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词文
第一讲 清代诗、词、散文
清 代 诗 词 文
第一节 清代诗歌
数量巨大。徐世昌《晚晴簃诗汇》收录
诗人6l00多人,诗作27600多首。
流派众多。清初有爱国派,尊唐派,宗宋 派,神韵派;清中叶有格调派,肌理派, 性灵派。各派主张不同,诗风各异。
诗体发展。叙事功能有较大开拓。大量新 型乐府体、五七言体等长篇叙事诗,各种 诗体的组诗,记事、抒情、写景,挥洒自 如。
诗 词
园诗歌的艺术传统,将神韵说发展为一套 系统的诗歌理论。他强调“兴会神 到”“得意忘言”“不着一字,尽得风
文 流”,以清淡闲远未诗歌最高境界。所谓 “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
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
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
清 代
2、赵执信
赵执信在其诗论著作《谈龙录》中对 王士禛诗论和诗作提出的批评,要点有
清
《圆圆曲》
代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诗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夭亡自荒宴。 词 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文 相见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 许将戚里箜篌伎,等取将军油壁车。
家本姑苏浣花里,圆圆小字娇罗绮。
清 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 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
袁枚的论诗主张“性灵说”。提倡“提 笔先须问性情”,“诗人者,不失其赤子 之心者也”,“作诗不可以无我”,认为 “诗有性情而后真”。既反形式主义,又 反拟古主义,体现了一种革新精神,有一 定进步意义。但是,它也有缺乏深刻社会 内容的局限性。
清 代 诗 词 文
“性灵说”
第一,从诗歌的本质来看,“诗者,由情 生者也”,“性情以外本无诗”。
可怜思妇楼头柳,认作天边粉絮看。
文 遍索绿珠围内第,强呼绛树出雕阑。 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蛾眉匹马还?
清 蛾眉马上传呼进,云鬟不整惊魂定。
代 蜡炬迎来在战场,啼妆满面残红印。 诗 专征萧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车千乘。 词 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
传来消息满江乡,乌桕红经十度霜。
文 教曲伎师怜尚在,浣纱女伴忆同行。 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
代 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 诗 此际岂知非薄命,此时唯有泪沾衣。
薰天意气连宫掖,明眸皓齿无人惜。
词 夺归永巷闭良家,教就新声倾坐客。 文 坐客飞觞红日暮,一曲哀弦向谁诉?
清 白晰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
代 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 诗 恨杀军书抵死催,苦留后约将人误。 词 相约恩深相见难,一朝蚁贼满长安。
诗 词
疾《贺新郎》中: “我见青山多妩媚, 料青山见我应如谈节义,两姓事君王。
代 进退都无据,文章哪有光? 诗 真堪覆酒瓮,屡见咏香囊。 词 末路逃禅去,原是孟八郎。 文
诗歌内容:
清 ①表达了失国后作为遗民的痛楚和屈 辱;
代 ②描写了战后民生的困苦之状; 诗 ③倾吐了自己劫后存生的余悸,“抱 词 蔓摘瓜余我在,执手俱为未死人”; 文 ④唱出了听到抗清前线捷报的狂喜;
“梅村体”:
清 指的是清初诗人吴伟业的一种诗体 风格。梅村是吴伟业的号,“梅村体”
代 的诗歌,内容上以明清易代的史实为 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
诗 艺术上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 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的写
词 法,侧重叙事写人,辅以初唐四杰的 采藻缤纷,晚唐温庭筠、李商隐的风
文 情韵致,以及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 剧性。代表作是脍炙人口的《圆圆曲》 《永和宫词》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吴诗“歌行一体,尤所擅长。格律本乎 四杰而情韵为深,叙述类乎香山而风华为胜。 韵协宫商,感均顽艳,一时尤称绝调。”
风格上基本学盛唐,但早期冲淡学王、孟, 中岁风骨遒壮,学杜甫,偶学李白之浪漫, 晚年复归宗王、孟,而兼学宋,直接影响到 查慎行的主体学宋的转化,其被视为浙派开 山祖师亦在于此。
清 4.施闰章 主张作诗要言之有物,反对空泛虚华。
代 所以他的诗歌也以反映民生疾苦的题 材最著名。
诗 在艺术上,以汉魏盛唐为宗,作品字 词 稳句炼,以工力法度著称,擅长五言
清 长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
