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地区文化调查实践报告------ 服饰文化实践单位:大理学院古城校区数学与计算机学院2011级通信工程本科班实践时间:2012年11月-2012年12月一、实践目的:在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也不能忽视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扎根在边疆的风俗文化。
它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人们有时为了庆祝丰收或是庆祝节日都会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表现自己喜悦的心情,有时以唱歌、唱戏或是扭秧歌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这样的活动不仅让人们在劳作的同时使自己更加开心也可以增加节日的浓厚气氛。
从大的方面说它能够展现我国历史悠久的一种文化,也可以展现出我们丰富的民族特色。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有各民族的风俗,这种多样的风俗文化既展现了各民族的特色,又使文化源远流长,既让人们得到了欢乐,又让人们活动了身体,具有很深的意义。
现在面临着各国文化日益融合的今天,开发风俗文化,汲取其中的内涵,具有举足轻重意义。
所以在现代社会,关注传统文化,关注风俗文化绝不是搞思潮,而是深入群众,挖掘其中的内涵,结合现实,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此次实践活动为大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同学通过张雅老师的号召展开,本小组的人员有王渊,方瑞,刘柳,丁魏魏,焦媛,谷贤贤,刘蓉,杨玺成。
在本次实践中,要求首先了解白族服饰文化的发展起源,了解白族服饰文化的发展过程,发展经历的变迁,及白族人民对本名族服饰的美好期望,服饰的寓意,以及在未来少数名族服饰文化的发展前景,大众对白族服饰文化的了解深度等。
二、实践内容:本次实践主要进行了问卷调查,图片展示,对扎根大理的居民进行采访等活动。
中国的风俗多种多样,我们参加的社会实践调查主要着手于大理白族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大理的几个城乡中,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意义几个地县进行深入的调查。
白族是中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名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崇尚白色,服饰以白色为主色。
女子头饰代表大理的“风花雪月”,舞蹈道具霸王鞭;男子身着扎染马褂,舞蹈道具八角鼓。
白族现有130万人口,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以洱海为中心,其余分布在的贵州毕节、安顺和湖南的桑植县。
白族服饰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和民族之间的交往有着密切联系。
大理白族是中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中经济较为发达,文化水平较高的。
三、实践结果:早在3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以磨制的石斧、石刀、骨角器作为生产工具,生息和劳动在洱海地区。
长期劳动形成的审美观和民族风情,突出体现在白族服饰中,白族崇尚白色,衣物以白色为贵,再配以色彩对比明快而映衬协调、挑绣精美的披挂,充分反映了白族人在服装艺术上的高度智慧。
山光水色,亮丽风流萃于一身的白族服饰,以风花雪月的精心搭配,在中华民族的服饰百花园中独树一帜,并以其形色俱佳的语言,向世人诉说着白族文化的古今和未来。
