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短文两篇陋室铭
一、导入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
明确:刘禹锡
2、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
他是一个特别有性格的人,因为诗气豪迈,有诗豪之称,曾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而被贬为地方官。
其诗结有《刘宾客集》。
3、写作背景
气出来的千古第一铭
唐顺宗时,刘禹锡热心于政治革新,得罪了不少当朝权贵,失败后被贬到和州当刺史。
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
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策知县又将他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
刘禹锡见到此景,又作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气得脸都发青了,干脆将刘禹锡的房子调到城中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一篇文章,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哑口无言,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陋室铭》。
4、解题:如何理解“陋室铭”三个字?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陋室铭》。
第一课时
本课学习分两个课时,首先来看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 能准确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一:看谁读得好
要求:1、读正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脚。
2、3分钟后检测。
(一)自学指导
节奏划分大致方法: 1、句首表示领起词、关联词、时间词、地点词等词之后,应当停顿。
2、主语和谓语、谓语和宾语之间要停顿。
3、“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
4、并列结构之间要停顿。
(二)自学展示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īn)。
苔(tái) 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hóng rú)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ú)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自主学习二:看谁翻译最准
要求:用3分钟,结合注释,能看句子准确说出词义和句意。
(一)自学指导
文言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等。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二)自学展示
请学生翻译重点字词和句子。
如:
仙:仙人名:出名灵:灵异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山不在于要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
三、自主学习三:看谁积累最全
要求:用2分钟找出下列文言现象的字词句,并加以背记。
(一)自学指导
提示:文言积累五方面: 1、一词多义字;2、词类活用字
3、古今异义;
4、重点实词;
5、特殊句式
(二)自学展示
1.一词多义
之:①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②何陋之有:倒装标志,不译
2.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
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
(2)无丝竹之乱耳。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3)无案牍之劳形。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使动用法,使……绿(青)。
3、古今异义
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躯体,身体。
今义:形状,样子
4、重点实词
斯、馨、鸿、素、丝竹、案牍
5、特殊句式:
(1)何陋之有:倒装句式
(2)互文句
四、当堂训练
1、《学练优》P321-5题。
2、背下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目标:
1.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 品析语言,体会语言风格及表达特点。
二、自学指导一:看谁理解最准
1.作者怎样引出写陋室的?
2.在作者看来,陋室真的简陋吗?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
(一)自学展示
1.作者怎么样引出写作对象——陋室的?
比喻起兴山→仙
水→龙
陋室→德馨(品德高尚的“我”)
2.在作者看来,陋室真的简陋吗?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
陋室不陋清雅之境
文雅之人
高雅之事
三、自学指导二:品味剖析,领悟境界
1.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失雅致地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2.处在今天这个社会中,作为我们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
3.这种借他物来表明心迹的手法叫什么?
4.作者在本文提到诸葛亮、扬雄有何作用?
(一)自学展示
1.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失雅致地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安贫乐道,高洁傲岸。
2.处在今天这个社会中,作为我们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 我们仍需立德为本,择善而从,不能不择手段追求物质享受,而应注重道德修养。
3.这种借他物来表明心迹的手法叫什么?
托物言志,也就是借助描写别的事物表达和抒发自己情感和志向的手法,这种手法含蓄隽永,内涵深刻。
4.作者在本文提到诸葛亮、扬雄有何作用?
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的高尚志趣和抱负,以此类比,证明“陋室”不陋。
四、自主学习三:品味语言,领悟表达特点
要求:大声诵读,思考:1、本文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特点?
2、结尾句有什么作用?
(一)自学指导
提示:什么是语言风格,有哪些类别?请阅读《我的积累本》P14页内容。
(二)自学展示
1、本文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特点?
以骈句为主,骈散结合。
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
文辞蕴藉、语言精辟。
采用对偶、比喻、比兴、反问、用典等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我们不但感受到作者坦荡乐观、洁身自好的文人情怀,而且品味到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
2、结尾句有什么作用?
结尾用孔子的话收束全文,结构上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紧密;内容上,一方面可以用名人的话来证实陋室不陋,另一方面用名人的话更可以衬托以上三个作者用来证明陋室不陋的原因,再次强调文章主题。
五、课堂小结
陋室铭设喻引题山水喻陋室
仙龙喻德馨
陋室不陋环境清幽(景)
人物不俗(人)
情趣高雅(事)
古贤自喻反诘点题何陋之有
手法:托物言志虚实结合骈散结合
修辞:对偶、比喻、比兴、反诘、用典、借代
六、当堂训练
1.快速抢答,请找出本文的对偶句。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④调素琴,阅金经。
⑤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2、《学练优》6至10题
七、课外小练笔
仿照《陋室铭》的文体,为我们的教室,为你的书房、课桌、铅笔盒等写一篇《铭》的铭文,可写文言文,也可用现代文。
示例:公仆铭
位不在高,廉洁则名;权不在大,为公则灵。
斯是公仆,服务于民。
脚步迈基层,民情入脑深;谈笑有百姓,往来无私情。
可以明实况,查真情。
无谎报之乱耳,无偏颇之爱心。
兰考焦裕禄,赢得
万民钦。
众人曰:“公仆精神!”
座右铭
崔瑗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
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
在涅贵不缁,暧暧内含光。
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
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
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