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治疗基本原则和方向,就能根据证的病机而确定治疗方法。
• (3)气血津液辨证——与脏腑辨证密切相关,相互补

充,用于分析气血津液病变。
• (4)六经辨证
→ 外感寒邪为主
• (5)卫气营血辨证 用于外感热病辨证 外感热之邪为主
• (6)三焦辨证
• (7)病因辨证——用于分析病因来辨识证候。
• 2、中医内科疾病的辨证方法
– 优点:突出病因,便于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 2、病机分类:将内科疾病分为热病、杂病两类。
– 优点:反映了各类疾病病理变化的一般特点,有利于掌握疾 病的证候特征
• 3、脏腑分类:根据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 化分类。
– 优点:更具体,具体到病位,便于疾病的诊断、辨证和治疗。
• (二)内科疾病的命名 外感疾病的命名: • 1、根据四时节气:如春温、冬温等。 • 2、根据时令气候:如风温、暑温、湿温、秋燥等。 • 3、根据特殊临床表现:如温疟、温疫等。 • 4、伤寒:以六经命名。
• (1)八纲辨证——阴阳寒热虚实,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

(2)脏腑辨证——以脏腑学说为依据,是各种辨证方法的基
础(核心),主要用于内伤杂病的辨证。

中医内科的辨证主要掌握以下环节:
• (1)辨病因,就是辨明引起疾病的病因。
• (2)辨病性,就是辨清疾病的寒热虚实属性。
• (3)辨病位,就是辨明疾病发生以后产生的一系列病理
8、《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发展了病因学说,陈无择。
9、《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 北宋时期国家颁行的方书。
10、金元时期百家争鸣,学术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具有代 表性的是“金元四大家”:
A.刘完素——倡导火热论
B.张从正——主张攻邪
C.李冬垣——注重补脾升清 D.朱丹溪——主张滋阴降火
内伤杂病命名: • 1、根据病因命名:如伤风、虫证等 • 2、根据主要症状命名:咳嗽、呕吐、泄泻、便秘、不寐等
。 • 3、根据特殊临床表现命名:消渴、哮病、癫狂等。
• 4、根据临床主要特征:如黄疸、水肿、鼓胀、积聚等。 • 5、根据病机:如饮证、厥证、郁证等。 • 6、病机结合病位命名:如肺痈、肺痿、胸痹等。 • 7、病位结合主症命名:如胃痛、胁痛、腰痛、心悸等。 • 8、病因与病机结合:如痰饮、瘀血等。 • 9、根据疾病传变:如疫痢、传尸痨等。 • 10、综合病证命名:如虚劳、中风等。
三 、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与命名

(一)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

《内经》按病机、病位分类——病机十九条

《伤寒杂病论》按病因病机分类——

外感热病(统称伤寒) ——病因病机,又六经分类

内伤杂病——脏腑病机分类
• 目前常用的中医内科疾病分类主要有: • 1、病因分类:将内科疾病分为外感疾病、内伤杂病两类。
热、水饮的治法。 • (4) 和解法 亦称和法。用于和解少阳、扶正达邪、协调脏腑(调
和肝脾、调和肠胃)等治法。 • (5)温阳法 亦称温法。用于祛除寒邪,补益阳气的治疗方法。
• (6)补益法 亦称补法。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或某脏腑 虚
• 损的治法。
• (7)消导法 亦称消法。通过消导和散结,使积聚之邪渐消 缓
完善发展阶段(明清以后)
• 1、《内科概要》第一部以“内科”名字命名的著作。
• 2、《名医杂著》王伦著——善于效仿
• 3、《证治准绳》王肯堂著 描述内科许多疾病及
• 《景岳全书》张介宾著 治法,其中许多知识对

