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GMP检查细则

GMP检查细则

素的实验室还应当彼此分开。

3、微生物限度、无菌检测、阳性枪测等实验室的设置是否 符合《中华人民国药典》的相关规定1.检查实验室布局图 实验室一般设有送检样品的接收/贮 存区、试剂标准品的接收/贮存区、清洁洗涤区、特殊作业 区(如高温设备室)、留样观察室、理化分析室、仪器分析室、 微生物检测室等。

建议检查员参考干湿分开、冷热分开、天 平集中、恒温集中的检验室区域布置原则2.查看实验室的布局设计是否合理.各分区之间和部是否能 够避免混淆和交叉污染;3.样品处置区、留样区、稳定性考察样品的存放及记录保存第64条实验室的设计应当确保其适用于预 等是否有足够的空间60定的用途,并能够避免混淆和交叉 污染, 微生物检测室一般分为:无菌检测室、微生物限度检测室、 应当有足够的区域用于样品处置、留样和 阳性对照室稳定性考察样品的存放以及记录的保存。

无菌检测室:万级背最下的百级层流。

有条件的企业可采用隔离操作系统.保证环境条件优于或等于生产环境,避免出现假阳性。

微生物限度检测室:万级背景下的百级层流。

阳性对照室:用于微生物鉴别、菌种传代等。

企业可以根据生物安全等级使用生物安全柜,避免致病菌的扩散。

企业也可使用层流柜,但必须是垂直流,阳性对照室的回风应经过处理后直排抗生素效价测定一般要求在避菌条件下进行,不溶性微粒测定应在层流工作台下完成检查微生物实 验室应注意:无 菌检查操作时 要监测环境,即 同时作沉降菌 检查;定期对微 生物实验室作 环境监控,测悬 浮粒子及沉降 菌检查企业是 否做无菌室及 层流柜的高效 过滤器检漏试 验,是否定期验 证l 无菌检测室应按无菌操作区管理.至少 应在10,000级背景下的局部100级超净工 作台进行实验操作,不得与生物检定、微 生物限度检查,污染菌级别和阳性对照试 验使用同一试验室;2.无菌检测室与非无菌操作间共享人流通 道时,有无相应的管理措施,避免在同一 时间同时做不同性质的试验;对检品外表 面进行取样,看消毒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等 3.微生物限度试验,生物负荷检查可在同 一室进行,孢子D值测定,污染源鉴别和阳 性对照试验可在同室进行,但应使用不同 的层流操作台,细菌毒素检查不需要无菌 操作条件,这些试验均应有书面规程,并 有防止污染的措施中药制剂 应同时考虑是否满足“中药制剂” 中药标本室应当与生产区分开附 录 第 16 条 的相关要求61第65条必要时,应当设置专门的仪器室, 使灵敏度高的仪器免受静电、震动、 潮 湿或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

检查有特殊要求(环境温湿度、气流、震动、静电等)的检 验仪器(红外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的存放和运行环境 是否可避免受到外界干扰,或者放在设有相应控制措施的专 门仪器室第66条 处理生物样品或放射性样品等特 处理生物样品等特殊物品的实验室应符合《中华人民国药62 殊物品的实验室应当符合国家的有关要 典》三部中《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菌、毒种管理规程》的要求。

求1、 查看实验动物房布局图。

动物设置可参考《实验动物环 境及设施》GB14925的有关规定2、 检查试验设施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证明文件,包括《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和《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实验动物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证明文件,如清洁级,SPF级等第67条 实验动物房应当与其他区域严格63分开,其设计、建造应当符合国家有 关规 定,并设有独立的空气处理设施以及动物 生物制品1.用于生物制品生产的动物房、质量检定 动物房、生产区应当各自分开。

