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者,郡国或令民作布絮,吏留难与之为市,吏之所入,非独齐、陶之缣,蜀、汉之布也,亦民间之所为耳。
行奸卖平,农民重苦,女红再税,未见输之均也。
”①由于某些地区均输官对人民采取“留难”和“奸卖”的行为,致使“农民重苦,女工再税”,均输法不仅失去它原来的作用,反而变为一种苛政了。
平准法亦为桑弘羊所创,始于公元前110年(元封元年),《史记·平准书》说:“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
召工官治车诸器,皆仰给大农。
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
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故抑天下物,名曰‘平准’”。
关于平准法的内容,桑弘羊也作过如次的说明:“开委府于京师,以笼货物。
贱即买,贵则卖。
是以县官不失实,商贾无所贸利,名曰‘平准’”。
②平准法主要的作用在于排斥富商大贾,平抑物价,保持物价平衡。
平准与均输的区别有三点:第一,平准多半起着掌握时间的作用,所谓“贱即买,贵则卖”。
而均输则具有调剂各个地区物价的作用。
第二,平准集中于京师,均输则分设于诸郡国。
第三,平准的职责是“都受天下委输”,“尽笼天下之货物”,均输则是以各地货物“相灌输”,“相给运”,故前者较为固定,而后者则富于流动性。
惟两者最终目的则相同,都是为了“抑天下之物”而“平其所在时价”,使“县官不失实,商贾无所贸利”,故桑弘羊总结均输与平准之利说:“平准则民不失职,均输则民齐劳逸,故平准均输,所以平万物而便百姓。
”③又说:“山海有禁而民不倾,贵贱有平而民不疑,县官设衡立准,人从所欲,虽使五尺童子适市,莫之能欺。
今罢去之,则豪民擅其用而专其利,决市闾巷,高下在口吻,贵贱无常,端坐而民豪,是以养强抑弱而藏于跖也。
”④总之,均输、平准法的实行,一方面可使人民不受商贾中间剥削,减轻运输之劳;另一方面可使政府直接控制交通运输和市场上的物价,使物价稳定,并可增加国库收入。
但是平准法到后来也让富商大贾钻了空子。
《盐铁会议上》文学说:“县官猥发,阖门擅市,则万物并收。
万物并收,则物腾跃。
腾跃则商贾①《盐铁论·本义》。
②《盐铁论·本议》。
③《盐铁论·本议》。
牟利自市,牟利自市,则吏容奸。
而富商积货储物以待其急,轻贾奸吏收贱以取贵,未见准之平也。
”①这就是说,商人和官吏勾结起来,狼狈为奸,囤积居奇,买贱卖贵。
平准法,名义上是排斥富商大贾,平抑物价,实际上反而为他们制造发财的机会。
我想文学的言论还是有一定的事实依据的。
(三)统一铸币。
西汉的钱币最初由政府统一铸造,到文帝时,采取放任政策,令民得自由铸钱,从此以后,人民“农事弃捐,而采铜者日蕃,释其耒耨,冶熔炊炭,奸钱日多”②。
虽然当时有“敢杂以铅钱为它巧者其罪黥”的命令,但是并没有能够禁止,而“民人抵罪,多者一县百数,及吏之所疑,榜笞奔走者甚众”③。
但是刑法所及,只限于细民,至于贵族官僚却逍遥法外,“是时,吴以诸侯即山铸钱,富埒天子,后卒叛逆。
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
故吴、邓钱布天下”④。
上述情况可归结为三点:第一,币制的不统一,劣币的出现,势必引起通货膨胀,造成市场混乱。
第二,有些人“杂以铅钱为它巧者”,官吏到处搜捕,牵连者众,使社会动荡不安。
第三,铸币权掌握在贵族豪强手里,他们可以依仗经济实力和中央对抗。
总之,不管怎样,对于政府都是不利的。
文帝时,贾谊就曾经建议收回铸币权,大概文帝怕因此惹出事非,没有付诸实行。
到武帝时,钱币的紊乱影响到政府的收入,武帝曾经对币制制作了数次的改变⑤,并颁布了“盗铸金钱,罪皆死”的严厉禁令。
据《史记·平准书》说:当时“赦吏民之坐盗铸金钱死者数十万人。
其不发觉相杀者,不可胜计。
赦自出者百余万人,然不能半自出。
天下大抵无虑皆铸金钱矣。
犯者众,吏不能尽诛取”。
这种情况实由于铸币权分散于郡国,而未为中央统一所造成的。
虽然政府执行了极其残酷的屠杀和监禁政策,但是不能加以根本禁止。
