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电影《搜索》的媒介分析

对电影《搜索》的媒介分析

《搜索》一部让媒体人深思的电影
实习记者杨佳琪(王珞丹饰)在公交车上拍到的突发新闻拿回台里,经由陈若兮(姚晨饰)剪辑发表成为一个热点新闻时,杨佳琪问“为何新闻里字幕全成了陈若兮的名字”,陈若兮答“你只是个实习记者,不经我的名字你怎么可能发表”甚至唤起了我对苦逼实习岁月的无限唏嘘慨叹。

好在杨佳琪是个心态极好的实习生,面对社会大热的成功新闻,自己成了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却鼓励自己“我相信机会有的是我还是会抓住的”,从而目送陈若兮借自己的新闻摇身成为媒体界的大红人。

电视台的后续跟踪报道,只是借由“墨镜女公交车上不让座”讨论传统美德是否应该提倡的立场,却经由网络的暴力转载,而成为全社会对于一个衣着光鲜的美女不让座“岂有此理”的声讨。

而此时一个电话的接入不仅将剧情引入狗血俗套的“小三”剧情,并且更引发了不明真相的网络暴民对一个小三的谩骂和拼尽全力的人肉搜索。

于是,“墨镜女”不再是高傲的美女,而转眼间沦为人人喊打的过街小三。

当雪球越滚越大,作为原发媒体的电视台过分看重网络的关注度而试图博观众眼球,甚至开始丧失了职业的基本操守,对于一个未经证实的信息来源进行疯狂炒作,期间对于不明真相的路人甲乙丙丁的采访,对于曾经是公司红人当家大秘书叶蓝秋(高圆圆)的竞争对手唐小华的采访,以及对于曾经也是一直把叶蓝秋当做母校骄傲的中学班主任的采访,成为了跟踪报道的主题。

当班主任迫于网络和媒体强大的舆论导向而面对镜头说出,“曾经我们以她为傲,现在我们觉得耻辱”时,这个被全社会误解了的女子,叶蓝秋,无辜地被贴上各种遭人唾弃的标签。

最后的剧情是很容易让人理解的,一个在影片一开头就已经被交代清楚的癌症晚期病人叶蓝秋(高圆圆)因为情绪的失态而没有心情甚至懒得给老人让座(这一点我可以理解并揣摩),从而让自己的个人隐私毫无保留的暴露在无情的媒体炒作、网络暴力和人肉搜索面前,并且呈几何级数地被放大和扭曲。

最终,陪她在喧嚣尽头的只有一个,陪她到生命最后的只有一个,理解她内心苦楚的只有一个,因为此而移情别恋爱上她的也只有一个——杨守诚(赵又廷)。

这样一部关注现实热点问题的由网络小说《网逝》改编的电影,从其反映出来的时下热点的媒体和网络元素,即可引发媒体人以及媒体和网络受众人群的集体深思。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并不缺少新闻点(缺的是好线索这是无奈地事实),公众也不缺乏获取信息的来源,缺乏的却是各自正确的判断力。

媒体或为博眼球、博点击率过分炒作,一哄而上,穷追猛赶;或向片中所反映到的极个别现象陈若兮利用公共资源公报私仇,这样的方式,往往会迷失了舆论的立场和导向,从而引发高强度压力社会下压抑的网民肆意地宣泄,毫不求证信息的真实度准确度,当事人在网络暴力下被扒光了皮肉,皮开肉绽鲜血直流。

作为一个新晋媒体人,将此片推荐给同城各位媒体同仁,感怀身受也好,集体深思也好,对着该片中美爆了的高圆圆YY也好。

总之,尤其推荐给同城某些网络媒体。

对于网络媒体的质疑与反思——浅析电影《搜索》
2012年暑期上映的影片《搜索》,着眼于当今时代的网络暴力和当代人的现实境遇,一改陈凯歌以往作品的时代背景和题材内容,充分显示了陈凯歌导演求新突变和不断探索的艺术品
格,给观众以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

反思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存在的负面影响。

《搜索》就是一部质疑媒体的准确性和责任感、反思网络的弊端和扣问当代人心灵、情感危机的影片。

媒体在影片中起到的负面效应不可小觑:夸大事实、扭曲真相。

司空见惯的一个公交车上不让座的事件,经过媒体的传播引发了蝴蝶效应,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卷入了这场论战当中。

媒体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歪曲事实并无限放大的负面作用。

先是没有经过深入的幕后调查,就把不让座的视频在电视平台上播出,后来又把视频放到了网上,经过网络的扩散传播,墨镜姐不让座事件进一步升级,一些流言蜚语甚至是恶毒的人身攻击肆意泛滥,并开始了人肉搜索。

由于唐小华的背后使坏,叶蓝秋的真实身份被曝光,随后有关她的诸多信息甚至是个人隐私都被公诸于世,如身份证、手机号、身高体重、工作单位、初恋男友的名字、就读的中学、班主任的名字等等,而莫小渝向《今日事件》栏目组的电话泄密则使叶蓝秋背上了“小三”的骂名。

