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
D2 x
在10-2~10m2/s左右 ,河口的弥散系数达 10~103m2/s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分子扩散系数Em 、湍流扩散系数E1、弥散扩散系数E2,
Em<<E1<<E2 量纲:均为加速度量纲(m2/s)。 分散稀释通量可表示为
c mx E x x
c m y E y y
为使河流断面和岸边形状规则化,可将河流简化为矩
形平直河流、矩形弯曲河流和非矩形河流等三类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河流的简化原则
小河一般可以简化为矩形平直河流; 河流的断面宽深比>20时,可简化为矩形河流 矩形河流:Q>15m3/s的大中型河流水深变化很大,且评价 等级较高(一级评价)时,视为非矩形、非平直河流 ,其它 情况均可简化为矩形河流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5.预测水质参数的筛选
根据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评价等级、当地的环境保护要 求筛选和确定,其数目应既说明问题又不过多,一般应少于环 境现状调查水质参数的数目 对河流,可以按下式将水质参数排序后从中选取:
ISE
关于ISE的讨论
C p Qp (Cs Ch ) Qh
C p ——污染物排放浓度,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②湍流扩散
湍流扩散又称为紊流扩散,是指污染物质点之间及污染
物质点与水介质之间由于各自的不规则的运动而发生的相互 碰撞、混合,是在湍流流场中质点的各种状态(流速、压力、 浓度等)的瞬时值相对于其时段平均值的随机脉动而导致的分 散现象
m3x c D1x x
m3 y D1 y c y
c m z E z z
mx、m y、mz——分别为x、y、z方向上的污染物分散稀释通量;
E x、E y、Ez
——分别为x、y、z方向上的污染物扩散系数。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⑵污染物的转化
转化: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的作用改变其形态或转 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转化与迁移有所不同,迁移只是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转化则 是物质总量的改变
Q p ——废水排放流量;
C s ——地表水水质标准, C h ——河流中污染物现状浓度, Q h ——河流流量。
该式的分子可理解为污染物的排放量,分母为水体中 污染物的容量,ISE越大说明建设项目对河流中该项水质 参数的影响越大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7.1.4 水体和污染源的简化
1.地表水环境简化 ⑴ 河流的简化
7.1.2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概述 水环境影响评价方法通常分为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 析法两大类, 定性分析法包括专业判断法和类比调查法; 定量分析法通常包括数学模式法和物理模型法。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7.1.3预测条件的确定
1.预测范围 地表水环境预测的范围与现状调查的范围相同或略小(特殊 情况也可以略大)。 预测范围内的河段可以分为充分混合段、混合过程段和上游 河段。 充分混合段是指污染物浓度在断面上均匀分布的河段。当断 面上任意一点的浓度与断面平均浓度之差小于平均浓度的5% 时,可以认为达到均匀分布。 混合过程段是指排放口下游达到充分混合以前的河段。 上游河段是指排放口上游的河段。
分为四类:
持久性污染物:包括在水环境中难降解、毒性大、易长期 积累的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很多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非持久性污染物:会因降解和转化作用使在水中的总量降 低,如放射性物质的蜕变 、如可以生化降解的有机物在微 生物作用下的氧化分解,如 BOD,COD 等 酸碱污染物:以pH为表征
废热:以水温为表征
大中河流中,预测河段弯曲较大(如其最大弯曲系数>
1.3),可视为弯曲河流,否则可以简化为平直河流 当大中河流预测河段的断面形状沿程变化较大时,可分段
简化,河流水文特征或水质有急剧变化的河段均可分段进
行简化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当河道上存在江心洲、浅滩时,分三种情况考虑
评价等级为三级时,均可按无江心洲、浅滩的情况
m1z u z c
m1x m1 y m1z
——分别表示x、y、z方向上的污染物推流迁移通量
推流的作用比扩散的作用大得多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分散稀释
指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通过分散作用得到稀释,分散的机 理有分子扩散、湍流扩散和弥散作用三种。 ①分子扩散:分子扩散是由分子的随机运动引起的质点分 散现象 机理:分子扩散通量与扩散物质的浓度梯度成正比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4.预测阶段 一项建设项目一般可分为建设过程、生产运行和 服务期满后三个阶段
所有建设项目均应预测生产运行阶段对地表水的影响,且
