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袁枚《苔》感悟原创六篇篇一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那春风阳光到不了的地方,青春照样萌动。
那阴冷潮湿的地方,苔依然放肆生长,生命依旧努力萌发。
就算苔花像米粒般微小,也阻止不了它像牡丹一样肆意开放。
乡村老师梁俊用一首歌的时间,让这首沉寂了百年的小诗,重新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在悠扬的吉他声和清澈的孩童声中,让我们看到了山里的孩子对于“白日”的渴望,让社会看到了他们萌动的“青春”。
我们无法揣摩千百年之前,那个执笔泼墨之人的心思,但可以换个视角,感受不同。
就像莎士比亚曾说过: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细细想来,似乎也是在诉说着基层工作人员默默奉献的青春。
芳兰振蕙叶,19年前的支月英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来到海拔近千米、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学,在艰难困苦环境中一待就是36年。
岁月花白了她的麻花辫,但是36年的青春却照亮了两代人的童年。
君子通大道,耶鲁村官秦玥飞,选择在田垄之间绽放自己的青春,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奋斗在基层一线,用自己的汗水和青春换来了“黑土公益”的成功,为村民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花虽小,但也没有自惭形秽、妄自菲薄,依然选择让自己如牡丹一般绽放。
脚下风景无限,心中音乐如梦,无臂钢琴师刘伟,当命运束住双臂,他依然追逐梦想,最终实现了自己青春的绽放。
绿了荒山,白了头发,杨善洲用自己60年的岁月,默默无闻,勤勤恳恳,悄然之中给民族留下一片绿荫。
无名的花,悄然的开着,不引人注目,更无人喝彩,但又何尝不是一种精彩。
篇二观看“苔花如米小,也学杜丹开”视频后梁俊和山里孩子小梁演唱《苔》这是一首20字小诗,梁俊老师想通过这道诗告诉这群山里孩子们我们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多,但依然可以像杜花一样绽放我们不要小看自己。
梁俊老师给了孩子们希望的种子,于是,种子种在每一个孩心里在他们的生命中开了花,这段视频对我感触很深,不管当下有多差,未来掌握在自己手里,片中梁俊老师说:我和这群孩子一样都是从山里出来的不是最帅的也不是成绩最好的哪一个就像潮湿的角落那些苔人们看不见,但是它们如果被显微镜放大出来它们真的像一朵一朵的花很美就是这首诗歌的意义,平凡着我们才是最美的。
找到一些生命价值,这比我们的外表重要,希望所有人都能像歌里唱的那样,风一来,花自然会开。
刚才看了电视台的经典传唱节目---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几十个来自贵州乡村的孩子和支教的老师到北京节目现场经典传唱...纯纯的乡音...励志的氛围感动了每一位到场的评委和观众。
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
白日不到处,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恰自来」,嗯,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
苔也会开花的,当然,怪可怜的,花如米粒般细小,但难道小的就不是花吗?只要能够开放,结出种子,繁衍后代,便是生命的胜利。
所以,也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对的,苔花如此细小低微,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赏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花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这世道并非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在那浓密的绿叶丛中,盛开着一簇簇娇小的丁香花,它们互相偎依,竞相开放,细嫩的柄托着五六片浅绿色的花瓣,片片都小巧纤细,尽力向外舒展,时而露出了星星点点的花蕊。