白族服饰也许与白族人民崇尚白色有关,不论男女服饰,在坝区或山区,都盛行以白色为尊贵,并且能根据不同性别、年龄、身材、相貌配以其他色彩布料加工制作出精美、鲜艳的外装。
一眼望去便给人们美观大方、色彩分明、线条突出的感受,很富有地方民族特色,常给人过目不忘的印象和美感。
大理地区的白族男子多着白色对襟上衣,外穿镶花边黑领褂,下穿白色或蓝色肥宽裤子,头缠白色包头,肩挎工艺考究又实用的绣花挎包。
而在山区或与其他民族居住的白族男子,在白色对襟衣外面穿一件羊皮褂或腰系蓝色土布腰带。
男子服饰现多已改变成汉族服装,只有在绕三灵、火把节等民族节日才能看到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
白族妇女服饰,虽各地有所差异,但都盛行以白色为尊贵,因此白族妇女不论老少,都爱穿白衬衣,着加工制作精细、鲜美的艳红色、蓝或浅蓝色领褂,下穿灰蓝、绿色布料加绣花边裤角的裤子,脚穿绣花鞋,腰系加工精致,上面镶边处绣有花、鸟等图案的绣花短围裙。
白族妇女一身的服饰,不论老少,不仅显得十分协调,而且还给人以美观、大方的感觉。
各地白族的服饰,既有某些相同之处,也有许多自己鲜明的特色。
看过电影《五朵金花》的人,都对白族的服饰有着深刻的印象。
阿鹏的服饰,上身着白色对襟衣,外套坎肩,下穿白色或蓝色宽裤,头缠白包头,肩挂绣花挂包,这种装饰色调明快大方,彰显白族男性的英俊潇洒。
“大红领褂白衬衫,艳蓝围腰花飘带,叫人不得不喜欢”,说的是白族金花的服饰。
这一服饰的基本构件为白色右衽大襟衣,外加领褂(又称坎肩,无领)和围腰,下穿花边裤,式样多为紧身和束腰,色调上也追求明快大方,对比强烈。
发式为辫子盘头顶,缠以鲜红头绳,然后用绣花或彩色头巾包裹,左侧垂下雪白的缨穗。
戴银质耳环,领褂右衽佩有银制“三须”、“五须”。
手上喜戴银质、珐琅或玉石手镯的和戒指,脚穿绣花鞋。
这一身打扮,结构映衬协调,色彩飘逸,对比明快,线条婀娜多姿,难怪有一位诗人曾吟诗感叹:“独辫明灭系红绦,满头云锦分外娇。
流苏俏向红颜窥,鬓云暗把刘海招。
紧袖白衫洱海怜,绛红领褂苍山绕。
”白族飘带白族挑花工艺品。
流行于云南大理。
系围腰头的带子。
带端呈扁矛形,带面由宽而窄,与腰头加接处最窄。
妇女常用黑、蓝色布料,少数用彩绸,较长且宽大。
青少年女子喜用白、蓝色,一般用布料较短且窄。
均用挑花装饰,以白线为主,少用红线。
年轻人的飘带挑花图丰富,有花卉、飞禽等上百种。
图案千变万化,带端部位皆挑绣蝴蝶。
白族首饰白族金属工艺品。
流行于云南大理等白族地区。
历史悠久。
早在清光绪年间,仅大理就有“三宝”、“三元”、“恒丰”、“福美”等铺号十六家,能打制周围白、汉、彝、苗等民族妇女、儿童佩带的金银首饰。
有扭丝镯、扁桃镯、剪链、八仙、帽花、戒指、耳环、三须、五须、针筒、耳勺、牙签、冠针、围腰牌、蝴蝶、龙凤等数十种。
白族姑娘出嫁时要制一套首饰,有蛇骨链,三须、五须、银质挂链,悬上针筒、金鱼等饰物;还有金、银,玉、藤手镯,纽丝锡,扁桃镯,串珠镯,小腿镯等。
以玉器手镯和银质技链最为名贵,戴此二物者是已婚妇女的象征;还有各种戒指、耳环、管子、帽花、八仙、冠针、龙凤、蝴蝶、头排锁、围腰牌,顶圈等。
现金、银、玉器首饰已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名贵手表。
白族童帽服饰工艺品。
流行于云南大南、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区。
男女幼童头饰。
以鱼尾帽为母体,演变出虎头帽、猫头帽、狮子头帽、兔子头帽、青蛙帽、老鼠帽等多种形式。
均以彩绣装饰。
常用图案有梅花、菊花等。
帽两端缀以圆形银饰,正前上方饰琥珀、玛瑙制成的青蛙、佛像或各种造型的银饰品。
有的在头顶两侧装弹簧绣球,在帽尾缀银铃。
白族头巾白族头饰工艺品。
方形。
女用。
流行于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丽江、兰坪等地白族聚居区。
按工艺可分为四类:挑花头巾。
蓝布底白线挑花,用几何针法挑制各种图案。
青年人头巾挑花艳丽、繁多。
随年龄增长,花纹图案不断简化。
蓝底白线挑花这一反彩线挑花的色调,是白族妇女头巾最突出的特色。
刺绣头巾。
流行于洱源西山、乔后等山区。
