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用植物学名词解释1

药用植物学名词解释1

1.药物: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的物质。

2.药物治疗学:主要是研究药物预防、治疗疾病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3.合理用药:以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

4.药物过度治疗:是指超过疾病治疗需要,使用大量的药物,而且没有得到理想效果的治疗,表现为超适应证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无病用药、轻症用药等。

5.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是指患者遵从医嘱或治疗建议的程度,包括遵守医疗约定,采纳健康促进行为的忠告等。

6.药物治疗的经济性:就是要以消耗最低的药物成本,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7.治疗窗:产生最小治疗效应的血药浓度称为治疗阈,而出现机体能耐受的不良反应时的血药浓度称为治疗上限,二者之间的范围称为药物的治疗窗。

8.处方:是由取得了处方权的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发药凭证的医疗文书,具有经济上、技术上和法律上的意义。

9.TDM:即治疗药物监测,是通过测定血药浓度和观察药物临床效果,根据药代动力学原理调整给药方案,从而使治疗达到理想效果的一种方法。

10.药物不良反应: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11.药物不良事件:是指药物治疗疾病期间所发生的任何不利的医疗事件,该事件并非一定与该药有因果关系。

12.非预期不良反应:是指不良反应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与药品说明书上或上市批文不一致,或者根据药物的特性无法预料的不良反应。

13.药源性疾病:当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持续时间比较长,或者发生的程度比较严重,造成某种疾病状态或组织器官发生持续的功能性、器质性损害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称为药源性疾病。

14.药物的相互作用:同时或相继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时,由于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导致其中一个或几个药物作用的强弱、持续时间甚至性质发生不同程度改变的现象。

15.药剂学相互作用:在药物制剂进入可利用状态之前相互间发生化学或物理反应,使药物理化性质改变,从而影响药物作用。

16.药动学相互作用:不同药物在其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任一环节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药物作用靶点的浓度,最终使其药效发生相应改变。

17.药效学相互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作用于同一受体或不同受体,产生疗效的协同、相加或拮抗作用。

18循证医学:.即遵循证据的医学,是一种科学思想和工作方法。

是在维护患者健康过程中,主动地、明确地、审慎地应用目前最佳的证据作出决策。

强调临床决策过程中将个人临床经
验、最佳研究证据与患者个体价值观和具体情况相结合。

19.Meta分析:是一种定量的系统评价方法,包括提出研究问题、制订纳入和排除标准、获取相关研究、汇总基本信息、综合定量分析及得到结果等过程。

20.脑出血:是指原发于脑实质内的、非创伤性出血。

常形成大小不等的脑内血肿,有时穿破脑实质形成继发性脑室内和或蛛网膜下隙出血。

主要发生于高血压或脑动脉硬化的患者,是死亡或致残率极高的一种常见病。

21.癫痫:是指一组反复发作的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的暂时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的慢性疾病。

22.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退行性神经系统疾病,也称为震颤麻痹,临床表现为缓慢发展的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反射减少。

其主要病变在于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功能和胆碱能神经功能失衡。

23.高血压:是指成人在安静,未服药状态下,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且收缩压≥140mmHg (18.7KPa)和(或)舒张压≥90mmHg (12.0KPa)。

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即器官重塑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

24.胰岛素抵抗:指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反应性降低,胰岛素执行其正常生物作用的效应不足,表现为外周组织尤其是肌肉、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障碍,继发高胰岛素血症。

25.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或阻塞,和/或因冠状动脉痉挛所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心脏病,亦称为缺血性心脏病。

26.高脂血症:脂肪代谢或转运异常使血浆中一种或几种脂质浓度超过正常范围。

即是指血脂水平超过正常范围,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27.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机体对抗原性和非抗原性刺激引起的发作性的肺部过敏性疾病。

以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慢性炎症,以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

28.气道高反应性:指气道对各种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刺激的收缩反应增强,气道炎症和气道损伤起重要作用。

气道高反应性与β受体功能低下以及胆碱能神经兴奋性增强有关。

29.Koch现象:机体对结核菌初次感染无变态反应,再次感染有变态反应,局部反应剧烈,但病灶趋于局限,不播散,表明机体获得了细胞免疫性,这种现象称为Koch现象。

30.消化性溃疡:是指胃肠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等自身消化而发生的溃疡,其深度达到或超过黏膜肌层。

31.贫血:贫血是许多疾病共有的一种现象,凡在单位容积的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同地区健康人的正常水平的最低值的病理状态称为贫血。

32.缺铁性贫血:是体内用来合成血红蛋白的贮存铁缺乏,使血红素合成量减少而形成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33.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是由于甲状腺功能增高,分泌过多的甲状腺激素所引起的一组常见的内分泌病,多数患者有高代谢症候群、交感神经心血管等兴奋性亢进和甲状腺肿
大、突眼等症状。

34.糖尿病:因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共同标志。

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

35.肾病综合征:是由不同原因造成各种肾脏病理损害的一组肾小球疾病。

其临床特点是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水肿,即所谓“三高一低”特征。

其中以大量蛋白尿及低蛋白血症为诊断肾病综合征的必备条件。

36.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组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压和水肿为临床表现的肾小球疾病。

临床特点是,长期持续性尿异常,缓慢进行性肾功能损害,最终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37.雷诺现象:主要由于发作性的指端血管痉挛和缺血所致,表现为寒冷或情绪紧张时,出现指(趾)末端发作性苍白,青紫和发冷,温暖或去除情绪紧张因素,上述部位逐渐变红,转暖,往往是系统性硬化病的首发症状。

38.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产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

39.肿瘤:是机体的的细胞异常增殖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

这种异常增殖一般是克隆性的。

肿瘤的形成,是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细胞生长调控发生严重紊乱的结果。

40.转移:是恶性肿瘤最本质的表现。

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被带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并形成与原发部位肿瘤组织学类型相同的肿瘤,这个过程叫转移。

41. 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仅对增殖周期中某一期的肿瘤细胞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

42.AIDS: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种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而导致的慢性致命性传染病。

43.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常见传染病。

44.中毒:毒物所引起的疾病。

45.毒物:能损害机体的组织与器官、并能在组织与器官内发生生物化学或生物物理学作用、扰乱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的物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