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等教育学重点

高等教育学重点

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教学重点(后面的数字是教材页码序号)使用教材:胡弼成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印刷《高等教育学》教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高等教育成型阶段:始于欧洲文艺复兴末期,资产阶级革命初期,高等教育建立在新兴起的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围绕专业学科、课程组织教育过程,成为“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P4)●高等教育完善阶段:从单一走向多样,职能不断充实。

其代表是19世纪初的德国柏林大学(把科学研究职能引进大学)和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明确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

(P5)●扩张中的高等教育:七大特征和发展趋势—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身化和多元化。

(P6-12)●高等教育学的性质:是教育科学体系分支的应用性学科。

其任务是应用教育学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认识和解决高等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并开展自身领域的教育理论研究。

(P16)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发挥人的潜能/ 发现人的价值/ 使个体社会化/ 引导完备人性的构建和发展。

(P34-35)●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高等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属性(主要表现在其与国家政治的关系上),又具有生产力属性(表现在其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上)(P40)●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高等专门性/ 教育对象的身心成熟性/教育劳动的复杂精神性。

(P41-42)●高等教育的个人本位价值观:高等教育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发展和个性完善;其职责在于知识的传递而非创新;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

(P46-48)●高等教育的社会本位价值观:高等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促进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P49)●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农业经济时代大学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工业经济时代大学处于经济社会边缘;知识经济时代大学走进经济社会的中心,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人才库”、“知识库”和“思想库”,而且是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的“孵化器”。

(p51~53)第三章高等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国家或政党根据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针、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其内涵主要包括教育性质任务(为谁培养人)、教育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怎样培养人)三方面的内容。

其特点是:①阶级性(政治性)②历史性(阶段性)③时代性④相对稳定性。

(P64)●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P66)●教育目的的概念、作用和依据:教育目的是对教育对象培养质量规格的总的期望或规定(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

在层次上有国家教育目的(反映在教育方针中)、各级各类教育目的(反映在高等学校专业培养目标上)、教育过程的具体发展目标(反映在教育过程一系列的评价指标中)。

(P67)教育目的的作用:控制教育对象发展方向/指导教育过程/激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P68)制定教育目标的依据:社会需求/个体需要/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的统一。

(P68-70)●与价值取向相关的几种高等教育目的(P71-72)自由教育目的:以自由发展人的理性为目的,培养有能力有教养的人。

职业教育目的:以养成学生职业属性为目的,培养职业岗位的“工具人”。

普通教育目的:以培养人的独特品格和生活能力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完满生活所需要的价值观念、态度、知识和技能。

general education 强调教育目的上理性和一般素质培养,赋予专业教育以人文性质。

●我国的高等教育目的:培养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P73-75)●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素质教育是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和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认知与意向等全面和谐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和文明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为其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素质教育主要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

(P78)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包括面向全体学生、全程培养学生和全方位发展学生三个组成部分。

(P80-82)●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两种人才培养模式:(P82-83)通才教育是以发展人的理性为终极目的的非专业性教育,又称为通识教育。

其强调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强调知识的广博性、包容性和理论的基础性。

专才教育是培养某领域需要的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是以职业训练为目的的高等教育。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倡“通专结合”,将人文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高等学校对自己培养人才质量规格的目标要求,具体反映在高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上。

培养目标的制定依据教育方针/学校定位/学校类型特点。

还需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时作出适应性的调整。

(P84-86)●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三者的区别与联系:(P64)教育方针是最高层次的教育政策,属政治性概念;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教育基本理论范畴,属学术性概念。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前提和核心内容,又是高校培养目标制定的学术依据;高等学校及其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并体现高等教育目的的要求。

第四章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高等教育结构:是高等教育系统各构成要素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

有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之分。

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主要包括:层次(水平)结构、科类(学科)结构、形式(类型)结构、能级结构、地区(分布)结构和管理(体制)结构等。

高等教育的微观结构包括高校内部的各种构成状况(层次、专业、课程、教材、人员队伍等)。

(P92-93)●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高深学问的选择、传递和创造。

高等教育基本功能具有三个显著特点:①稳定性(是高等教育存在的根本理由)②潜在性(对社会具有潜在影响,当其承担社会职责并完成社会任务时,高等教育就显现其社会价值)③表现形式多样性(从单一职能到多种职能)。

