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6.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

16.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疏通课文大意,背诵并默写 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对 比衬托的作用。学习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3.分别感受作者在文中表露出来的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作者介绍
刘禹锡(约772—约842),字 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 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与 柳宗元并称“刘柳”,晚年与白 居易唱和,世称“刘白”。其代 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 枝词》《石头城》《杨柳枝词》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示例一:我很欣赏文中作者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生活中人们往往面临种种诱惑,只要能像作者那样保持 淡泊的心境,就一定能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 格。
示例二:我不赞成文中作者的人生态度。没有一定 的物质基础,哪来的精神享受?何况,人生在世,就应 该轰轰烈烈创造一番事业,为社会做贡献。
3.阅读《爱莲说》一文与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闲情偶寄(节选)
背景资料
《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中华书局 1990年版)。唐顺宗时,刘禹锡和柳宗元一同 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反对宦官专 权和藩镇割据。运动失败后被降职为朗州司 马,后又任连州、和州刺史。和州知县欺刘 禹锡被贬而来,令他半年内连搬三次家,住 所也越来越小、越来越简陋。因此,刘禹锡 愤然写下此文。
拓展延伸
1.《陋室铭》一文的刘禹锡和下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 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 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 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 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刘禹锡甘居陋室,情趣高雅,怡然自得。王欢甘守贫困, 专心治学,终有所成。
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 之,常之用者也。又备经年襄物之用。是芙蕖⑤ 者也,无一 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之用者也。
【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 叶。 ③菡萏:未开的荷花。④异馥:异香。⑤芙渠:荷花。
(1)周敦颐的《爱莲说》与李渔的《闲情偶寄》(节选) 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
《爱莲说》 1.托物言志,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本文借赞美莲的品质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是作者 的自况,也是对世风的批评,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 好的态度。文中赋予菊、莲、牡丹不同的象征意义,对当时 的世风做了精辟的概括,有力地表明作者“出淤泥而不染” 有描写,有议论,有抒情。开篇记叙世态人情,既而描写莲 的高洁、雅致的形象,最后议论莲的君子风范,整篇文章贯 穿抒情,表明志向。
• 类比:借助类似的事物的特征刻画突出本体事物 特征,更浅显形象地加深本体事物理解,或加强 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 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 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 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 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 的主旨。
牡丹:富贵者—庸俗逐利(反衬)
谢谢观看
整内体容感探知究
1.《陋室铭》开篇四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①运用类比,一方面引出文章的主旨——“惟吾德馨”;
另一方面表明,即使是陋室,也有“名”,也有“灵”。 ②用“山”“水”类比“陋室”,用“龙”“灵”暗喻
自己,突出“德馨”。 ③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对陋室
的吟咏。 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
4.通过《陋室铭》一文,我们能 看出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中我们能看出他是一个具 有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 情趣的人。他的精神生活远远高 于他的物质享受,所以,才能泰 然处之。
1.请简析《陋室铭》一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说 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 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爱莲说》一文:作者喜爱莲花的原 因是基于莲花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诩的品 格。
《闲情偶寄》(节选)一文:作者喜 爱荷花是因为荷花“可看”“可闻”“可 吃”“可用”,有实用价值。
总结
《陋室铭》一文中,陋室之中的景是优美的,陋室之 中的人是不俗的,陋室之中的生活是高雅的,你说作者所居 陋室陋吗?《爱莲说》一文中,作者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 的鄙弃,对高洁志向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 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一个正直的人。
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 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 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 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 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 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 ,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 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
2.理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
“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绿” “青”衬托出陋室的宁静、清雅、别致。这两句运用了 对偶的修辞手法,以景色之雅表现了“陋室不陋”。
3.在《陋室铭》一文的结尾,作 者为什么提到“诸葛 庐”“子云 亭”?
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引 古代圣贤之居室证明“陋室不 陋”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明贤 的志趣和抱负。
写法探究
《陋室铭》 1.骈散结合,音韵和谐。 本文的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富于节奏,读
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在整齐美和错综美中体现 出一种和谐美。全篇以骈句为主,偶句押韵。有对偶句,有 排比句。句子长短不一,有三言,有五言,有六言。文末的 三言、四言句,是全文的散句,不押韵,并且是反问句,在 全篇中有一语千钧的突兀语感,就是这种“错综”的手法更 加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知识链接
1.文体知识——铭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
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 为一种文体。铭的形式短小,文字 简洁,一般用韵,内容多含颂扬、 警戒之意。
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德馨(xīn) 鸿儒(hónɡ rú) 禹(yŭ) 铭(míng)
案牍(dú)
疏通大意
山不在于多高,有了神仙就有名了。水不在于多 深,有了龙就神异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因为 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蔓延到台阶 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 青色。一起说笑的都是博学多才的人,一起交往 的人没有无学问的人。可以弹没有任何装饰的琴, 阅读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也没有官 府公文劳神伤身。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 杨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结构图示
山水起兴 山:有仙则名
水:有龙则灵
环境清
陋室主人 交友高雅 高洁傲岸
生活恬适
古贤自喻:反问、点题
菊:隐逸者—逃避现实(正衬)
环境:出污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淡泊名利
爱莲说 莲:君子 形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高洁质朴
香气:香远益清
正直清高
仪表:亭亭净植
2.巧用衬托手法。 “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通过描绘类似的事
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为陪衬,使被描写的事物的 特征更突出,形象更鲜明的一种表达技巧。
作者在文中先后用菊花、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衬托, 表明自己喜好的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了莲的品格 高于百花;第三次衬托,以牡丹反衬,以菊花陪衬,突出 了莲的品格。
《爱莲说》一文: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 贞气节,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 生活态度。《闲情偶寄》(节选)一文: 赞美荷花“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
(2)周敦颐的《爱莲说》与李渔的《闲 情偶寄》(节选) 都写荷花,都表达了 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 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 析。
2、从《陋室铭》中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原因,点明主旨,统领全篇
2.《陋室铭》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德馨”的?用 原文回答,表现出什么特点? ①生活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清 雅宁静。
②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与人 交往高雅脱俗。
③活动内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写室内活动典雅欢畅。
2.对《陋室铭》一文和下文的作者表现出的人生态度, 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谈谈。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 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 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 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 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2.托物言志,运用类比,主题突出。 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类比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
“名”“灵”的性质,自然地引出文章的主旨——“惟吾德 馨”;用“诸葛庐”和“子云亭”类比陋室,意在以古代圣 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有着古代圣贤一样的思想境界,从 而突出“惟吾德馨”;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说明有德者居之, 则陋室不陋,把“惟吾德馨”之志推向极致。本文借陋室抒 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贯串全文,层层铺垫,主题 十分突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