而“商贾以币之变,多积货逐利”,反而获得发财的良机。
到了公元前112年(元鼎五年),武帝毅然采纳了桑弘羊的建议,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下令“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
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⑥。
所谓三官钱,就是五铢钱,因统于上林三官(钟官、技巧、辨铜),故曰三官钱。
币制改变,以前所有各种钱币,如半两钱、莢钱、四铢钱、三铢钱、赤仄钱以及银币、皮币等,一律废止,民间私铸钱者逐渐减少,币制遂归统一。
自此以后,直至平帝时,全国通行的货币都是五铢钱。
桑弘羊对统一币制在当时所起的作用曾有过以下的评价:“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
吴王擅障海泽,邓通专西山,山东奸猾咸聚吴国,秦、雍、汉、蜀因邓氏。
吴、邓钱布天下,故有铸钱之①《盐铁论·本议》。
②《汉书·食货志》。
③《汉书·食货志》。
④《汉书·食货志》。
⑤按:汉初流行的钱币大约有三种,即秦之半两钱,刘邦的莢钱(即五分钱)与文帝之四铢钱,另铸三铢钱。
五年,又罢三铢钱,行半两钱。
元狩四年,又令销半两钱,改铸三铢钱,并新制皮币与银币两种。
次年更铸五铢钱。
元鼎二年,又铸官赤仄钱。
至元鼎五年始确定五铢钱为通行的货币,其余各种钱币则一律废止。
《史记·平准书》。
禁。
禁御之法立而奸伪息,奸伪息则民不期于妄得,而各务其职,不反本何为?故统一则民不二也,币由上,则下不疑也。
”①所谓“统一则民不二,币由上则下不疑”,在当时情况下,实行此种由上而下的统一的货币政策,不仅解决了政府财政上的困难,同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是由于币制屡次改变,管理铸造的官吏就因袭前缘,营私舞弊,愚惑农民,再加上奸商居间操纵,其结果如《盐铁会议上》文学所说:“吏近侵利,或不中式,故有薄厚轻重。
农人不习,物类比之,信故疑新, 不知奸真。
商贾以美贸恶,以半易倍,买则失实,卖则失理,其疑或滋益甚。
”②这种情况,大概有一部分是符合事实的。
(四)屯田屯垦。
屯田屯垦在西汉武帝时代也是一件大事。
当时不仅内地很多荒田得到垦殖,而且陕甘一带地区也被开辟出来,这对于西汉农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于西北的开发,起了相当大的作用③。
这一政策的执行者就是桑弘羊。
我们看他在盐铁会议上的发言就可以知道:“诸侯以国为家,其忧在内。
天子以八极为境,其虑在外。
故宇小者用菲,功巨者用大。
是以县官开园池,总山海,致利以助贡赋,修沟渠,立诸农,广田牧,盛苑囿。
太仆、水衡、少府、大农岁课诸入,田牧之利,池籞之假,及北边置任田官,以赡诸用,而犹未足。
今欲罢之,绝其源,杜其流,上下俱殚,困乏之应也。
”④我们举一例子来看,如元鼎年间,在上郡、朔方、西河及河西一带设置田官,发六十万人进行大规模地屯田,就是在桑弘羊的主持下进行的。
当时“中国缮道馈粮,远者三千,近者千余里,皆仰给大农”⑤。
后来有很多人反对屯田,甚至以此作为攻击桑弘羊的借口。
然而他对于这件大事却抱着与众不同的见解,他说:“胡西役大宛、康居之属,南与群羌通。
先帝推让斥夺广饶之地,建张掖以西,隔绝羌、胡,瓜分其援。
是以西域之国皆内拒匈奴,断其右臂,曳剑而走。
故募人田畜以广用,长城以南,滨塞之郡,马牛放纵,蓄积布野,①《盐铁论·错币》。
②《盐铁论·错币》。
③参见本书《西汉的西北屯垦》一文。
④《盐铁论·园池》。
《史记·平准书》。
未睹其计之所过也。
”①他的理由是:第一,隔断羌、胡,使匈奴不能联合羌人进攻汉朝;第二,汉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第三,保证西北边郡的农业生产。
因此,当时开辟河西等地不仅具有经济上的意义,而且具有军事上的作用。
我们知道,汉朝北方的边患主要的是匈奴侵扰,要防止匈奴入侵,必须首先打通西域,以断其右臂。
