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规划和设计概要
• • •
•
(2)协调性
与其他相关行业相协调
(3)目的性
即追求对旅游资源的持续有效利用和对未来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最优结构与最优发展方向 的合理安排
•
(4)战略性
•
•
(5)技术性
如美学技术指标,具体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技术指标
•
•
(6)综合性
即表现为多目标、多因素、多层次、多部门,全面进行旅游六要素的服务设施规划
•
二)旅游业及旅游用地低,档次不高,缺乏文化内涵;
2.旅游投入较少,景点贫乏单一,游客人均停留日太短;
2、国内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发展
• • (1)萌芽阶段(20世纪70年代—80年代) (2)提升发展阶段(90年代— )
四、旅游规划的特点
•
• • • •
(1)主题性
资源尽可能是“原始的”,即自然的、历史形成的 利用特殊资源形成自己特有的面貌 各种景观经互相适应、协调,最好不要形成多个主题,同时要能反映当地特色 各项设施尽可能使用当地的材料和技术,各地均有各自的小主题
五.旅游区规划按规划层次
• 旅游景区总体规划 • 旅游景区专项规划
第二节 旅游总体规划
一、总体规划的过程
旅游资源调查及客源分析
景区发展战略研究,确立规划分期及目标
提出旅游产品及设施的开发思路和空间布局
确立重点开发项目,提出开发保障设施
撰写规划文本、说明和附件的草案;征求意见
图1. 规划过程
二、旅游规划的原则
• •
(2)网络开发理论 是已有点轴开发系统的延伸,意在加强重点点轴系统之间生产要素的交 流,促进经济一体化,强化与区外其他区域经济网络的联系
• • • • • • •
节点——增长极的各级中心城镇 点轴系统——沿轴线两侧分布的“节点”的吸引范围 网络——由商品、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网及交通、通讯网组成 (3)增长极理论对旅游规划的启示 为旅游业优先发展提供了依据和支持 旅游业作为增长极可通过其聚集和扩散作用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 旅游资源优势区,旅游产业定位应高标准、政府扶持力度应大
2、区位理论在旅游规划与开发中的应用
• • • • (1)旅游中心地的界定 如旅游中心地必定拥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和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等 (2)旅游中心地的市场范围 上限即由旅游地的旅游资源吸引力、旅游业的社会容量、经济容量及旅游业的生态
环境容量四者共同决定的客源市场范围或接待游客数量,其值不能超过上述四个变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续)
• 两个问题:一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还是要满足人的各种需求,这 些需求是第一位的 • 二是可持续发展不能以破坏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为代价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 • •
公平性原则——机会均等,即同代间、代际间及有限资源分配上的平等 可持续性原则——人类社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要和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 共同性原则——即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共同的,应实现公平性和持续 性的发展;人类拥有共同的环境和资源,为了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 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 需求性原则——以坚持公平性和长期可持续性原则,以满足所有人的基 本需求和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机会
产品市场
客源市场 产品市场
本地市场 国内市场 国外市场 交通设施
支持系统
政策法规 环境保证 人力资源
出行系统
旅行服务
信息促销
自然遗产景观 文化遗产景观 基础设施 接待设施 康体娱乐设施
吸引物
产品 市场 服务
主题公园 活动组织
设施
购物设施
三、旅游规划历程及发展趋势 • 1、国外旅游规划与开发回顾
• • • • • (1)初始阶段(20世纪30年代—50年代末) (2)扩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初) (3)观念转变阶段(20世纪70年代—80年代) (4)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90年代) (5)深入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 )
旅游地居民
旅游开发者
旅游者
旅游地社会团体
图1、旅游目标群体间的经济互动关系
文化互动融合
抵触态度 谅解态度 配合态度
文化冲突 文化认同 文化整合
图2、旅游者与旅游地居民间的文化互动关系
3、旅游人类学对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启示
•
为旅游规划者提供了一个以人为本的规划哲学,即旅游规划中不能仅仅 局限于物质环境的规划设计,还应着重研究和解决三个问题: *人群的结构和特性 *人怎样活动,从事什么样的活动 *人活动的场所和载体,即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第四章
旅游景区规划和设计
学习目标
• 知识目标:掌握旅游景区规划的定义、特点、理论基础;制定 总体规划的过程、原则;专项规划的内容;旅游地形象;旅游
景区形象和景区形象的特征、景区形象设计的意义与原则