从远处看,这些小花就像在碧空中的一颗颗星,它们挨挨挤挤,闪烁着亮光。
要是在远处看,夜丁香的花五颜六色,一丛丛,一簇簇,真像一位高明的画家用各种颜色画出来漂亮的画。
夜丁香的芳香,不像蝴蝶花那样浓郁刺鼻,也不像喇叭花那样清淡无味,而是香中带有甜味。
贵州乡村的孩子们虽处偏远贫困山区,也会像细小的青苔一样不因环境恶劣而丧失勇气,要用勤奋努力和自强力量来焕发青春...人活着就应该这样,即使我们出生寒门,即使我们在世人眼中卑微得不值一提,我们也要凭借着自己的力量,活出牡丹的热烈,活出生命的骄傲,活出人生的精彩。
篇三“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袁枚的《苔》能走进亿万中国人的心中,它不该是《经典咏流传》节目的光环,也不该全是孩子们的天籁之音,而应是这首歌中所蕴含着的精神。
我如苔花一般渺小、柔软,但我的内心却如磐石一般坚毅而勇敢,尽管我没有牡丹一样耀眼,我也要绽放自己,活出自己人生的精彩。
正是这种渺小的坚毅冲击了百万人的心。
谁不曾迷茫过?谁不曾失意过?又有谁不曾尝过肝肠寸断的滋味呢?这世上的人千千万万,芸芸众生,哪一个不是低到尘埃里渺小的人呢?没有谁是生来显赫,万众瞩目的,只有凭借自己的努力才能收获自己的人生。
王钰出身贫寒,在一个孤岛上做乡村医生做了十几年,他一直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为空巢老人服务,普通的药费不用支付,每天看望各种病人,将他们当做自己的父母对待,村里的人都十分感谢她,但她并不止于此,她一直默默的做出奉献,帮助他人。
兰小草,连续十多年每年捐赠两万人民币帮助贫苦人民,后来,当人们知道他本名的时候,知道他生活状况凄惨的时候,他已经因病去世了,原因竟然是没钱治病,他把钱捐赠给没钱治病的人,自己却因病逝世,天意怜幽草,他平凡而又渺小,但却勇敢坚毅、平凡伟大,他所做的一切都被当地的百姓深深铭记于心,人虽然渺小但爱是无限的,兰小草的爱心传递永远不会止步。
正如在当今喧嚣的尘世间争名斗利之风盛行,却总有这样的一类人,外表平凡,淡泊名利,渺小却坚毅,在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无私奉献。
渺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心知渺小,却又不会努力改变现状的人,只要有一颗坚毅之心,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我愿成为他们这样的人,满怀锦绣、绽放芳华!正所谓:“渺小却坚毅,清风恰自来”。
篇四“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是清朝诗人袁枚一首名为《苔》的小诗。
最近,这首诗被乡村老师梁俊和山里孩子小梁在舞台上演绎后,一夜之间便火了。
诗歌的意境、朴实无华的歌声,让亿万国人落泪。
这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为何能瞬间让人记住?为何频频惹人泪目?梁老师说,想通过这首诗告诉这群山里的孩子们,“不要小看了自己”。
在他心中,大山的孩子们也一样能等待绽放出来的时刻。
诚如此言,每个人都能从中读出感动和生命的意义。
对每人来说,生命只有一次,如何放大生命的价值却有无数的可能。
大千世界,有的人可能生如夏花,有的人可能嫩如小草;有的人或许含着金钥匙,有的人或许一路被放逐。
我们无从选择如何起步,但是可以调整奔跑的姿势、掌握加速的时机、激发冲刺的力量。
生命的魅力正是如此,没有谁生来高贵,没有谁总是如泰山重、一直似鸿毛轻,只要能绽放光华,便是最美的人间图景。
如此,个人的选择不就是代表了生命的方向吗?就像梁俊老师和爱人周晓丹,选择到贵州乌蒙山区支教,给孩子们唱歌、教孩子们吟诗。
也许,就是这么两年的时间,就能将一群孩子的命运拉向光明。
