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单元中国现代新诗

第一单元中国现代新诗

第一单元中国现代新诗必会知识点:1、本单元文学常识,自由体诗的特点。

2、字音字形3、背诵发展知识点: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意象如何借助意象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第一课沁园春长沙(一)导学一、关于词的知识(温馨提示:“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博学多才,需要日积月累,形成能力,需要知识基础。

)词,又叫()、( ) 。

源于,盛于。

原本是配合宴乐曲调的歌辞,在发展中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

曲调的名称叫,每个调名只标志固定的文字、音韵、结构格式,与内容无大联系。

根据字数多少可分为、(58字以内)、(58-90字)、(91字以外)。

中长调按音节可分为、。

诗中的字词积累。

(一)一读课文,完成字词积累1、易错读音百舸()争流携()来百侣峥嵘()岁月挥斥方遒()浪遏()飞舟怅廖廓()2、易错字形针贬()时弊行踪鬼()秘挥斥方酋()群英汇()萃布()署已定愤()发图强事()态人情和霭()可亲成群结对()廖()廓铮()嵘3、词义意气/义气:意气:(1)意志气概,如~~风发(2)志趣性格,如~~相投(3)主观情绪,如~用事义气:指主持公道或忠于朋友的感情,如“重义气”。

辽阔/寥廓:辽阔:辽远广阔,宽广空旷;寥廓:高远空旷。

“风采”同“丰采”:人的仪表举止;文采。

“风韵”同“丰韵”:优美的姿态。

“风姿”同“丰姿”:风度姿态。

二、诵读。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长沙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

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

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

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高峰。

了解历史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理清思路,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学习词的前三句(1)前三句的正常语序是什么?(2)作者改成这样的语序,意在强调什么?(3)这三句塑造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语文小贴士:通常情况下,词的上片写景下片写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三、情感与意象。

本诗虽是沿用了旧体词的样式,但它仍属于新诗,是因为它用了旧瓶装新酒,表达了一种现代人的豪情壮志.那么这种情感是通过什么表达的呢?意象。

意象是诗歌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就是诗人眼中的形象与心中的物象。

而诗歌就是由一个个意象组成的,仿佛是画家的画笔把一个个景物描画出来形成了一幅画卷,这幅画卷带给人的整体感受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情感了。

上半阙:问1:上片中都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都有哪些特点?问2:诗人在描写景物时视角是否有变化?为了使画面更加鲜明,作者还用了什么手段?问3:在脑海中描画诗人所写的景物,给这幅图景起个名字是什么?此时此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词中直抒胸臆的句子是?能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心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下半阙:问1:下片写了什么内容?用哪个字引领?问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词中的作用是?问3:上片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回答是什么?总结: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具有非比寻常的博大胸怀,他用精当形象的语言,色彩、动静、不同人的对比描绘了一幅壮阔的画面,抒发了想主宰国家和革命命运,以天下为己任,敢于改造旧社会的远大抱负。

(二)导练1.选出下列加粗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A.青荇xìng 百舸gě 咆哮xiào B.趾zhǐ爪涟漪yì发酵xiàoC.休憩qì遏è阻罗绮qǐ D.屏bǐng息不羁jī 白桦huà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诀窍和蔼粗制滥造靡靡之音B.庄严姆指潸然泪下不落窠臼C.濒临炫耀汗流浃背大名鼎鼎D.安装风采戛然而止源远流长3.《沁园春•长沙》中“鱼翔浅底”,若把“翔”改为“游”不如原文好,这是因为A.“翔”写出了鱼游之快速,而“游”则没有什么诗意[]B.“翔”是以鸟拟鱼,写出了鱼的轻快自由的神态,暗写水之清,鱼如在空中游C.“翔”与“浅底”相配合,因为鱼在“浅底”游,所以就像鸟儿在空中飞一样D.“翔”照应前句“鹰击长空”的“击”,都是要表现鹰、鱼主动搏击的情态4.对“独立寒秋”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昂首挺立于寒冷的秋天,突现出革命领袖的高大形象B.独自站立于深秋之中,点明处境和时间C.在严峻的政治形势中昂首挺立,表现出不屈的斗争精神D.在寒冷的秋天中孤立无援,略感寂寞、惆怅5.阅读下列文字,完成①-⑥小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①前三句点明了全词所写的时节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

②加粗的“看”涉及的范围从第________句到第________句,这样的词在诗词中称为________________。

③加粗的“看”所涉及的内容表明作者的视线是从________到________,自________而________,再从________到________,自________而________。

