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弘羊与西方重商主义的异同
重商主义或称重商制度产生于15世纪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时期。
适应这一时期商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开始出现作为封建国家经济政策的重商主义,并逐渐发展为重商主义政策体系和经济学说。
在我国,主张重商主义最早的是管仲,却是发展于桑弘羊。
我国自孔子以降,未有不重农抑商的,在这个问题上,儒法两家的观点是一致的。
然而,桑弘羊却依据《易经》的思想,提出了本末并重的思想,这在当时的情况下,着实难能可贵。
桑弘羊说:“古之立国家者,开本末之途,通有无之用,市朝以一其求,致士民,聚万货,农商工师各得所欲,交易而退。
易曰:‘通其变,使民不倦。
’故工不出,则农用乖;商不出,则宝货绝。
农不出,则谷不殖;宝货绝,则财用匮。
”这里他指出,自古立国、立家者,都要开启本与末两条渠道,以此做到互通有无,满足上上下下各个阶层的需求。
如果无人从事手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就会受到影响;如果无人从事商业工作,货物流通就会断绝。
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则粮食就会减少,货物流通受到影响,国家财政就会发生危机。
桑弘羊所说这段话是针对贤良文学们对官营盐铁与均输的指责而进行的答辩,文中虽没有涉及私人的工商业,但这句话仍是十分精彩的。
因为在汉朝虽然仍然是以农立国,但工商业对国家和百姓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事业。
同西方的重商主义相比,桑弘羊的理论与之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是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学说,也注定拥有者本质的不同。
以下,是两者的相同之处:
社会财富观
重商主义是特定历史时期商业资本的意识形态。
它强调积累金银货币和对外贸易的重要性,把金银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式,认为国家的繁荣依赖于资本(贵
金属)的供应,贸易的全球规模是不可改变的,贵金属所代表的资本量可通过多出口少进口来增加,认为财富的真正源泉是对外贸易,要获取更多的金银财富只有通过出超,因此主张在国家的支持下发展对外贸易。
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下使金银的重要性显著提高。
重商主义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将财富等同于货币,金银,认为一个国家拥有的越多就越富有。
所以用积累金银的方法来增加国家的财富。
同西方类似,桑弘羊也将货币与财富等同起来。
弘羊说:“自京师东西南北,历山川,经郡国,诸殷富大都,无非街衢五通,商贾之所凑,万物之所殖者。
故圣人因天时,智者因地财,上士取诸人,中士劳其形。
长沮、桀溺,无百金之积,之徒,无猗顿之富,宛、周、齐、鲁,商遍天下。
故乃商贾之富,或累万金,追利乘羡之所致也。
富国何必用本农,足民何必井田也?”这里桑弘羊强调,全国各地富裕的都市,虽然只有街道,没有耕地,但由于商贾云集,因而才涌现出人们所需要的各类物资。
这就是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生财之道:圣贤依仗天时取得财富,有智能的人依靠地利取得财富,上等人借助人力取得财富,中等的人就只有靠自己的劳动获得财富。
孔子周游列国时遇到的长沮、桀溺两位隐士,他们逃避社会而靠种田生活,却没有百金的积蓄,跖虽然平定了云南的各部落,但却没有因煮盐而致富的猗顿更富有。
宛、周、齐、鲁等地商贾遍天下,这些商贾之所以能积累万金的财富,就是由于他们追逐剩余利润的结果。
桑弘羊将货币的积累当做财富的标准有其历史渊源,并不是主观的臆造。
财富源泉观
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源泉,除了开采金银矿藏之外,就是对外贸易。
商人手中的货币,只有通过流通才能增加。
因此,重商主义的着眼点只限于流通领域,认为流通领域是财富的直接源泉,只有依靠流通领域才能获得利润,才能获得更
多的金银财富;也只有在流通领域中的产品价值的追加即贱买贵卖才能获得利润,才能获得更多的金银货币。
他们还认为,外贸不仅使本国的产品通过通过出口转化为金银流回本国,而且也是利润的源泉。
但是,在国内贸易中,一部分人得到的是另一部分人所丢失的,这种贸易不呢不过给一国带来利润,从而不能增加一国的货币财富总量。
只有对外贸易才能使财富增加,使资本增值,使国家富足。
而在对外贸易中,又必须遵守多卖少买,多收入少支出的原则,力图做到出口大于进口,保证贸易顺差,使金银源源不断的流入本国。
桑弘羊的对外贸易思想大多取法于管仲,与管仲“外因天下”的思想一脉相承。
桑弘羊说,汝水和汉水所出产的黄金和精细的丝织品都是我国无用之物,以此换取匈奴和西北的少数民族的骡、驴、骆驼、各种良马和各种珍贵的皮毛等我国所需要的宝物。
中国以一端的缦,换匈奴数百斤的货物,从而消耗敌人的财政,充实了我国的财政。
这样,骡、驴、骆驼就可以成群结队地进到边塞之内,各种良马也都变成了我国的牲畜,鼠皮、貂皮、狐貉等各种贵重皮料,彩色的毡子,有花纹的毯子将充满皇宫里的仓库,璧玉、珊瑚、琉璃也都成了我国的宝贵物品。
外部的各种物品源源不断地运进来,而内地的财物不外流。
外族的东西运进来,国家财用就充足,自己的财物不外流,百姓就会家家丰足。
这正是利用他国的资源,充实本国财政的外因天下的思想,这种思想在汉朝是十分有价值的。
因为汉朝的经济与今天的经济不同,对外贸易的观点也与今天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们今天的对外贸易原则强调的是“互利互惠”,而汉朝时的对外贸易原则强调的是“以无用换有用”.
国家干预政策
在重商主义者看来,国家干预经济活动,是保障财富增长的重要手段,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