• 技能目标:了解地域分异理论和劳动地域分工等理论基础对旅 游景区规划实践的指导意义,如何进行景区用地结构、功能分 区、景点设计、景点形象定位的方法、形象策划的步骤等技能 • 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能将旅游景区规划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当中, 培养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景点设计、形象设计与传播能力、 并能参与旅游规划编制工作
量中的最小值 • 门槛值为旅游地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所必须达到的最低需求量
• •
(3)旅游中心地的等级 高级旅游中心地——有较大市场范围提供旅游服务的中心吸引物,产品和服 务档次高、功能多、品种全、质量好、价格相对低廉
•
低级旅游中心地——指提供的旅游服务为较小范围的市场所消费的中心吸引 物,其产品和服务相对单一
• •
(2)扩散作用 因极化作用所引起的生产要素不断向增长极地区汇集,导致增长极的生 产规模逐渐达到最优,随后产生因过度集中引起基础设施跟不上、经济 效率反而下降,部分企业外迁,生产要素在一定程度上从增长极向外扩 散、流向周边较不发达地区
2、增长极在旅游规划与开发中的应用
• • • •
(1)点轴开发理论 经济由点和轴所组成的空间理论形式 点——增长极;轴——区域内的交通干线 中心思想 增长极由中心地沿区域内的交通干线(即轴)向周边移动、扩 散并在一定区位聚集形成新增长极,从而促进区域开发纽带和经济运行 通道的形成
3、景观生态学的主要原理
主要原 理 结构原 理
原理表述
景观结构,即斑、廊、基及其比例组成的不同,将直接影响物种、能量、物质流 等功能特征的变化 景观异质性可强化物种共生,但减少稀有边缘物种的种类
功能原
理
景观空间元素间物种的扩散与集聚对景观结构有重要影响,同时受制于景观结
构 景观空间元素间物质营养成分的再分配速率随其所受干扰的强度加大而增加 穿越斑、廊、基及其边缘有能量与生物流随景观异质性的增大而增强
对旅游资源进行总体布局、项目技术方案设计和具体实施。
规划——根据现存条件,对其未来活动有意识、有系统地安排。
二、旅游规划的理论基础
• 区位理论
增长极理论
旅游人类学
旅游系统理论 景观生态学 可持续发展理论
区位理论
• • • 1、区位理论发展历程 (1)萌芽时期(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初期)——斯秋阿特、亚当•斯密 (2)古典区位理论时期(19世纪20年代—20世纪初)——杜能《孤立国对于 农业及国民经济之关系》即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理论:论工业区位》 即工业区位论 • (3)近代理论时期(20世纪20年代—40年代)——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 (4)现代理论时期(20世纪— )——大量经济学、计量学、人类行为学及 空间遥感技术所带来的精确计量与预测
• 1、形象原则 • 2、市场原则 • 3、美学原则 • 4、效益原则 • 5、保护原则
三、 旅游用地结构
•
•
一)、旅游用地涵义
——旅游用地是旅游地内最基本、最广泛的具有旅游功能的各种土地的
总和。一般人们所提到的旅游用地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确定 的各级风景名胜区内的全部土地,供人们进行旅游活动,具有一定经济 结构和形态的旅游对象地域组合。这是一种狭义的理解。广义的理解认 为,旅游用地就是旅游业用地,即在旅游地内凡能为旅游者提供游览、 观赏、知识、乐趣、度假、疗养、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 等活动的土地。旅游用地实质上是吸引能力和接待能力的统一。本规划 所称旅游用地是指广义上的旅游业用地。
时间原 理
无任何干扰时,景观水平结构趋于均值化,而垂直结构异质性加强
4、景观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 • • • • • • • • •
景观元素的结构复杂性决定其生态价值 斑块间可接近性影响景观丰度 维持异质性促进多样性 基质的规划设计目标是获得最大的关联性、廊道的宽度即形成环 景观规划主要是适应地方物种个体生态需求而对斑块和廊道的设计 考虑景观美学 主要在中观及宏观规划中起重要作用 为景观单元提供并接受景观单元的能量、物质及信息的环境 为规划者提供一系列方法、工具、数据及经验 分形学
4、可持续发展理论对旅游规划的指导意义
•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工作的依据之一,保持人类享受资源的公平性,严
格控制出现急功近利、重开发轻保护,甚至只开发不保护的现象
•
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进行科学论证,注重技术和资金的积累,实行层次性
开发战略
• 实现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旅游人类学理论
• • 1、旅游人类学的概念 从文化和美学的角度,研究旅游地居民、社会团体、旅游开发者与旅游者之间关系 的科学 • 2、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对象
•
旅游规划者应充分考虑、协调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开发商及旅游 地相关社会团体的相互关系和利益
•
旅游规划者应重视人的心理因素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理论
• • • • • • • •
1960年代中后期在欧洲盛行,80年代为北美所接纳 1、概念 以整个景观为对象,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 态变化及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 2、景观空间结构基本单元 斑块(pitch)——空间的点结构或块结构,代表与周边环境不同的、相对均质的 非线性区。如旅游斑 廊道(corridor)——指不同于两侧相邻土地的一种特殊带状要素类型,起分割或 连通空间的作用。如旅游地内的交通廊道 基质(matrix)——指斑块镶嵌内的背景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类型,是背景结构。 如旅游地地理环境类型及人文社会特征 缘(edge)——旅游地的外围保护带,亦称缓冲区(bu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