按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包括事故)两种情况进行预测。
当建设期超过1年,进入地表水的堆积物较多或土方量较大 、地表水水质要求较高(Ⅲ类水以上)时应预测建设阶段的 影响。 对矿山开发、垃圾填埋场等有一定使用时限的项目,应预 测服务期满后对水环境的影响。
注意废热的正负问题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不同类型污染物的环境行为特性
环境迁移性和循环性
环境可转化性
环境生物浓缩性
以持久性污染物为代表的环境残留持久性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推流迁移 迁移 分散稀释 分子扩散 湍流扩散 弥散 化学转化 污染物的衰减 转化 物理转化
有机物的生化降解 生物降解 …… 硝化作用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3.预测时期 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分别预测建设项目在水 体自净能力最小(通常在枯水期)和一般(通常在平 水期)两个时段的环境影响 冰封期较长的水域,当其水体功能为生活饮用水 、食品工业用水水源或渔业用时,还应预测此时段的 环境影响 三级评价项目或评价时间较短时的二级评价项目 可只预测自净能力最小时段的环境影响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混合过程段的长度 混合过程段的长度可由下式估算
(0.4B 0.6a ) Bu l (0.058H 0.0065 B) gHI
y A C
a
上游 河段
l
l
充分混合段
混合过程段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预测点的选取
一般而言,以下地点应选为预测点: 评价范围内的敏感目标 环境现状监测点 水文特征突然变化和水质突然变化处的上、下游 重要水工建筑物附近及水文站附近等 对于虽在预测范围以外,但估计有可能受到影响 的重要用水地点,也应设立预测点 当需要预测河流混合过程段的水质时,应在该段 河流中布设若干预测点 对于地下水:选在已有的取水井,观测井和试验井
河流与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水库汇合部可以按照河流和湖泊、水库两部分分别预 测其环境影响
河口断面沿程变化较大时,可以分段进行环境影响预测
河口外滨海段可视为海湾,属海洋评价范围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⑶湖泊、水库简化
可以将湖泊、水库简化为大湖(库)、小湖(库)和 分层湖 (库)三种情况
评价等级为一级时,中湖(库)可以按大湖(库)对待,停留时间较短 时 也可以按小湖(库)对待。评价等级为三级时,中湖(库)可以按小湖 (库)对待,停留时间很长时也可以按大湖(库)对待。评价等级为二级 时,如何简化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水深>10m且分层期较长(如>30天)的湖泊、水库可视为分层湖(库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生物降解
⑴污染物的迁移 指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空间位置移动及其引起的污染物浓 度变化过程,迁移过程只能改变污染物的空间位置,降低水 中污染物的浓度,不能减少其总量。
推流迁移:指污染物在气流或水流作用下产生的转移作用。
m1x u x c
m1y u y c
单无机物,从而实现对各种各样的化学污染物的降解转化
生物降解的两个阶段
• 碳化阶段:主要是不含氮有机物的氧化,
部分含氮有机物的氨化后生成不含氮有机 物的继续氧化,7~8天,产物为水和CO2。 该阶段的BOD称为La或CBODu。
• 氨氮硝化阶段:含氮化合物经过一系列的生化反
应,由氨氮氧化为硝酸盐的过程。该阶段的BOD 称为LN或NBODu。
m 2 x c Dm x
m2 y
c Dm y
m 2 z
c Dm z
m2 x m2 y m2 z ——分别表示x、y、z方向上的污染物分子扩散通量
Dm
——分子扩散系数;负号表示质点的迁移指向负梯度方向。 常温下,分子扩散系数在水流中为10-10~10-9m2/s
)。珍珠串湖泊可以分为若干区,各区分别按上述情况简化
不存在大面积回流区和死水区且流速较快、停留时间较短的狭长湖泊可 简化为河流。其岸边形状和水文要素变化较大时还可以进一步分段
不规则形状的湖泊、水库可根据流场的分布情况和几何形状分区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污染源简化
污染源简化包括排放形式的简化和排放规律的简化。 排放形式可简化为点源和面源; 排放规律可简化为连续恒定排放和非连续恒定排放。 在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中通常可以把排放规律简化为连续恒
c m 4 x D 2 x x
c m4 y D2 y y
c m 4 z D 2 z z
m4 x m4 y m4 z ——分别表示x、y、z方向上的污染物弥散扩散通量
D2 x D2 y D2 z ——弥散扩散系数;湖泊中弥散作用很小,而在流速较大的
水体如河流和河口中弥散作用很强,河流的弥散系数
m3z
c D1z z
m3 x m3 y m3 z
——分别表示x、y、z方向上的污染物湍流扩散通量
在河流中为 D1 x D1 y D1z ——湍流扩散系数;常温下, D1 x D1z 10-5~10-4m2/s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③弥散作用 弥散作用是由于流体的横断面上各点的实际流速分布不 均匀所产生的剪切而导致的分散现象
⑷水体的耗氧与复氧过程
水体中溶解氧在以下过程被消耗:碳氧化阶段耗氧、含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