代 当时只受声名累,贵戚名豪竞延致。 诗 一斛明珠万斛愁,关山漂泊腰肢细。 词 错怨狂风飏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
文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清 代 君不见馆娃初起鸳鸯宿,越女如花看不足。
⑤也咏出了英雄失路,报国无门的沉 痛,;
⑥以及对忠君这一人生理想的质疑。
清
代 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 集》等。主张“转益多师”,“有本”
诗 词
(性情)、“有物”(学问), 其诗 词藻华美,才气纵横,尤工七律。 《投笔集》中怀念故国,悔恨平生,
文 颇有佳作。 《后秋兴》:大型七律组诗,叠杜甫
2.入仕诗人:
清 (1)钱谦益: 清初宗宋派领袖。 代 万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 诗 明末时为东林党领袖。
词
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建
文 立南明小朝廷时,他被任命为礼部尚书。 他还因出色的文才,被视为文坛巨擘,
江左三大家之一;
柳如是:
清
本名杨爱,后改名柳
代
隐,字如是,又称河 东君,因读宋朝辛弃
《秋兴》八首原韵,8首一组,13组
共104首。其规模之大,造诣之精,
令时人难望项背。
清
代 (2)吴伟业: 清初尊唐派领袖。
诗 词
《梅村集》存诗1000多首,其主要内 容是感慨朝代兴亡和悲叹自身失节。
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
文 家” 。
自叹
清 误尽平生是一官,弃家容易变名难。 代 松筠敢厌风霜苦,鱼鸟犹思天地宽。 诗 词 文
第二,性情又总是具体个人的性情,所以 作诗须讲求自我个性,不可因袭他人,所 谓“诗者各人之性情耳,与唐宋无与也” 。
第三,从具体创作来说,他强调要有 “才”、有“灵机”。
第四,在以性情、灵机为前提的情况下, 也重视学习古人、精心磨炼,主张“不学 古人,法无一可”,要在继承传统中求创 新,克服了公安派不注意继承传统的缺陷。
有学问,有方法。把诗歌引向“考据入诗”的
故纸堆,成了令人生厌的学问诗。
清
2、“肌理说”
中国清代翁方纲提出的诗论主张。他
代 提出“为诗必以肌理为准”,肌理本 诗 来是指肌肉的纹理。翁方纲借用肌理
词 论诗,肌理包括义理和文理,要求作 诗以学问为根底,以考据入诗,做到
文 内容质实而形式雅丽,实际是为了在 诗歌创作中进一步加强对儒家思想的
执信、查慎行等。以王士禛影响
最大。
(一)清初前期
清 1.遗民诗人: 代 (1)顾炎武:
有《亭林诗文集》传世,存诗四百
诗 多首。他主张“文须有益于天下”, 词 “诗主性情,不贵奇巧”,反对摹拟。
其诗抚事感时,同情人民悲惨遭遇,充
文 满深厚民族感情,格调慷慨悲壮,苍劲 沉郁。
《秋山》、《海上》、《精卫》等, 抒写亡国之痛和复国决心,对清初和晚 清诗坛影响巨大。
两大审美特色。一是重实;二是感伤。
清 一、 清初诗歌 清初90多年,诗歌分前后两期:
代 (一)前期诗人: 分遗民诗人和入
诗 词
仕诗人两类。遗民诗人保持气节, 关注现实;入仕诗人出处尴尬, 多表现伤感情怀;
文 (二)后期诗人: 多重形式技巧, 喜立派别门户,与现政权和谐相
处。主要有王士禛、朱彝尊、赵
香径尘生乌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绿。
诗 换羽移宫万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 词 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东南日夜流! 文
清 代 诗 词 文
(二)清初后期 王士禛与康熙诗坛
1、王士禛
有 《 带 经 堂 集 》《 渔 洋 诗 文 集 》《 渔 洋诗话》等传世。左右诗坛数十年,论诗 提倡“神韵”。擅七言近体,善融情入景, 创幽静闲远境界,引人入胜,如《江山》 《真州绝句》等。
二、清中叶诗歌
清
清中叶政治高压、文化专制、汉学兴盛。
代 诗歌向着拟古、形式方向发展。出现了尊唐 的“格调派”、宗宋的“肌理派”,继承晚
明主情的“性灵派”。
诗 (一)沈德潜及其“格调说” 词 1、沈德潜 著有《归愚诗文集》。诗多歌
文 功颂德粉饰太平,有封建卫道气。诗选、诗 评影响颇大。有《古诗源》《唐诗别裁集》
《明诗别裁集》《国朝诗别裁集》《说诗啐
语》。
清 “格调说”: 明清时代的一种诗论。明前后七子
代 论诗推崇盛唐,主张从格律声调上学 习古人,提倡格调。至清沈德潜又加
诗 词
上温柔敦厚的“诗教”,虽然,他主
张诗歌要“言之有物”,但其内容, 主要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文 “格调说”对“神韵说”空疏浅陋的 弊病有所补救,但它维护传统“诗
教”,基本属封建正统派诗论。
清 厉鹗 代 有《樊榭山房集》,又编有《宋诗纪
事》,扩大了宋诗派的影响。
主张作诗参以书卷,学习宋人,好用
诗 宋代典故。 词 其诗主要是写山水,以杭州和西湖风 文 景为主,遍及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厉鹗的诗作,病在好用僻典、故事, 用意也过于深刻,但一些近体短篇, 仍能表现出他的孤寂的性格,有一种 出俗的幽深清寒之意。
(二)翁方纲及其“肌理说”
清 代
1、翁方纲 精金石考据之学。倡“肌理说”,
诗作无成就。
翁方纲的论诗主张“肌理说”。认为
诗“为诗必以肌理为准”。
词“义理之理,即文理之理,即肌理之理也” 他把思想意义(义理)与组织结构(文理)、学问
文 材料(肌理)统一起来,认为作诗不在力求神韵, 不在死守格调,也不在空谈性情,而在读书,
诗 三:一是“神韵说”过于玄虚缥缈, 二是王氏只取一格,眼界太狭,
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