也像彭金章、樊锦诗夫妇,分离23年、相隔2000多公里,为了守护敦煌文化、留住文脉,爱一人、择一事、终一生。
也许,就是这样的坚韧坚守,才让今人得见中华文化中的“敦煌瑰宝”。
还有无数的人、在遥远的地方、做着不知名的事情,而他们却用自己的选择和坚持,点亮了生命的微光,照亮了生活的大道。
如此,大山的孩子不也能在传颂吟唱中成长吗?孩子代表生命、象征成长、最具希望。
困在大山深处,还是看到远方世界?囿于艰难困苦,还是挣破牢笼?懵懵懂懂如静水,还是小溪奔腾像泉涌?答案显而易见,但他们最需要的是看重自己、丰富自己、打开自己。
正如春颂“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夏读“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冬唱“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在季节中感受时间、感悟人生。
这种精神的长成,何尝不是蒲公英的种子,每一颗都会生根?何尝不能化作前行的力量,告诉自己“我是一个努力的孩子,有一种药可以救我了”?如此,平凡之人不都小如苔花却又艳压牡丹吗?生命从来不怕平凡,但惧平庸;人生从来不拒艳丽,但耻空放。
你可能只是一位清洁工人,但挥动的扫帚让城市更美丽,寒风中也有人会送来一碗热粥;你可能只是一名交通警察,不管是岗位上的值守还是应急时的逆行,没有人会忘记万家灯火背后的负重前行;你可能只是志愿者群体的一员,除了制服、袖标、职责外,不会多么起眼,但关键时刻的驰援与陪伴,总能像热浪一样暖化人心;你可能只是为生活而奔忙的务工人员,每一滴汗水、每一份心血都凝聚着一个家庭的希望、都构成了社会建设大厦的基座……你是无数个可能中的一种,劳动者、拼搏者、奉献者、梦想家,身份虽有异同、年龄纵有差距,只要不小瞧自己、不畏难生活,就能赢得出彩。
“生命在闪耀中现出绚烂,在平凡中现出真实。
”只有懂得生命真谛的人,才能促使生命延长。
这个真谛就是——珍惜生命就要珍惜明天,放大生命就要放大乐观,超越生命就要超越自我。
在这个新时代,最好的舞台已经搭起,了解并热爱生命就该放手绽放,而它上面只能写着一个“大”字。
篇五袁枚是我的老乡,钱塘人。
可能是杭州做过南宋的首都,也繁华过,所以,也像移民城市一样吸引了许多有识之士。
祖籍慈溪的袁枚,就成了杭州人。
说来这袁枚也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一是科举也是有人相助,才如愿以偿;二是为人正直,做过父母官,倒也勤政廉政。
可能是古往今来正直难以为官,终于无意吏禄;三是孝子一个,33岁就回老家侍奉老母,直到82岁埋在南京。
袁枚有两件事,让我颇有感慨。
一件事,73岁的袁枚受邀回到曾经为官的沭阳,沭阳各界竟然趋前30里迎候,可见得袁枚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深得人心。
另一件事,难得袁枚关注于弱势群体,鼓励劳苦大众自强自立。
这是有诗为证!“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就是袁枚写的小诗《苔》。
这次,央视以此为题搞了一档节目,让孤寂了多少年的这首小诗登上了中国央视的大舞台。
一个年轻人叫梁俊,带着新婚妻子来到了贵州的乌蒙山,在大山里义务支教。
可能梁俊像袁枚一样同情弱势群体,想帮助大山里的小孩子走出大山,于是,就教孩子们“读古诗,做现代人”。
且不说,梁俊是否会梦想成真,单说梁俊给孩子的这种梦想也是难能可贵。
这样,梁俊找到了袁枚,找到了袁枚的这首小诗。
因为这首小诗,可以励志,帮助大山里的孩子看到看不到的希望,“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一个学字,点出的是希望,而不是现实。
但是,学了不一定变成牡丹,不学永远变不成牡丹。
央视舞台上,弹唱这首歌的不止一个孩子,但我相信,变成牡丹的可能只有一个几个。
这是因为社会的关注点并不在这里,在这里可能只是为了煽情而已。
毛泽东时代关注的就是这些人。
尽管那时并不能让每朵苔花都变成牡丹,但每一朵苔花都有可能变成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