于是关于“墨镜姐不让座”事件的讨论就进一步扭曲、升级为关于“小三”的讨论。

如果说不让座事件是损害了社会公德的话,那么“小三”的称谓则是侵犯了更高层次家庭伦理和人伦道德,于是经过网络媒体的扭曲扩散,叶蓝秋身上背负的罪名越来越多,很快臭名昭著,成为了被人唾弃甚至是咬牙切齿、恨之入骨的对象。

在此过程中,以陈若兮为代表的《今日事件》栏目组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严重侵犯了叶蓝秋的人权和隐私。

叶蓝秋是当今网络媒体时代的受害者,正如片中她的老板沈流舒所言,媒体就像便衣,无处不在,而叶蓝秋就是那个不幸撞到枪口上的。

那些抨击叶蓝秋不让座的网民也并不是在了解事件实情后参与讨论的,基本上无一不是人云亦云,甚至只是本着新奇、好玩或者是发牢骚、泄愤的心态而随便发表议论的,显示出一种盲从的心理。

而以龙视传媒为代表的媒体,只是本着提高栏目关注度、网站点击率,本质上还是为了提高自身经济利益的角度考虑,没有做到对新闻事件的严格把关和深度调查,甚至是为了迎合网络受众的心理,而没有及时播出叶蓝秋道歉的视频。

由于网络媒体的广泛传播,叶蓝秋甚至失去了人身自由,她害怕一个人出门会受到周围人无端的骚扰,于是才有了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与杨守诚短暂邂逅的恋情。

由于媒体的不负责任和网络暴力的肆意泛滥,使得叶蓝秋原本就因身患绝症而阴霾密布的灰色世界越发显得暗淡无光。

她来不及去医院治疗自己身体上的病痛,就被来自媒体的舆论压力拉入了深不见底的深渊,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打击使她失去了对于人生的最后一点留恋,而最终选择了以跳楼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离开这个让她身心都备受煎熬的世界。

在叶蓝秋走向死亡的过程中,媒体舆论毋庸置疑地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本是一个因崩溃、绝望而犯下的无心之过,却要无辜背负子虚乌有的一系列骂名,正是“人言可畏”加速了叶蓝秋的死亡。

媒体的不负责任和唯利是图、网络暴力的泛滥缺乏管理、人权的被侵犯、
在网络信息化愈发发达、媒体无孔不入的当今社会,像叶蓝秋这样的受害者不在少数。

《搜索》对于网络文化的反思和网络暴力的批判是彻底的,在给观众以巨大的心灵震撼的同时,也促使观众进行深刻的反思。

电影《搜索》——媒体人应该有起码的职业操守
虽然叶蓝秋不让座的行为有违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是她着实不至于被全天下人口诛笔伐。

只能说明,在这个可怕的信息时代之下,叶蓝秋成为了其中一个可悲的牺牲品。

而发生这一切的源头,都来自于那一个短片,那一档节目。

一直觉得很奇怪,这种以非正常手段拍出的视频竟然可以在节目审核时顺利通过而且在节目中大张旗鼓的播放播出,画面上也没有标明“非正常拍摄”的字样。

然后,在播出之前,事件的主人公完全没有心理准备。

倘若这样的视频在某某网站被疯狂转载点击这并不让人奇怪,但是在正规的新闻媒体上传播并且引起了这么大的反响,感觉有些不可思议。

倘若没有陈若兮一类的媒体人为了搏人眼球而做出的节目,就很难有叶蓝秋被如此广泛的讨论,被如此残酷的人肉和被信息时代逼到难以继续生存。

只能说,陈若兮这样的媒体人缺乏起码的职业操守。

为了收视率故意将一件小事刨根问底,故意抓住一个人的错误把柄不放,故意引起双方争端讨论。

陈若兮口口声声说自己有职业操守懂得什么对事不对人。

暂且放下后面牵扯她自己男友的事情不说,大张旗鼓的炒作这条新闻已经是把矛头直指叶蓝秋,将一个小姑娘推上了舆论的顶峰。

更何况到了最后知道自己的男友和叶蓝秋有说不清楚的联系的时候,更是利用职务之便公报私仇故意诋毁叶蓝秋。

陈若兮只是一个代表,从她身上我们应该发觉——媒体人应有起码的职业操守。

电视媒体和网络不同,网络的自发性和灵活性是很难控制的,所以我们才可能在网络上见到各种各样的新闻事件。

倘若电视媒体上消极负面新闻铺天盖地,倘若电视媒体真的成为培植社会舆论的土壤,新闻界媒体界以及社会各界,还会稳定吗?
叶蓝秋是个无辜而又可悲的牺牲品。

但是倘若媒体人缺乏起码的职业操守,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在不经意间成为下一个叶蓝秋,成为下一个目光的焦点。

媒体人应该有起码的职业操守,我想这种职业操守不仅仅能够维护传媒新闻界的稳定,更能维护社会的稳定,民心的稳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