《病因脉治》秦景明著 临 床指导意义较大。
• 《医宗必读》李中梓著
• 4、《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清政府组织编写
– 《伤寒杂病论》:汉代成书,奠定了中医内科学基础,阐述 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包括外感 热病与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此书是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 的著作之一,一直指导着临床医生的辨证与治疗。
形成阶段(魏晋至金元) 1、《脉经》
※第一部脉学专著,晋代王叔和著。 2、《肘后备急方》
(6) 动态观察,分段论治 疾病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病理 变化点,应动态观察,分阶段进行智力,不应用一方一法 固守到底。
• (7)知常达变,圆机活法:根据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和 特殊情况,作出灵活治用药原则。也即常规的治疗原则和 特殊变化治疗原则。
疾病发展遵循其一般规律性——正局——常规法治疗
• (4)审证求机论治 是从整体和动态分析疾病的各种复杂 临床表现,综合、归纳、推论出疾病的发生发展原因、病 变机理,从而确定治疗的原则。
• (5)三因制宜 因时、因人、因地制宜。
– 因时制宜 根据不同的季节时令特点考虑的用药原则。
– 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环境特点考虑的用药原 则。
– 因人制宜 根据病人性别、年龄、体质不同而考虑的用药 原则。
• 症是构成疾病和证候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是由症状和体征
组成的。
• 某一阶段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成了证候。
• 各阶段或类型的证候贯穿叠合起来便是疾病。
• 病和证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本质揭示的是疾病全过程
的基本矛盾,而证的本质揭示的是现阶段(某阶段)的主要矛盾
。因此,证比病更能具体、贴切、更有操作性。
• 3、证 • 即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
病理概括。
• 它提示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变化,反应 出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和病理变化的本质。
• 证候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反映疾病过 程中某一阶段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 归纳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 、中医内科疾病的辨证论治概要
• (一)病、症、证的含义和关系 • 1、病 • 即疾病,是指在特定的病因作用下机体邪正交争,阴阳失调,出现特定
的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全过程。 • 如感冒、肺痨、痢疾、哮病、肺痈、消渴、疟疾等均属单独的病。 • 2、症 • 也即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与体征。 • 症状:包括自觉症状、他觉症状。 • 体征:能被察觉到的客观表现。
疾病发展不遵循其一般规律性而出现特殊性——变局— —变法治疗。如温热病传变,正局——按卫气营血发展; 变局——逆传心包。
• (8)重视调摄护理:调摄护理能促进人体正气恢复,邪 气祛除,促进康复。反之,则延误康复,还可能出现食复、 劳复。
• 2、常用治法 • (1) 解表法 亦称汗法。是发汗,开腠理,逐邪外出的治疗方法。 • (2) 清热法 亦称清法。用寒凉泄热药或措施,消除热证的治法。 • (3) 攻下法 亦称下法。用于通便下积,泄实通水,消除燥屎,积滞,湿
奠基阶段 (春秋战国至秦汉 )
– 《黄帝内经》:春秋战国时期成书,是一部最早的医学经典, 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是中医内科学术理论发展的渊源。 此书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精气学说阐明道理,全面阐述中医 关于解剖、生理、病理、诊法、治疗、调摄及阴阳五行、人 与自然等一系列重要观点,涉及面广,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伤寒论》中的伤寒——按六经辨证;

《温病学》中的温病——按卫气营血、三焦辨证。
• (2)内伤杂病:多由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引起,包括 :

《金匮要略》中的一些疾病;后世医家内科专著中论述的脏
腑经络病和气血津液病 , 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为辨证论治

• ❖本教材的讨论范围:内伤杂病为主,少量外感病。

临床治疗方法主要依据证,但也参考病。
• (二)中医内科辨证原则与方法
• 1、中医内科的辨证原则
• (1)全面动态分析病情

只有从整体观念出发,全面考虑问题、分析问题,才能取
得符合客观实际的辨证结果。
• (2)掌握病证病机特点

各种疾病最基本的病理改变就是疾病的基本病机,掌握
了疾病的基本病机,就掌握了疾病的基本本质,就能为疾病提供
中医内科义:运用中医理论阐述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机、辨证 论治及其预防康复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

2、 性质 : (1)独立的临床学科。

(2)其他临床诸学科的基础课、主干课 。

(3)中医内科的学术水平能反映中医临床学
的发展水平。
• 3、 范围:
• (1)外感病:感受外邪(六淫、疫疠)导致的一类疾病包括:
※方药为主的著作,也是综合性著作,晋代葛洪著。 3、《本草经集注》
※方药专著,陶弘景著。 4、《雷公炮炙论》
※方药专著,雷敩著。
5、《诸病源候论》 最早的病因病理学专著,——隋代巢元方著。
6、《千金方》 包括《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著。
7、《外台秘要》 治法先进,临床参考价值较大,王焘。
建国后 – 建立了中医药方面的医疗、教学和科研机构,培养了大批中医内科 人才。 – 编写出版了《实用中医内科学》等大批中医内科专著。 – 出版了大批有价值的医学典籍。 – 中医内科学的科研: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对中医内科学理论进 行研究。 – 诸多当代中医名家著书立说,促进了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继承和发 展。 – 诊断辨证规范化和防治方法等方面也有较大提高。 – 中医内科急症在治法与剂型改革方面成绩显著。 – 中医内科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已走向世界。
• (13)安神法 用镇静安神方药,以宁心安神,治神志失常 的治法。
• (14)镇痉法 用平肝潜阳,重镇药物,以解除震颤、痉挛、 角弓反张等动风病证的治法。又称息风法。
改变所涉
及的病变部位。
• (4)辨病势,就是用动态的观点,分析疾病发展的进退 变化。
• (5)辨病机,就是对上述病性、病位、病因、病势等内 容的归纳综合,以求得对病证本质的完整认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