动物房的的专用通道。

应同时考虑是 否满足“生物制设计、建造及动物饲养管理要求等,应当 符合实验动物管理的相关规定品”附录第30、 2.应当对生产及检验用动物的健康状况进31 条 的 相 关 要 行监控并有相应详细记录,容至少包括动求物来源、动物繁殖和饲养条件、动物健康情况等第五节-辅助区64第68条 休息室的设置不应当对生产区、仓 应检查休息室的位置和环境,观察其对生产区,仓储区和储区和质量控制区造成不良影响。

质量控制区是否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1、 更衣室和盥洗室应足够满足人员进出 第 69 条 更 衣 室 和 盥 洗 室 应 当 方 便 人 员 进65 出,并与使用人数相适应。

盥洗室不 得与生产区和仓储区直接相通。

2、 关系是不得与生产区和仓储区直接相通1.应当按照气锁方式设计更衣室,使更衣的不同阶段分开,尽可能避免工作服被微无菌药品 应同时考虑是 否满足“无菌 药品”附录第 30、31条的相 关要求生物和微粒污染。

更衣室应当有足够的换 气次数。

更衣室后端的静态级别应当与其 相应洁净区的级别相同。

必要时,可将进 入和离开洁净区的更衣间分开设置,一般 情况下,洗手设施只能安装在更衣的第一 阶段 2.气锁间两侧的门不得同时打开,可采用联锁系统或光学或声学的报警系统防止两侧的门同时打开。

1、 维修操作易产生污染物,应尽量远离生产区66第70条 维修间应当尽可能远离生产区。

存 放在洁净区的维修用备件和工具, 应当放 置在专门的房间或工具柜中。

2、 应检查企业对工具带入洁净区是否有严格控制的流程。

现场应查看洁净区的维修备件和工具,是否防止在专门的 房间或工具柜中。

第五章-设备 第一节-原则1、查看企业是否制定了设备的设计、选型、安装、改造和第 71 条:设备的设计、选型、安装、改维护等方面的管理规程;造和维护必须符合预定用途,应当尽可能检查是否有竣工图,包括工艺设备和公用系统,应检查67 降低产品污染、交叉污染、混淆和差错的其设备变更管理记录。

风险,便于操作、清洁、维护、以及必要 2、生产设备应设计合理,满足预定用途需求,安装位置应时进行的消毒或灭菌。

方便使用、清洁、消毒和日常保养;3、现场检查并查阅设备管理文件,注意以下几点:3.1 所选设备的材质。

设备表面应光滑平整,便于清洁,不 应生锈、产生脱落物,不得吸附和污染药品; 3.2 清洗、消毒/灭菌的方法和一般周期、不能移动的设备 应有原位清洗的设施3.3 设备应安装在适当位置,不遮挡通风口,便于设备生产 操作、清洗、消毒/灭菌、维护,需清洗和灭菌的零部件应 易于拆装。

根据生产工艺要求,查看设备是否具备必要的密 闭性,空气过滤设施等; 3.4 生产设备应在生产工艺规定的参数围运行。

无菌药品 应同时考虑是否满 足“无菌药 品”附录第 18 条的相关 要求 原料药 应同时考虑 是否满足“原 料药”附录第 7、8 条的相 关要求因吹灌封技术的特殊性,应当特别注意设备 的设计和确认、在线清洁、在线灭菌的验证 及结果的重要性、设备所处的洁净区环境、 操作人员的培训着装,以及设备关键区域的 操作,包括灌装开始前设备的无菌装配。

1、生产宜使用密闭设备;密闭设备、管道可 以安置于室外。

使用敞口或打开设备操作时, 应当有避免污染的措施 2、使用同一设备生产多种中间体或原料药品 种的,应当说明设备可以的合理性,并有防 止交叉污染的措施生物制品 1、用于活性物体培养的设备应当能够防止培 应 同 时 养物受到外源污染考 虑 是 否 满 2、管道系统、阀门和呼吸过滤器应当便于清足 “ 生 物 制 洁和灭菌。