(P95-97)●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策略:①层次结构调整—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②科类专业结构调整—科类与产业结构一致;推进学科专业综合化。

③形式结构调整—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多样性高等教育投资结构。

④地区结构调整—加强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

(P107-112)●高等学校的职能体系:三大职能+ 职能拓展①“培养人才”是大学的根本职能;②“发展科学”是大学的重要职能;③“社会服务”是大学的教育、科研职能向社会的延伸;④拓展职能(引导社会发展/ 创新产业/ 国际交流与作用)。

(P115-117)第五章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的内涵包括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完整的主体性涵盖道德主体性、认知主体性、审美主体性和实践主体性4个方面。

(P120)●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阶段性:高等学校的教育过程是培养大学生完整主体性高度发展的教育活动。

按照大学生生理与心理成熟的程序,其主体性发展分3个阶段:①低年级阶段:其学习主要以接受性学习为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塑造完美人格是其主导活动。

故主要发展其认知主体性、道德主体性和审美主体性。

②中年级阶段:经历从接受性学习向发展性学习的转变、从潜在的实践主体向现实的主体的转变。

故主要发展其道德主体性和实践主体性。

③高年级阶段:主体性地位突出,以发展性学习为主,并逐渐成为现实实践活动的主体。

故高年级大学生主要发展其实践主体性。

(P120-122)●高校教师的基本任务:①促进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培养高级专门人才;②传递科学文化,发展创造科学文化;③开展社会服务活动;④促进人类社会发展。

(P123)●高校教师的素质要求:①文化素质(专业知识/ 科学基础/教育智慧);②心理素质(情感品质/ 意志品质/ 个性品质);③道德素质(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 为人师表/ 学而不厌/ 团结协作);④能力素质(教学能力/ 科研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

(P124-128)●高校教师的角色特征:①大学生增长知识和完满心灵的导师;②大学生热爱学习和终身发展的楷模;③人类文化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者。

(P129)●教育主体的“一体两面”性质: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程为主要背景的交流过程,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

但在教育活动中教育主体只有一个,就是由教师和学生相互关联的合二为一的主体—关联主体(或合作主体、协同主体)。

教和学是一个过程的两个侧面,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面的统一。

(P134)●调动“一体两面”的积极性是确保教育质量的前提:“教育质量”包括教育工作质量(以教师教学水平质量为核心)和学生发展质量(学生主体性发展达到教育目的要求的程度)两个方面。

教师的学术研究要不断接近本学科的最前沿,并以一流的水平进行教学,并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学生是知识的真正构建者,是教育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只有当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积极钻研、独立思考时,真正的学习过程才能形成。

(P135-137)●创设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民主与平等/ 交流与理解/ 自由与宽容。

(P138-140)第六章高等学校教学●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专业是知识的专门化领域,是培养人才的基本教育实体。

专业的形成主要依据学科的分类。

影响专业设置的因素主要有:①学科门类的划分;②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③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专业设置须遵循以下原则:1、超前性原则(预测最近的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2、灵活性原则(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多层次多规格的需要灵活开设专业);3、可行性原则(有长期而稳定的人才需求,毕业后有出路/ 学校必须具备该专业的办学条件);4、结构优化原则(专业合理科学);5、宽口径原则(拓宽专业口径、增加毕业生的社会工作适应性);6、发展特色原则(专业要走特色发展之路。

)(P144-147)●高等学校课程的特点和课程建设高校课程的特点:①更深刻、及时地反映国家教育信息和时代特征;②在课程内容更新过程中,反映当代科学文化知识发展的前沿;③专业性教育在学生身心和智能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P147-148)高校课程建设的内容:①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②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③加强课程教学管理。

(P282-283)●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根据专业目标制定的指导本专业教学活动的规范文件。

由于其主要规定教学科目和范围,故属于教学内容的总的规定。

修订教学计划的重点:①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各专业教学计划中;②课程优化重组和教学内容的整合;③解决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问题;④给学生个性发展、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留出时间和空间。

(P149-150)●教学大纲的编制原则:教学大纲是教学计划中开列课程的教学内容纲要及具体教学要求。

教学大纲是教师进行教学、监督评价课程教学质量的依据,又是对学生成绩考核命题的依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