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历史教学案例——以《商鞅变法》一课为例
丹凤中学历史组赵媛
乡土历史是乡土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族灵魂的一个缩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具体的素材,因此,切实搞好乡土历史教学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学历史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谓“乡土历史”,顾名思义,它是指家乡或故乡的历史,其范围是可大可小的。
大而言之,是指本市、本省以至邻省的地区。
小而言之,可指本村(屯)、本乡(镇)、本县(区)的历史。
乡土历史资源是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课程资源,具有可探究性、真实感、亲切感等特点,对这些文化资源的开发运用,可以丰富历史教学,也可以增强老师和学生的情感素质。
丹凤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旅游资源丰富,也为我们开展乡土历史教学工作提供了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
为此,结合丹凤县本土历史文化,从如何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方面作一些探索。
关于乡土历史资源如何引入课堂进行历史教学,目前我们主要采取渗透式的教学方法。
比如在讲到解放战争时可以让学生联系我县的烈士陵园去思考拿着落后武器、穿着草鞋的革命先烈何以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战胜“武装到牙齿”的国民党部队。
在讲解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也可引入创建于清末时期(1911年)丹凤县的葡萄酒厂,进一步理解清末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葡萄酒厂创办的政策性因素。
在讲解古代和近代中国商业发展时可引入丹凤县的船帮会馆和马帮会馆,因为在陇海铁路未通之前,龙驹寨(今丹凤县)自古是“北通秦晋,南接吴楚”的交通要道,东路贷物沿长江入汉江逆水而上至龙驹寨镇,然后由北向西驮运分散至西安、甘肃,北经洛南转运至潼关、山西等地,所以旧有水旱码头称誉。
在讲解近现代以来物质文化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去回顾丹凤县的老街道和棣花的清风街,遥想当年人民的市民生活,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丹凤也有了自己的天主教堂及众多教徒。
在讲解充满魅力的书画与戏曲艺术时可以让学生去四皓墓参观里面的碑文,这些古诗词文与历史文物、书法雕刻艺术融通一体。
让学生真切的去感受书法的魅力。
而关于我国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发生的重大变化,学生可以自己去发现身边的历史,去找老照片或者向周围的老者了解我们的服饰变化,文化大革命和人民公社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变化。
在过年的社火表演中也可近距离感受土生土长的商洛花鼓艺术。
选修教材第二单元《商鞅变法》一课为为进行乡土历史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课例,因为丹凤县古城村就是商鞅的封邑。
商鞅封邑在今丹凤县城西2.5公里处的古城村,建于秦孝公十一年(公元前351年),为商於古道之中心。
秦孝公二十二年(前340年),卫鞅计擒魏公子卯,大破魏军,遂封于商城,号商君。
由于卫鞅封于商,遂使当地成为变法之首善地区,“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后商县、商洛县治亦均在古城。
对于高二文科的学生来说,商鞅的结局、商鞅变法的作用,已经很熟悉,虽接受了有关商鞅变法的一些观点,但又没有对其进行过深入的思考。
1、关于商鞅之死。
让学生看课本了解商鞅之死的原因和过程,然后提问,商鞅之死的原因,真如教材所说,就是因为旧贵族的反对吗?让学生穿越到商鞅变法时期,想象自己作为商鞅封邑的古城人,若商鞅被通缉时请求你收留他,你会收留它吗?学生的回答惊人地一致“不会”,理由是此时商鞅已是戴罪之身,收留他不仅会给自己带来灾难,还会连累其他邻家。
在问及“关于商鞅之死,你有什么感觉?”时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有同学答:“真可惜!要不是商鞅,我哪里能从一个农民变成一个将军呢?”有同学答:“他怎么不早点死啊!我就是到街道倒了个垃圾就被砍去了左手,落下一辈子的残疾。
”有同学回答“都怪这个家伙,本来我就要继任我爹的位子了,谁知道他还搞个军功授爵,我还得在部队里面吃
苦受罪。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设问:“为什么?”,进而让学生去根据商鞅变法的内容去评价商鞅变法。
2、商鞅死了那么商鞅变法还能继续推行吗?商鞅被处死是因为他的变法措施,所以按照常理,处死商鞅之后,他的变法措施也接着就要被废除,但事实是,“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学生感到疑惑不解,这时候再次让学生回到商鞅变法后的古城,设问“商鞅死后新到任的官员为什么没有废止商鞅变法的措施?”给出几则资料之后学生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学生可从商鞅变法对秦国经济实力、军队战斗力和社会风俗等方面进行作答。
从这节课引入商鞅邑城来讲学生兴趣较浓,通过情景设置让学生“神入”历史,学生反映较好。
希望在课堂中更多的引入乡土历史资料,了解自己的家乡。
不过也反映了我们在进行乡土历史教学中的诸多弊病。
比如对乡土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吧,浮在表面。
另外不能很好地将乡土历史资源与教学设计进行衔接。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做更多研究工作,教研结合、以研促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