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亚当·斯密问题的利己主义思考

亚当·斯密问题的利己主义思考

亚当·斯密问题的利己主义思考摘要:本文的讨论要点在于人的行为动机的分析上。

在这一问题的分析中,首先对于“亚当·斯密问题”和利己主义作出相应的界定和说明,即:“亚当·斯密问题”是指在分析人们的行为动机上,归因于利己心理和利他心理的矛盾的这一问题;利己主义是指在个人行为动机的选择上,以满足自身需要为出发点。

在相关的界定和说明基础上,立足于外延宽泛的利己主义,具体阐述了“亚当·斯密问题”解决思路。

其中,如何实现利他行为和利己动机的同意这一问题,贯穿于各个思路,并且成为本文的讨论重点。

最后,根据本文对于解决“亚当·斯密问题”的分析思路,提出相关的现实要求,使得“亚当·斯密问题”的思考更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亚当·斯密问题利己主义行为动机一、亚当·斯密问题的定义及相关说明这是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一个问题。

在斯密的著作——《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分析人们的行为动机上的归因存在差异,因此引发人们思考斯密的理论体系是自相矛盾。

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调节经济行为的是由人们从利己心理出发的竞争行为,也称作“看不见的手”。

与此相反地,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而“亚当•斯密问题”的核心就在于他对于人的行为动机认识的矛盾,是利己心理与利他心理的矛盾。

所以,所谓“亚当•斯密问题”,就是指在分析人们的行为动机上,归因于利己心理和利他心理的矛盾的这一问题。

其实,斯密《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已经在“亚当•斯密问题”上有所解析,或者可以说是解决。

他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出了“自爱”(Self-love)这一基于个人利益的利己主义的概念。

因此可知,斯密在人们的行为动机分析上,是归因于利己心理的。

然而,笔者认为,把道德行为归因于利他心理,而又把经济行为归因于利己心理,这是不矛盾的。

但是,笔者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或者说是思考,与斯密简单归因于利己心理有所不同。

这是需要特别指出、说明的。

而笔者的思路,则是以一种较复杂的利己主义为出发点,把利他心理也纳入利己主义思考。

具体的论述会在下面详细阐明。

二、本文中利己主义的外延及相关预设的说明在伦理学对于利己主义的界定上,一般归结为心理上的和理论上的利己主义。

但这两个角度的区别并不影响本文对于利己主义的界定。

从分析人的行为动机角度看,笔者认为,利己主义是指在个人行为动机的选择上,以满足自身需要为出发点。

在利己主义的驱使下,个人自身需要成为人们行为的驱动力,面对利益冲突时则会优先保护自己的利益。

因此,人们往往容易认为,利己主义会使一个人变得自私自利,不顾他人利益,甚至会损害他人利益。

同时,人们也会产生这么一个想法:利己主义本身是消极的,是影响一个人的道德水平的不良因素,要消除利己主义的不良影响,则需要利己主义之外的道德教化。

但这只是传统的、片面的认识,无法准确把握利己主义的本质,绝对地把利己和利他对立起来,也就导致了“亚当•斯密问题”的产生。

然而,利己就必然会把自己的利益和别人的利益对立起来吗?就必然会损害他人利益吗?在笔者看来,并非这样。

一方面,立即未必损害他人利益;另一方面,利己还可以触发人的利他心理的形成,从而造福于他人。

这就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论述:第一,真正的利己主义不是盲目地只顾自身利益,而忽视他人的权益。

客观地说,完全利己的人是不可能在人类社会中生活的,要融入群体就必须让他人发现自己的价值。

同时,从利己的角度出发,满足他人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能能促进自己需要的满足。

因此,从现实利益的角度上说,利己不一定导致他人利益受损。

第二,从根本上说,利他心理也是受利己心理的驱使的。

文论从本文的定义还是从常识出发,我们都知道,利己的本质是满足自身需要。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可知,人的需要主要分为这五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①较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也就发展起来。

传统观点中,利己和利他往往是关注物质层面,而容易忽略精神层面。

事实上,经过社会化的人,往往在精神或自我实现的需要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利他倾向。

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多数人较低层次的需要已经满足,同时也更多地重视较高层次的需要。

因此,人们的各种利他心理,以及它们的助人行为,都是可以归因于利己心理或利己主义上。

从这两个方面可知,无论是利己还是利他的原因,在人的行为中都可以归结在利己的范畴里面。

只是说,表面上利他和利己的差异,本质上是物质上的利己和精神层面的利己,最终可归因于利己。

我们的利他行为,实际上是满足我们某些心理需求,与利己主义这一动因并不矛盾。

根据前面的论述,在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本文分析人的行为动机的角度看,利己主义并不排斥利他行为,而且在一些心理需求上表现为利他心理。

除了要解决利己和利他对立的问题外,分析人的行为动机,必须考虑人的内在心理因素,这就涉及到本文的预设。

基于分析人的行为动机这一目的,本文在行为的归因上只考虑理性因素,暂不考虑激情因素,把研究方向集中在人的认知和情感偏好上来。

从人的认知和情感偏好出发来分析,人的行为动机实际上就是满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即现实的利己和情感道德的利己,也就可以归结为一点——利己主义的驱动。

