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近期建设规划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背景“十二五”期间,是石家庄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城市建设上水平的关键阶段。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促进石家庄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合理安排近期建设项目,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层次依据《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近期建设规划分为市域、都市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1、市域为石家庄市行政辖区,总面积15848平方公里。
着重确定市域的发展战略、空间等级结构和产业体系等。
2、都市区为市内五区及鹿泉市、藁城市、正定县和栾城县,总面积2657平方公里。
着重从都市区协调发展角度出发,提出包括空间建设策略、产业布局引导、生态环境建设、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安排等内容。
3、中心城区为规划建成区,总面积约287平方公里。
规划确定中心城区重大公共设施、道路交通、市政公用设施、保障性住房和公园绿地等建设项目安排。
第三条.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
第二章.市域统筹发展第四条.总体发展思路遵循“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功能协调配套、要素优化配置”的原则,实施“中部率先隆起,东部整体突破,西部加快发展”的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战略。
第五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部区域:要努力实现产业集聚、功能提升和优化资源配置,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城市建设与城市工业,打造全市经济发展的龙头带动区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领跑”全市经济发展。
东部区域:以产业聚集区建设为突破口,形成以区域产业协作区为龙头的制造业和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高地,对接京津辐射的特色县域经济隆起带和华北平原城乡统筹示范区。
西部区域:重点发展绿色工业、生态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业,打造省会绿色生态屏障,加快富民强县步伐。
近期重点建设大西柏坡、东部产业新城、空港产业区、正定新区、南部工业区五个战略性地区。
第六条.产业发展战略突出“园区战略”、“产业集聚战略”,集中力量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集中区,打造空港产业区、大西柏坡、井陉—矿区、南部工业区、辛集五个产业协作区。
建设具有区域重要性的“九大产业基地”,包括:华北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基地、华北重要的商贸服务业基地、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北方生物产业基地、首都经济圈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首都经济圈重要的循环化工基地、区域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区域性新材料产业基地和首都经济圈重要的绿色农产品基地。
第七条.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科学推进城市化进程和村庄整合迁并,构建城乡一体、特色分工、生态优越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形成中心突出、全域均衡、城乡一体、特色分工的“中心城区——都市区组团城镇、县市城区——中心镇、重点镇——中心村、特色乡村聚落——存量乡村聚落”五级等级体系。
第三章.都市区协调发展第八条.指导思想按照打造“京津冀都市区重要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确定城市空间发展策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协调城镇功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城市承载,保障城市安全。
第九条.空间发展策略深化落实“北跨、南优、西控、东延”的空间发展策略。
北跨:通过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正定新区,承载会展、体育、总部经济、文化教育等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职能。
南优:优化中心城区和栾城的用地布局和功能结构。
西控:开展西部山前生态保护,适度控制周边开发。
东延:结合东部产业区和藁城的发展,引导工业产业向东部集聚。
第十条.空间布局结构引导城市拓展和结构调整,奠定“双核、双轴、双带”的空间结构。
1. “双核”指中心城区和正定新区中心。
老城中心保留商业、金融、办公等传统生活服务业,重点完善文化、体育设施和开敞空间建设,提升城市品质。
在正定新区新建城市中心,重点发展省会商务办公、信息流通、文化体育、会展等高端和新兴服务职能。
2. “双轴”指城市南北向的创新服务轴和东西向的滨河景观休闲轴。
创新服务轴依托滹沱大道,依次串接老城中心、新区中心、机场等区域性节点,向北延伸发展。
依托滹沱河自然要素构建滨河景观休闲轴,串接西部太行山、黄壁庄水库、正定古城和正定新区等区域,承载城市的旅游、文化、休闲和娱乐等功能。
3. “双带”指两条南北向的功能带,即东部产业带和西部生态带。
依托京港澳高速公路和107 国道构建东部产业发展带,统筹都市区产业布局,引导产业有序集聚。
保育西部山前生态本底,严格控制产业和城市功能向西蔓延,构筑西部生态带,并以此为基础利用周边风景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构建山水和谐的近郊休闲空间。
第十一条.产业发展引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产业集群化发展为重点,全面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升级与城市功能提升,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良性互动。
1、产业发展策略与项目布局壮大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职能,引导工业企业集聚建设。