宜采用在线清洁,在线灭菌系统。

品 ” 附 录 第 密闭容器(如发酵罐)的阀门应当能用蒸汽24、25 条的 灭菌。

呼吸过程应为疏水性材质,且使用效相关要求 期应当经验证第 72 条:应当建立设备使用、清洁、维 1、设备使用、清洁、维护和维修的操作规程是否规、容是68 护和维修操作规程,并有相应的记录。

否全面、是否有可操作性;2、操作记录是否清晰、准确、及时,记录保存是否完整。

1、检查是否建立了设备档案,每台设备是否有唯一编号;2、检查企业是否建立和保存了设备采购、安装、确认的文69第 73 条:应当建立并保存设备采购、安 装、确认的文件和记录。

件和记录,影响产品质量、工艺参数、产率、可能引入 污染的设备应尤其关注;3、检查上述文件和记录容是否全面,能否为设备确认、变更控制,周期性回顾等工作的有效实施建立好设备的基础管理工作。

第二节-设计与安装1、检查体现本条款要求的文件,包括如生产设备的设计对 药品质量影响的分析、用户需求的确定、设备安装等;第 74 条:生产设备不得对药品质量产生任何不利影响。

与药品直接接触的生产设70 备表面应当平整、光洁、易清洗或消毒、 2.检查设备材质的选择是否有满足上述要求的支持性依据,耐腐蚀,不得与药品发生化学反应、吸附 如:检查设备是否有不易清洗的死角。

与药品直接接触的设药品或向药品中释放物质。

备、容器、工具表面是否光洁、易清洗或消毒、耐腐蚀;与药液接触的设备、容器具、管路、阀门、输送泵等是否能满足工艺中耐腐蚀的要求;3、检查滤材材质的证明材料,过滤装置是否吸附药液组份、 释放异物。

无菌药品 1、除传送带本身能连续灭菌(如隧道式灭菌应 同 时 设备)外,传送带不得在 A/B 级洁净区与低考 虑 是 否 满 级别洁净区之间穿越足“无菌药品 ” 附 录 第 2、生产设备及辅助装置的设计和安装,应尽36、37 和 41 可能便于在洁净区外进行操作,保养和维修。

条 的 相 关 要 需灭菌的设备应当尽可能在完全装配后进行求灭菌3、过滤器应当尽可能不脱落纤维。

严禁使用含石棉的过滤器。

过滤器不得因与产品发生反应、释放物质或吸附作用而对产品质量造成不利影响生物制品 用于加工处理活生物体的生产操作区和设备应同时考虑 应当便于清洁和去污染,清洁和去污染的有是否满足“生 效性应当经过验证。

物制品”附录第 23 条的相关要求71第 75 条:应当配备有适当量程和精度的 在检查中,结合质量标准、工艺参数的管理要求、检查计量衡器、量具、仪器和仪表。

器具是否具有适当的精度和合适的测量围。

1、应检查清洗、清洁设备的设计、安装、性能确认文件和管理文件;72第 76 条:应当选择适当的清洗、清洁设备,并防止这类设备成为污染源。

2、现场检查清洗、清洁设备的使用、是否给药品生产带来污染。

建议考查清洗、清洁设备是否具备自清洗、自清洁功能;清洗设备排水管口是否会产生污水返流或浊气返流。

1、查看企业是否通过对设备结构的分析,并结合供应商建 议,确认需要使用食用级或级别相当的润滑剂的设备位置;2、查看防止设备上使用的冷却系统泄漏冷却剂并对产品造成污染的措施,建议考查设备使用的冷却剂是否为食用级或同等级别;3、检查设备文件对润滑剂、冷却剂的管理规定。

检查润滑第 77 条:设备所用的润滑剂、冷却剂等 剂的证明文件和质量标准,使用的润滑剂是否为符合食用级73 不得对药品或容器造成污染,应当尽可能 或级别相当的润滑剂。

(级别相当是指拟使用润滑剂如没有使用食用级或级别相当的润滑剂。

明确标准符合食用级要求,企业应进行评估以证明其与食用级相当);4、现场检查设备使用的润滑油或冷却剂是否有污染产品的风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