而本文从利己主义的角度出发,思考“亚当•斯密问题”中行为动机归因的矛盾,关键就在于全面剖析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及其相关的行为。

本文也会从这一思路来解决“亚当•斯密问题”。

三、从利己主义出发解决亚当·斯密问题笔者在前文已经提到,所谓“亚当•斯密问题”就在于利己动机和利他动机的矛盾,而且已经对于利己主义的外延加以一定的拓展,预设了分析人的动机时只考虑理性情况。

因此,在这一部分,文章会以利己主义为指导、从利己动机出发,通过这些方向解决“亚当•斯密问题”,这包括:从利己动机推出利他行为、把利他动机包括在利己心理中、利己心理和利他心理的权衡。

在下面的论述中,也会以相关的场景,从这些思路加以阐述。

1、人类社会的必然结果:利己动机最终也促使利利他行为的实现。

在前文已经有所论述,完全自私的人在社会上根本不可能生活。

更进一步说,在人的理性前提下,即使以利己作为行为动机的出发点,最终也会是人们做出一些利他行为。

一方面,利他行为对于人的社会生活是必须的。

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在不断地与别人交往,其中,分工与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而且,社会的资源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

因此,显而易见的,在一个人参与的各种活动中,全部成果不可能归自己所有,自己的劳动必然在不同程度上奉献给他人。

当然的,个人选择不奉献是得不到社会的允许的。

由此可知,从保障自己在社会中生存的基本出发,个人必须要有一定的利他行为。

另一方面,利他行为能满足利己动机的需要。

在社会上生活的每一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占有着他人的劳动。

同样地,每个人也是在不同程度上为别人付出着。

社会的存在意味着人的行为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公共性,所以,为了获得社会提供的资源,人们都必须对公共社会有所付出,即利他行为。

更进一步说,对特定对象的利他行为,最终也能有利于自己需要的满足。

因此,无论对象是公共的社会,还是私人的个体,利他行为也是能在最终满足自己的利己动机。

从这两方面的论述中,可以得出这一结论:利他行为对于利己动机的满足是有着必要性和可能性的。

2、从宽泛的利己主义出发,利他动机根本上也是满足利己心理的需要。

正如前文所说的,利己主义的关键就在于行为动机是满足自身利益,而广义上说,利他行为也是满足自身需要的途径。

但是,要使满足利他心理成为人自身的需要,有两个必要条件:第一,个人基本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心理需要这些较高层次的需要,是建立在基本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的。

基本的物质需要得不到满足,心理需要就无从谈起,利他心理也难以产生。

而如今,社会上多数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了满足,物质条件日渐丰富,随之人们的精神世界、精神生活也日渐丰富起来了。

因此可以认为,社会上人们普遍存在着心理需要,利他心理的形成条件在很大范围里得到满足。

第二,在个人的思想中,存在着利他的心理需求。

人们普遍存在着心理需求,但这并不完全等同于人们都有利他心理。

有些时候、有些条件,由于社会风气不良等原因,人们心中可能出现道德缺失的现象,这也就导致人的行为难以有利他心理的驱使。

所以,要实现这一条件,首先要有与之相匹配的良好的社会氛围,而且人还需要接受正确的社会化。

这样才能使利他心理普遍存在于人的内心。

当前的社会现实是,多数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利他心理,这也就满足前面提到的两个条件。

由此可知,“亚当•斯密问题”在当今情况下是能够比较好地解决。

人们从利己的需求出发,出于满足自身的精神上、道德上的需要,在一定情况下会产生帮助别人的动机,最终实现其利他行为。

3、在实际行动中,利己心理和利他心理共同作用于决策结果。

在前面一点,笔者已经详细论述了,利他心理的形成从根本上出于利己动机,人们普遍存在着利他的心理需求。

但是,人们在行为中也不可能没有利己行为。

所以,人的实际行为里面,会在利己心理和利他心理的共同作用下,决定自己的行为。

事实上,利己心理和利他心理在人的行为动机中,既对立又统一的辨证的发生着作用。

而利己心理和利他心理的共同作用,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第一,个人生活状况。

个人生活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它的物质需要的满足状况,所以,生活状况也直接影响着利己心理和利他心理何者占主导地位。

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如果有比较好的生活条件,精神需求往往较高,伴随着的道德水平也比较容易提高。

反之,道德水平也较难提升,利他心理居主导地位的可能性也随之降低。

第二,个人道德水平。

心理需求不等同于利他心理,这是显而易见的共识。

而个人的道德水平,直接决定了利他动机在人的整个心理需求中占何种地位。

人的行为动机倾向于利己心理的指导,还是倾向于利他心理的指导,直接受到其道德水平的制约。

所以,提高个人道德水平对于促使利行为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这一点,在下一部分也会着重阐述。

第三,社会环境影响。

这一因素的作用体现在两点:一方面,社会环境影响人的道德水平的高低,社会整体的道德环境直接作用于个人道德的形成;另一方面,社会对于人的利他行为的认同,也直接影响着利他行为实现的可能性,如果社会对于利他行为者的支持和保障足够、满足其利己需要,也会有利于利他行为的出现。

所以,利己心理和利他心理就是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共同影响着人的行为动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