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综合实践课
摘要:小学语文综合实践课着眼于学生主体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展开基于学生的自主实践,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以生活化、社会化、自然化等教学形式,来推动其实现。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综合实践课;实践能力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愫,语文素养以及语文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着眼于学生主体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发挥,采取生活性、课堂实效性以及社会实践性的教学方式,结合教材展开实际教学,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社会,以及人本自身的交流与实践。
一、走进自然课堂,感悟语文之美
小学生的天性最接近自然,而自然之美,自然之妙凭借单纯的讲述,无法使学生享受自然、品味自然,这就要求教学走进自然课堂,让学生通过与自然的交流,实现自然之美的体验。
如,在学习《草虫的村落》时,真实的草虫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是蚂蚁运食、螳螂捕蝉、蟋蟀歌唱?还是花色斑斓的“南国少女”的痴望、甲虫的勇敢与智慧、小虫们的团结与友爱?美妙而奇异的自然吸引着学生们的好奇天性,这就要通过学生们的自身探索,让他们了解身边的多彩世界。
同时,每篇自然课文都包含着语文情愫,如,《雅鲁藏布大峡谷》《桂林山水》之祖国江山之美,使我们增强爱国之情;《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之小奇妙,使我们增强自然之趣;《梅花魂》《桂花雨》之蕴涵,使我们感受作者之情等。
所以,教师在教
学中要将语文言语转变成语文画面与语文实景,将大自然美的形象地呈现出来,让学生进行自然体验,同时,将自然教学有机地带进课堂,让学生通过课下的资料搜集,进行自我实践,感受语文教学中的自然之美。
二、走进生活课堂,体验语文之趣
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才能最真实地实现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实践。
语文将社会、自然、人文等整合于其中,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正是实现多方情感的最有效手段。
从生活中发现趣点,学以致用是语文实践教学的重点,要求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生活化的教学,来实现语文教学中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以及素养目标等,使学生达到形成运用语文语言,实现灵感创作与感受语文生活之趣的目的。
例如,在《刷子李》课文中,幽默生趣的语文语言,给大家展示出一个技艺高超却工作平凡的“能人”形象。
其实在生活中,这样的能人随处可见,只是我们缺乏对生活的观察。
通过语文生活教学的展开,促使学生进行生活细节观察,记录身边精彩的人和事,将生活中的小道理,小知识以及小人物的高尚形象搬进课堂,这就提高了学生对语文文字的创新运用能力和运用文字实践的能力。
三、走进社会课堂,感悟语文之魅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让学生走进社会课堂,体味不同的生活情趣,感受不同的社会人文。
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体验,是将语文的社会魅力,以及语文所包涵的社会财富传授给学生的最有效
途径。
语文中的社会成分,往往为学生开辟一片充满魅力的异族世界,通过对异域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在大开眼界的同时,刺激他们对这种魅力的向往。
例如,《北京的春节》将我们带进鞭炮齐鸣,灯火共长天一色的祥和世界,让我们产生“想过节”的冲动。
而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过节习俗,那么课下就需要学生收集不同民族的春节习俗,这就扩展了学生的社会知识。
同时,教师进行身边教学调查,让学生调查身边的春节,对春节的历史、风俗、文化以及过程等进行全面研究。
通过学生自身实践,使学生对自己身边的社会有所了解。
再就是,创造条件,使学生成为社会体验的主体。
例如,在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后,让学生对自己的村庄进行整体探访,使学生加深对自身家乡的历史的理解,以开展家乡历史调查的形式,使学生搜集一些家乡历史资料、访问一些历史人物,让学生建立调查手册,记录调查对象,调查事件,调查人物等。
这就锻炼了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社会实践的主体。
四、走进“自我”课堂,享受语文之情
教材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目标的实现,是衡量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基本因素。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课,关注教学的实效性,这就要求实践过程中教材与学生的统一,实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通过教学,促进学生走进“自我”课堂。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实践能力是语文综合实践课进行的根本目的。
教师通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索、主动感悟、主动
探究以及主动实践,是综合实践课进行的基本过程,也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
首先,以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思索。
在《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后,教师鼓励学生表述,我们的地球母亲现在还受到哪些侵害,你想对这个母亲说些什么。
这就引发学生展开思索,同时,教师提出,通过学习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这就引发了学生的自主性思考与探索。
其次,以“小榜样”带动实践。
如《少年闰土》《小英雄雨来》等,这些小孩子形象最能激发学生的热情,通过课下的查资料,相仿事件学习等途径引导学生享受语文情感之美。
最后,以实验进行主动实践。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课,是以教材与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进行的一项课程设置,以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根本出发点,通过生活化教学、社会化教学、自然化教学、以及学生的自身实践来开展的。
这项活动的展开有利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同时,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实现。
参考文献:
王斌盛.让综合实践课不再被“踢皮球”[j]师道.2004(07).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洞桥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