因此,当时对西域的经营便成为汉朝对付匈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
桑弘羊早就看清楚这一点,所以到了公元前89年(征和元年),进一步提出了屯田轮台的计划:“故轮台以东,捷枝、渠犁皆故国,地广,饶水草,有溉田五千顷以上。
处温和田美,可益通沟渠,种五谷,与中国同时熟。
其旁国少锥刀,贵黄金采缯,可以易谷食,宜给足,不可乏。
臣愚以为可遣屯田卒,诣故轮台以东,置校尉三人分护,各举图地形,通利沟渠,务使以时益种五谷。
张掖、酒泉遣骑假司马为斥候,属校尉,事有便宜,因骑置以闻。
田一岁,有积谷,募民壮健有累重敢徙者,诣田所,就畜积为本业,益垦溉田。
稍筑列亭,连城而西,以威西国,辅乌孙为便。
”②按轮台处于塔里木盆地之中心,是汉朝到西方去的使节和商队往来必经之地。
轮台以东,焉耆、危须、尉犁一带,正是匈奴僮仆都尉经常驻扎的地区。
当时桑弘羊建议屯田于此,无论就军事、政治、经济各方面来说,都是经营西域的良策,可惜因当时形势不利,没有被武帝所采纳。
后来一直至宣帝时,都护郑吉卒收其功,于是“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
由此可以看出,桑弘羊不仅在经济方面,而且在军事方面也有超人的见解。
四余论关于桑弘羊的生平事迹,从他的政治思想到他所进行的各种经济措施,我们已经在前面做了一番必要的叙述和分析。
现在或者有人要问,对于这样一个历史人物,我们究竟给予怎样的评价呢?“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评论一个历史人物,就不是用我们今天的标准去要求一个历史人物;而是要严格地联系到这个历史人物当时历史条件,进行具体的分析。
因为一定的历史时代,只能产生一定的历史人物,这是历史的局限性,如果把这种历史的局限性置之不顾或估计得不够,都不能正确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③。
因此,我们评论桑弘羊就应该从他①《盐铁论·西域》。
②《汉书·西域传》。
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
我们知道,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向上发展的时期,这表现在两方面:第一,中央集权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第二,汉朝的领域空前的扩大。
而在中央集权的加强和汉朝领域扩大的过程中,又暴露出汉朝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即是前面所述的地主阶级与农民之间的矛盾,汉族与匈奴族之间的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桑弘羊站在政府的立场上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良措施。
对外他支持汉武帝所进行的连年战争,特别在联络西域、打击匈奴一点上,无论在政治或经济方面他都做了不少的准备工作。
由于对匈奴反击的胜利,不仅解除了匈奴对汉族人民的威胁,而且把西域各族人民从匈奴奴隶主的残酷压榨下解放出来,从而开辟了中西交通,加强了汉族与西域各族间物资文化的交流。
很显然,这是符合当时汉族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的,而且在客观上也是符合其他各族人民的长远利益和要求的。
对内他实行法治,剥夺了贵族豪强和工商业者的一部分利益,将财政权收归中央,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人民负担,从而缓和了阶级矛盾。
虽然他在主观上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然而在客观上对人民也有些好处,对于社会生产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