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十三五”工作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进一步推进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保障经济社会用水安全,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以保障用水安全和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强化用水需求和用水过程管理,通过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提高能力、强化监管,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资源问题,保障饮水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坚持人水和谐,处理好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关系;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改进管理方式和方法;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注重制度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确保实现“十三五”水资源节约与保护约束性目标。
(三)工作目标。
“十三五”期间,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城乡供水保证率显著提高,用水效率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全面保障;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地下水超采得到严格控制;基本建成有利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度体系,完善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到2020年,全省年用水总量控制在160.6亿立方米以内,削减城镇地下水开采量5.94亿立方米;全省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20%和15%;全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92;全省国家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78%,主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二、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四)严格规划管理和水资源论证。
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符合主体功能区规划、流域综合规划、防洪规划和水资源配置规划。
确定产业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应当充分考虑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
依法开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按照国家有关法规,适时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
对未依法完成水资源论证工作的建设项目,审批机关不予批准,建设单位不得擅自开工建设和投产使用。
(省水利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农委等部门配合,以下均需地方各级政府落实,不再列出)(五)严格控制取用水总量。
加快制定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健全覆盖市、县级行政区域的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实施流域和区域取用水总量控制。
省及各市按照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制定年度用水计划,对市、县级行政区年度用水实行总量管理。
鼓励开展水权交易,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水资源。
(省水利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配合)(六)严格实施取水许可。
严格规范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对取用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的地区,限制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列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淘汰类的、产品不符合行业用水定额标准的建设项目取水申请,审批机关不予批准。
(省水利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部门配合)(七)严格水资源有偿使用。
严格征收、使用和管理水资源费,按照规定的征收范围、对象、标准和程序征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减免、缓征或停征水资源费。
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地下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应高于地表水,超采地区地下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应高于非超采地区。
城市管网区、地表水替代区地下水资源费征收标准高于城市供水价格和水利工程供水价格。
水资源费主要用于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
(省水利厅、省物价局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等部门配合)(八)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
严控地下水超采。
继续实行区域地下水禁采、限采制度,对地下水保护区、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区、水库等地表水能够供水的区域和无防止地下水污染措施的地区,停止批建新的地下水取水工程,不再新增地下水取水指标。
在地面沉降、地裂缝、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开发利用地下水,应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开展地裂缝、岩溶塌陷等专项地质灾害调查。
严格控制开采深层承压水,开采地热水、矿泉水严格实行取水许可和采矿许可,未经许可严禁开发利用。
继续实施封闭地下水取水工程总体方案,对地表水供水、城市公共供水管网供水能够满足用水需求的地区,除《辽宁省地下水资源保护条例》允许的地下水取水工程和为保证用水安全转为应急备用水源的地下水取水工程外,已有的其他地下水取水工程均依法予以关停封闭。
发挥水政监察与公安联合执法的作用,健全非法开采地下水举报制度,严厉打击盗采地下水行为。
(省水利厅、省国土资源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部门配合)强化地下水污染防治。
定期调查评估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补给区等区域环境状况。
石化生产存贮销售企业和工业园区、矿山开采区、危险废物处置场、垃圾填埋场等区域应进行必要的防渗处理。
报废矿井、钻井、取水井应实施封井回填。
(省环保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水利厅、省质监局等部门配合)(九)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制订和完善水资源调度方案、应急调度预案和调度计划,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调度。
区域水资源调度应当服从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水力发电、供水等调度应当服从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
(省水利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等部门配合)加强江河湖(库)水量联合调度管理。
根据水资源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和水资源配置工程规划,统筹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供水。
加强水库等水利工程供水调度管理,完善供水年度调度计划制度,发挥控制性水利工程在改善水质中的作用,采取闸坝联合调度、生态补水等措施,合理安排闸坝下泄水量和泄流时段,保障主要河流生态基流,增加水环境容量。
(省水利厅牵头,省环保厅等部门配合)三、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十)全面加强节约用水管理。
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责任,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生产全过程,建立健全有利于节约用水的体制和机制。
建立用水效率评估体系。
各项引水、调水、取水、供用水工程建设必须首先考虑节水要求。
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地区要严格控制城市规模过度扩张,限制高耗水工业项目建设和高耗水服务业发展,鼓励发展农业高效节水灌溉,遏制农业粗放用水。
将再生水、雨水和微咸水等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
(省水利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农委等部门配合)强化用水定额管理。
根据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及用水效率控制目标,及时组织修订行业用水定额。
在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节水水平与用水效率评估等工作中,贯彻执行国家和省用水定额标准。
对纳入取水许可管理的单位和其他用水大户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建立用水单位重点监控名录,强化用水监控管理。
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用水要达到行业先进水平,节水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运。
(省水利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农委等参与)(十一)抓好工业节水。
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节水技术、工艺、产品和设备,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高耗水工艺和装备淘汰目录,推进节水型企业建设。
到2020年,电力、钢铁、石油石化、化工、食品发酵等高耗水行业重点企业达到先进定额标准。
(省工业和信息化委、省水利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质监局等部门配合)加强工业水循环利用。
推进矿井水综合利用,煤炭矿区补充用水、周边地区生产和生态用水优先使用矿井水,加快洗煤废水循环利用,并在沈煤集团等重点企业开展试点。
达标的建筑施工排水优先用于生态补水。
鼓励钢铁、纺织印染、造纸、石油石化、化工、制革等高耗水企业废水深度处理回用,不断提高中水回用率,提高水循环利用率。
引导工业集聚区通过专业化运营模式,加快推进国家级、省级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建设进程,实现统一供水和废水集中治理,实现水资源梯级优化利用。
(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委牵头,省水利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部门配合)(十二)加强城镇节水。
推进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建设。
公共建筑必须采用节水器具,限期淘汰公共建筑中不符合节水标准的水嘴、便器水箱等生活用水器具,鼓励居民家庭选用节水器具。
对使用超过50年和材质落后的供水管网进行更新改造,到2017年全省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20%以内,到2020年控制在15%以内。
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建立滞、渗、蓄、净、用、排相结合的雨水收集利用设施。
新建城区硬化地面,可渗透面积要达到40%以上。
到2020年,地级缺水城市全部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标准要求。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委、省水利厅、省质监局等部门配合)(十三)发展农业节水。
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等节水灌溉技术,努力扩大喷灌、管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应用范围,继续发展以粮食主产区为主的水田节水改造和经济作物水源与设施改造。
结合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和灌区节水改造,加强农田灌溉用水的计量和监测系统建设,配套完善用水计量设施。
到2020年,全省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基本完成,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84万亩。
(省水利厅牵头,省农委、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配合)(十四)促进再生水利用。
研究制定辽宁省再生水回用相关办法,规范、促进全省再生水利用。
各地要完善城市再生水利用设施,工业生产、城市绿化、道路清扫、车辆冲洗、建筑施工以及生态景观等用水,优先使用再生水。
2018年底前,所有高速公路服务区必须建成运行污水处理设施,具备条件的建设再生利用设施。
具备使用再生水条件的钢铁、火电、化工、制浆造纸、印染等高耗水行业,在未充分利用再生水的前提下,不得批准其新增取水许可。
自2018年起,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新建公共建筑,须安装使用建筑中水设施。
到2020年,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委、省交通厅、省水利厅、省环保厅等部门配合)(十五)推动海水利用。
鼓励大连、营口、盘锦、锦州、丹东、葫芦岛市等沿海缺水地区建设海水淡化工程,支持海水淡化试点城市(工业园区、海岛)开展淡化水供水试点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