以天蓝或浅绿色布为底,边为锯齿形彩线挑花,中间绣有山花野草,色彩以大红大绿突出。
扎染头巾。
主要流行于大理周城地区。
用白布以靛蓝扎染。
朴素、明快。
多层头巾。
流行于剑川三河、丽江九河等地。
除有较简单的蓝底挑花外,多用头巾包扎造型与层数区别长幼。
少幼女童的头巾为单层,用红线扎成兔耳形;青少年女子用红线将双层头巾在头上环扎一周,翻披在后;婚后妇女则戴多层头巾,少则八层,多则十余层。
无论层数多寡,最上边一层定为蓝色,挑制白花。
老年人头巾层数减至三五层,以黑线挑花。
白族头饰白族服饰与时俱进,有了较大的改革、创新与发展。
据史书画记载,古代的白族先民身着“绛裙襦、黑头囊、金珐苴、画皮靴、首饰抹额、冠金宝化鬓、襦上复画半臂”。
“霓裳彩斗、云鬓花垂、清歌互举、玉步徐移”,现在这种装束已不存在,就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白族服饰也与现在的白族服饰有着较大的区别。
过去白族服饰崇尚简洁明快的风格,现在为适应审美的需要,不断向五彩缤纷、色调丰富的方面发展。
最突出的是金花头饰的创新,这一顶漂亮的头饰囊括了大理“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的优美景致。
那发辫下盘着的绣花头巾,犹如盛开在山顶的山茶、杜鹃,代表大理四季盛开的鲜花;头巾一侧垂下雪白的缨穗飘飘洒洒,象征着终年吹拂的下关风;而绣花头帕上精心梳理出茂密雪白的绒毛,形象地表现了苍山顶上那冰清玉洁、经夏不消的皑皑白雪;美丽的发辫似一轮弯弯的月儿挂在花海之中,象征洱海上空升起的一轮明月。
从这充满浓郁文化内涵和美好寓意的头饰,我们不难看出白族人民极具智慧的审美情趣和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男子头饰简单。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都用蓝、黑色头。
古时曾用八角巾作头饰。
保山阿石寨则用7米多的长白布或黑布作包头。
妇女头饰复杂,常用的有鱼尾帽、花头巾、白缨穗、银簪、冠针等。
大理、洱源等地妇女头饰、发型随年龄变化而变化。
幼童(含男童)以戴帽为饰,少女以花头巾、白缨穗、独辫发缠绕为饰,少妇以蓝布挑花头巾为饰,老年妇女则以黑布头巾为饰。
白族绣鞋刺绣工艺品。
流行于云南大理。
主要有三类:其一为船型绣花鞋。
盛行于大理海东、下关山区、洱源等地。
以鞋体象木船得名。
以船形为母体,演变出鸡冠鞋、鱼型鞋等。
共同特点是:鞋头高翅,鞋尾留有尾扣,鞋帮全部刺绣。
常用图案有佛手、石榴、梅、菊、桃等花果及蝴蝶、青蛙、公鸡、蟹等动物。
鲜艳夺目。
其二为圆口绣花鞋。
即系带圆口布鞋,各地均盛行。
仅在鞋头绣一组图案,如梅、桃、山茶等花卉,左右对称。
上述两类为妇女穿用。
姑娘从小即学,一双接一双,日积月累,到婚嫁时已数十双,甚至上百双。
接新娘的队伍中有专人挑鞋,示新娘勤劳、能干。
其三为绣花凉鞋,男女青年穿用。
采用雪白布面与布壳粘合,剪成所需鞋帮形状,滚上边,绣以几何图案或二方连续图案,以上革底,最后在鞋头钉上绣球。
通常只在节日盛会或赶集约会时穿用。
白族妇女的衣饰白族妇女的衣饰堪称造型与色彩调配的艺术杰作。
青年女性的衣饰,主要有头帕、上衣、领褂、围、长裤几个部分。
上衣多用白色、嫩黄、湖蓝或浅绿色,外套黑色或红色领褂,右衽结钮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或深色短围腰,下着蓝色或白色长裤,或上下一体,色调一致,或衣、褂、裤、围腰各为一色,于多色块对比中求和谐。
有的以嫩黄色上衣,配同样颜色的长裤,点缀大红丝绒的领褂,有的以湖蓝色或绿色上衣,配上黑色丝绒领褂,再以镶深色边、缀深色带的浅色围腰抬色,明快之中显素朴,秀艳之中见端庄,醒目大方,毫无细碎之感。
白族妇女的头饰白族妇女的头饰比较华丽,往往与其上身穿着相映成趣。
不同地区的白族妇女所戴头饰有不同特点。
大理的妇女皆戴头帕,未婚者编独辫盘于顶,辫上多缠红白绒线,左侧垂有红白绒线流苏;已婚者多挽发髻,用腊大理市白族姑娘绣花服饰。
大理市白族中年妇女蜡染镶边服饰。
染或扎染花布为头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