④“万类霜天竞自由”中“万类”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⑤上段中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诗词讲究炼字,如宋祁的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写尽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前人评为“卓绝千古”。

《沁园春•长沙》上片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是哪一项?A.立看染争B.染争击翔[]C.立透竞问D.看流击竞6.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掌上的心雷抒雁如果我能把心托在掌上像红红的草莓托在厚厚的绿叶上那么,你会一目了然你就会说哦,多么可爱的红润可是,如果我真的把心托在掌上像红红的草莓托在厚厚的绿叶上那么,定会被可恶的鸟啄破我该怎么说呢该怎样表达这裂心的痛苦?选自《人民文学》1988年第3期A.诗的第一节,表现出诗人愿坦露自己的胸怀,与人们真诚相待的心愿,诗人也相信人们是向往彼此真诚相待的。

B.诗的第二节,诗人写出自己深知由于有邪恶之人存在,坦露胸怀只是个空想,他为此而困惑、退缩和消沉。

C.诗人以草莓、绿叶、鸟为喻,新颖、妥贴,形象鲜活,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奠定了这首诗成功的基础。

D.两节诗的前三句几乎相同,而两节诗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突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增加了艺术感染力。

第二课《雨巷》导读作者作品简介戴望舒,浙江杭州人,原名戴梦鸥.1932年赴法留学,1935年回国.在《现代》上发表诗作,逐渐成为现代诗派“诗坛首领”.前期的诗轻盈流丽,重象征、意象,追求诗意的朦胧、含蓄。

后期的诗,因受抗战激发,诗风变得厚重、刚健,语言也更为洗练纯朴。

《雨巷》是用象征手法写的一首抒情诗。

著有:《我思想》、《无题》、《我用残损的手掌》、《烦忧》、《偶成》、《雨巷》了解时代背景《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现代史上最黑暗的时代。

反动派对革命青年的屠杀。

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中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

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

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雨巷》就是当时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我们回到课文,画面里描绘了怎样的内容?①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②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师:请大家讨论一下迎面而来的是一个怎样的姑娘?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

(学生的想象各种各样,但都会提到表现“姑娘”迷茫打扮和衣着以及环境的特点:下雨、潮湿等)师:同学们所说的这些情绪(迷茫、走走停停、愁怨等)在我们的诗人那里是用一种怎样的意象来概括的?生:丁香问:为什么作者用丁香来形容这位姑娘?可不可以用玫瑰、牡丹、梅花、菊花等意象?生:丁香是愁怨的象征。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链接古诗中用丁香来描写愁的句子: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浣溪沙》讲解:古诗中诗人也用丁香这一意象,在这两首诗中丁香这一意象都指向了同一个字(学生回答:愁)。

,选择意象一定要做到“象与情合”,能不能多举几例?1. 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2. 芭蕉。

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3、流水。

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问:“诗言志,歌咏声”,本诗到底传递了怎样一种“声音”?A、政治诗(姑娘=我)执着追求者“我”——有追求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他们在时代黑暗和衰落的背景下,想探寻“我向何处去”,想走一条光明的道路,但他们又感到前途渺茫,无路可走。

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失落的渴望、幻灭的追求,如“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但却始终没有遇到这样一位姑娘,因此我们可就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特定背景为凭借,将它理解为一曲表达理想哀歌的政治诗。

(出示幻灯片)情绪:苦闷、彷徨基调:困惑、幻灭B、看成爱情诗未尚不可(幻灯片)(姑娘=姑娘)共同探究三个问题:《雨巷》象征了什么?“为什么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诗中的"雨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断篱残墙被迷茫的凄风苦雨笼罩着。

从这雨巷我们可以联想到当时令人窒息的时代气氛,"风雨如磐"的社会面影。

诗中那个"我",一腔愁绪,满腹哀怨,正是当时被环境憋得透不过气来的人们的精神状态的写照。

他们带着心灵上的创痛在思索着,追求着。

而那梦幻般出现又幽灵一样地消逝的清丽不俗的丁香姑娘,不就是作者热切追求而实际上不可能得到的希望的象征吗?明确:诗中写了油纸伞、我、雨巷、丁香花、丁香姑娘、篱墙等意象。

课文悟读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诗?明确:我喜欢“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 丁香一样的芬芳, / 丁香一样的忧愁, / 在雨中哀怨, / 哀怨又彷徨;”这句诗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写出了丁香姑娘美丽的外貌、高尚的品格,忧愁的心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