。

第十六条 清洁验证第十六条1)清洁规程通常应进行验证。

原料药生产的非专用设备必须进行清洁验证。

清洁验证一般应针对污染及物料夹带易给原料药质量带来最大风险的状况及工艺步骤。

如后续的纯化步骤可去除残留物,生产初始阶段的设备清洁规程可不必验证。

2)清洁规程的验证应当反映设备实际的使用情况。

如果多个原料药或中间产品共用同一设备生产,且采用同一规程进行清洁的,则可选择有代表性的中间产品或原料药作为清洁验证的参照物。

应根据溶解度、难以清洁的程度以及残留物的限度来选择清洁参照物,而残留物的限度则需根据活性、毒性和稳定性确定。

3)清洁验证方案应详细描述需清洁的设备、规程、所用清洁剂、合格标准、需监控的参数以及检验方法。

该方案还应规定需取样品的类型、如何取样及贴签。

4)取样方法应包括擦拭法、淋冼法或其它方法(如直接萃取法),以同时对不溶性和可溶性残留物进行检测。

5) 应采用经验证的、检测残留物或污染物灵敏度高的分析方法。

每种分析方法的检测限必须足够灵敏,能检测残留物或污染物的限度标准。

应确定分析方法可达到的回收率。

残留物的限度标准应切实可行、可以检验、可以验证,并根据最有害的残留物来确定,可根据原料药最低的药理、毒理或生理活性来确定,也可根据原料药生产中最有害的组分来确定。

6) 对需控制微生物、热原或细菌内毒素污染水平的生产工艺,应在设备清洁和消毒验证文件中有详细阐述。

7) 清洁规程经验证后应按验证中设定的检验方法定期进行监测,以保证日常生产中规程的有效性。

第五章第五章 文件文件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企业可根据生产工艺要求、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物料的特性以及对供应商的质量评估情况,合理确定物料的质量标准。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中间产品或原料药生产中使用的某些材料,如工艺助剂、垫圈或其它材料,可能对质量有重要影响时,也应当制订相应材料的质量标准。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如果设备专用于一种中间产品或原料药的生产,且该中间产品或原料药的批号有可追踪的顺序,则不需有单独的设备记录。

如果使用专用设备,清洁、维护及使用记录可以作为批记录的一部分保存,也可单独保存。

第二十条 原料药的生产工艺规程应包括:第二十条1)所生产的中间产品或原料药名称和文件编号;2)标有名称和特定代码(足以识别任何特定的质量特性)的原料和中间产品的完整清单;3)准确陈述每种原料或中间产品的投料量或投料比,包括计量单位。

如果投料量不固定,应注明每种批量或产率的计算方法。

如有正当理由,可制定数量合理变动的范围;4)生产地点及主要设备;5)生产操作的详细说明,包括:- 操作顺序;- 所用工艺参数的范围;- 取样方法说明,所使用原料、中间产品及成品的质量标准; - 完成单个步骤或整个工艺过程的时限(如适用);- 按生产阶段或时间计算的预期收率范围;- 必要时,需遵循的特殊预防措施、注意事项或有关参照内容;- 可保证中间产品或原料药适用性的贮存要求,包括标签、包装材料和特殊贮存条件以及时限。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在决定批放行前,所有偏差及调查报告都应作为批记录的一部分予以审核。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不上市销售的中间产品,质量管理部门经评估后可将决定中间产品放行的职能委派给生产部门。

第六章第六章 物料物料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进厂物料与现有的库存(如储槽中的溶剂或物料)混合前,应有正确标识,经检验合格后才可予以放行,应有防止将物料错放到现有库存中的书面规程。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采用非专用槽车运送的大宗物料,应采取适当措施避免来自槽车所致的交叉污染。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大的贮存容器及其所附配件、进料和出料管都应有适当的标识。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工艺助剂、有害或有剧毒的原料、其它特殊物料或转移到本公司另一部门的物料可以免检,但必须取得供应商的检验报告,且检验报告显示这些物料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还应对其容器、标签和批号进行目检,以确认这些物料。

免检应说明理由并有正式记录。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除第26条确定的免检物料外,应对每批物料至少做一项鉴别试验。

如原料药生产企业有供应商审计系统时,供应商的检验报告可以用来替代其它项目的测试。

用于精制的物料应该进行全检。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供应商的批准应有审核和评估的资料,该资料应有足够的证据(如以往的质量情况)证明该供应商能始终如一地提供符合质量标准的物料。

至少应对三批物料做全检后,方可减少全检的次数,但至少应定期进行一次全检,并与供应商的检验报告比较。

应定期评估供应商检验报告的可靠性。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如果识别标签保持清晰,容器在开启和使用前能适当清洁,某些装在适当容器中的物料可在室外存放。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必要时(如长期存放或贮存在热或潮湿的环境中),应根据情况重新评估物料的质量,以确定其适用性。

第七章第七章 生产管理生产管理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生产操作1) 用于生产原料药的原料应在适宜的条件下称量,以免影响其适用性。

称量的装置应具有与使用目的相适应的精度。

2) 如将物料分装后用于生产的,应使用适当的分装容器。

分装容器应有标识并标明以下内容:- 物料的名称或代码;- 接收号或控制号;- 分装容器中物料的重量或数量;- 必要时,标明复检或重新评估日期。

3)关键的称量或分装操作应有复核或有类似的控制手段。

使用前,生产人员应检查该物料确是中间产品或原料药批记录中规定的物料。

4)应将生产过程中指定步骤的实际收率与预期收率比较。

预期收率的范围应根据以前的实验室、中试或生产的数据来确定。

应对关键工艺步骤收率的各种偏差进行调查,以确定偏差对相关批次产品质量的影响或潜在影响。

5)需返工或重新加工的物料应严加控制,以防止未经批准即投入使用。

6)应遵循工艺规程中有关时限控制的规定,以保证中间产品和原料药的质量。

发生偏差时,应作记录并进行评价。

时限控制并不适用于加工至某一目标值(例如pH调节、氢化、干燥至预设标准)的情况,因为反应终点或加工步骤的完成是根据中间控制的取样和检验来确定的。

7)需进一步加工的中间产品应在适宜的条件下存放,以确保其适用性。

第三十二条 中间产品的取样和控制第三十二条1)应综合考虑所生产原料药的特性、反应类型、该工艺步骤对产品质量影响的大小等因素来确定控制标准、检验类型和范围。

前期生产的中间产品控制可以松一些,越接近成品,中间控制应越严(如分离和纯化)。

2)生产过程控制可由有资质的生产部门人员进行,并可在质量管理部门事先建立的允许范围之内对生产过程进行调控。

3)应制订书面规程,详细阐述物料、中间产品和原料药的取样方法。

应根据科学合理的取样操作来制订取样计划和取样规程。

4)应按规程进行取样,防止污染所取的样品、污染其它中间产品或原料药。

应制订各种规程,保证取样后样品的可靠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