重点建设生物产业基地、循环化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信息产业基地、纺织服装基地和空港工业园。
同时加快引导东北工业区的升级改造和功能置换。
2、物流发展策略与项目布局充分发展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结合产业发展,重点建设石家庄航空物流聚集区、正定国际物流园区、南部综合物流园区、石家庄窦妪综合物流园区、石家庄内陆港国际保税物流园区五个物流园区。
推动石家庄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石家庄装饰材料物流中心、石家庄聚和港物流中心、石家庄雨润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石家庄建材物流中心、石家庄石化物流中心、石家庄大营物流中心七个物流中心建设。
第十二条.生态环境建设1、生态屏障建设保护和修复各级各类生态功能区、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湿地保护区,形成保障都市区生态安全的基础生态屏障。
依托西部浅山区生态林地,建设城区西部绿色屏障。
加强滹沱河湿地、小壁森林公园、滹沱河森林公园的保护和建设,提升生态屏障地区自然保育能力和水平。
2、环城生态圈体系建设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契机,重点建设西北环城绿带、滹沱河防护林带,形成“一河两环”水系格局。
加速推进西北环城绿带建设。
在环城绿化基础上,完成西北三环防护林、石黄高速公路(西北段)防护林、南水北调工程防护带建设,建成集防洪排涝、水质保护、亲水景观、环水生态功能于一体的环城水系。
第十三条.基础设施建设1、铁路石家庄铁路枢纽改造工程全面竣工,形成省会至京津和周边省会城市高铁一小时交通圈。
重点推进石济客运专线、铁路东南环线、火车东站建设;推进石太、石德普速铁路改线工程,加快工业聚集区铁路专用线建设;规划京石、石武等城际铁路。
2、公路及对外交通场站设施外迁京港澳高速公路至良村东,新建京昆高速石太北线、石港高速公路、绕城高速南环线等,形成一环九射的高速公路网络布局。
提升新赵公路、正港公路、京赞公路、衡井公路、石邢公路等级至一级路,形成石家庄市公路环线(S102)。
北延东三环、新胜利大街,东延世纪大道、珠江大道,西延南二环,增强中心城区与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系,完善三环辅道建设,按城市道路标准改造出市口道路,最终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周边组团放射的二环十八射的对外公路交通系统。
外迁运河桥长途客运站、长途客运总站。
完成鹿泉、藁城、正定、栾城、正定新区、空港综合场站建设。
3、市政公用设施(1)供水工程加强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良村地表水厂及其输配水管网建设,确保城市集中供水普及率达到100% ;调整管理机制,打破各自为政的供水局面,实现分片集中供水。
(2)排水工程全面提高城市污水和污泥处理能力,完善配套管网,污水出水水质指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l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到2015年实现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100%。
建设正定新区污水处理厂和良村南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建设污泥深度处理工程,实现污泥的减量化、稳定化和无害化处理。
完善城市雨水排水系统。
建设东部产业区排水明渠,解决该区域雨水排放无出路和东南水系退水问题。
(3)供电工程加快输变电工程的建设,提高规划设计标准,保证供电能力适度超前。
按负荷需求合理考虑网络结构和变电站布点,提前预留线路走廊和站址。
新建石西500千伏站,扩建石北500千伏站;藁城新建藁北220千伏站;正定新建正东220千伏站,扩建正西220千伏站;扩建大河220千伏站。
(4)燃气工程推动燃气设施的升级换代,到2015年,燃气气化率达到100%,形成以天然气为主、液化石油气为补充的燃气气源。
提高天然气利用普及率,规划期末建成区内管道天然气普及率达到100%。
建设藁城分输站、藁城门站、鹿泉门站。
(5)供热工程保障城市能源供应稳定,加快新能源供热方式的应用。
至2015年,采取多种供热方式,使新建建筑供热普及率达到100%,工业生产热负荷普及率达到80%。
加快北郊热电厂一期、裕华热电厂二期、良村热电厂二期、鹿华热电厂二期、炼油厂工业余热供热等供热热源点建设。
(5)环卫工程初步建成“收集—转运—处理”的现代化环卫系统。
到2015年,达到道路清扫机械化程度100%,生活垃圾容器化收集率100%,公厕水冲式100%,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100%,特种垃圾单独收集处理率100%。
建设石家庄生活垃圾处理厂(与东水垃圾处理场共建)、石家庄粪便处理厂、石家庄餐厨处理厂,扩建河北灵达垃圾焚烧厂。
4、综合防灾加快建立和健全现代化城市综合防灾体系,提高城市整体防灾抗毁和救助能力,包括防汛抗旱、防震减灾、消防安全、人防安全等多个应急处理子系统。
中心城区按200年一遇设防;高新区、正定新区按100年一遇设防。
近期完成滹沱河市区段综合整治,完成防洪提建设。
第十四条.以建设用地供应引导城市近期建设坚持促进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原则,以新区供应为主、旧城为辅,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重点加强对市政基础设施、公益性公共设施等公共开发主导的建设用地供应,引导都市区的一体化发展。
优先供应重点发展地区用地,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加大盘活、清理闲置建设用地力度。
对经营性用地的供应总量与分布加以引导,以正定新区、空港产业区等产业用地为主。
第四章.中心城区近期建设第一节近期建设思路第十五条.规划思路紧紧围绕城市环境质量、集聚能力、承载功能、居住条件、风貌特色以及管理服务六个上水平目标要求,发挥近期建设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促进中心城区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第十六条.规划重点完善城市功能,加大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项目力度;提高城市承载,优先安排道路交通、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项目;改善居住条件,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旧城更新有序推进;彰显城市特色,突出公园绿地和城市风貌建设重点;依托轨道交通建设,拓展地下空间利用。
第十七条.发展规模到2015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达到280万人,城市建设达到270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