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心理行为》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是()。
A、需要B、动机C、兴趣D、理想2、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
A、气质B、性格C、兴趣D、能力3、通俗心理学的关键是()。
A、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B、确定其他人的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C、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稳定的心理倾向的能力D、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一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4、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
A、认知能力B、操作能力C、社交能力D、模仿能力5、()是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A、印象形成B、印象输入C、印象输入D、印象管理6、他人在场,会影响助人行为。
一般情况下,在场人数越多,助人行为()。
A、越少B、迅速增加C、越多D、越难预测7、霍兰德(E. P. Hollander,1976)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等三个阶段。
A、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与哲学思辨B、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C、哲学思辨、实证分析与经验描述D、实证分析、经验描述与哲学思辨8、台湾学者对中国人心理研究的一部著作是()。
A、丑陋的中国人B、善良的中国人C、你真的了解中国人吗D、难以预测的中国人9、把心理学带入管理的实验是()。
A、法国的群众心理学B、英国的本能心理学C、美国的霍桑试验D、德国的民族心理10、行为科学中认为()是研究的重心。
A、行为B、人C、心理D、自然11、()出现是中国人心理行为变化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
A、工业文明B、手机C、电视D、互联网12、讲()的时候,中国人更多侧重于谈人的个体性行为。
A、脸B、面子C、小农经济D、自然13、讲面子的时候,中国人侧重在()领域。
A、自然B、个体C、社会关系D、人际14、中国社会遵从儒家思想,倡导的是()。
A、有脸有面B、有脸无面C、无脸无面D、有面无脸15、中国社会排斥最多的心理行为是()。
A、有脸有面B、有脸无面C、无脸无面D、有面无脸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实验科学的标志是()。
A、开始运用实验B、依靠生活经验C、从描述现象转向揭示和利用规律D、不再依赖神秘的观念E、用数量分析补充对现象的质量分析2、以下属于个性心理特征范畴的是()。
A、需要B、气质C、性格D、能力E、兴趣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类的需要有()。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归属和爱的需要D、尊重需要E、自我实现需要4、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的三维指的是()。
A、包容需要B、情感需要C、支配需要D、成就需要5、社会规范用普遍规范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人类社会存在的普遍性的道德准则有()。
A、正当行为规范B、社会责任规范C、交互性规范D、伦理规范6、中国社会经历两个文明时代,分别是()和()。
A、工业文明B、农业文明C、现代文明D、封建社会7、研究中国人心理行为的途径有()等四种类型。
A、人文取向B、国学取向C、西方社会科学研究D、东方社会科学研究E、本土化研究8、中国人传统文化的构成要素除了天地人之外,还有()等三种组成成分。
A、小农经济B、家庭C、家乡共同体D、官僚体制。
9、中国关系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A、长期无选择性B、非对称性C、异质性D、空间上的同一性10、中国农业文明的基本形态存在几种类型?A、人对自然的亲近B、人对自然的顺应、敬畏C、人的生活随自然变化,农忙农闲D、人的调整在于人与自然的调整。
三、论述题(每小题40分,共40分)1、中国传统心理思维方式对现代人有哪些影响?(1)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及利弊①以“人本”为逻辑出发点,具有人文精神。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一切价值的出发点与源泉,以人为尺度与标准去疏解、衡量一切价值的精神。
由于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方式奠定了家族本位、人伦本位的文化基调,因而反映在思维方式上就表现为以“人本”为逻辑出发点,即以人为万物之本,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去考察万物。
因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它表现在价值判断上,就是以善代真,以情代理。
这种思维特征的优势是注重对人类自身的求索,推动社会伦理道德,社会治理,人文学科等方面的发展,能促进人际关系的沟通与融合,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弊端是忽视对外界的探索,思维易于走向封闭化,即将主体自身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对象乃至目的,在某种程序上抹杀了对象的客观性,具有泛情感化的倾向,因而不具备很强的发展后力,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对科学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科技落伍的重要文化原因之一。
②注重整体统一。
这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它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以求得天、地、人、物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
这种思维方式视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事为有机整体。
这一独特的思维方式对于保持人类的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的协调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医学、军事、农业、艺术四大实用文化之所以能领先于世界,无不受益于中国传统思维的整体性。
但这种笼统的整体直观是主客体不分的,客体的形象与属性、特征与主体的主观体验和神秘的情感融为一体,这就限制了主体对客体的客观描述,且这种整体缺乏对部分的精确分析,缺乏科学实验的基础,因而具有明确的模糊性和笼统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③偏重直觉体验。
由整体性思维方式所决定,中国传统思维把体验视为高于理性思辨的一种认识本体的主要方式。
这种思维的特点在于,它不须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不须对外界事物进行分析,也不须经验的积累,而是完全凭籍主体的自觉认可、内心体验,在瞬间把握事物的本质。
直觉思维较之逻辑思维的一个优势是,它能够有效地突破认识的程式化,为思维的发挥提供灵活的想象空间,对于伦理学、美学和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弊端是:这种重灵感、轻逻辑,重体验、轻思辨,重直觉、轻论证的思维方式,容易导致思维的模糊和不严密,不利于思维向形式化,定量化发展,妨碍自然科学的发展,容易导致经验主义,教条主义。
④崇尚中庸调和,具有辩证性。
中国传统思维强调矛盾双方的联系和统一。
如老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长、长短相形、高下相盈”,“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表明,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所有对立的两方面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的,体现了辩证法思想。
但是,这种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存在一个重大缺陷。
这就是以追求和解、协调、统一为目的,讲求不偏不倚的中庸哲学,崇尚矛盾的调和统一,不注重矛盾对立面之间的差异、排斥、斗争,这种中庸思维优势是有利于人们和睦相处,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类的和平发展,使得古代中国人在政治、经济、军事、中医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弊端是从片面追求和夸大矛盾的同一性,忽视斗争性,不符合科学辩证法的精神,容易导致思想的封闭保守,阻碍新事物,新思想的产生,它在一定程度上铸成了中华民族中正持平、均衡保守、循规蹈矩的民族性格和缺少进取、创新的民族精神。
(2)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走向现代化的思考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必须在保持本民族传统优势的基础上与西方传统思维方式进行整合,借鉴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长处,克服自身的缺陷,建立一种更加科学有效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进行变革应包括以下几点:①确立个体独立性思维方式。
根据我国传统思维方式过分强调集体(整体)性忽视甚至抹杀个体性的弊端,面向知识经济时代更应该强调个体思维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一个人所具备的基本特征,更是现代人所必需的时代精神。
没有独立性就不会有自己的个性,更不可能有什么创造性。
②确立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
如上所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强调直觉感悟,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们重直觉感悟而轻科学理性。
因此,在高科技神速发展的当代,应该深刻认识其局限性与保守性,努力使思维方式具有坚定的理论思维依据,突出科学理性。
以事实为基本出发点,重视逻辑思维和实证分析,追求事物的精确性和规律性。
还应当重视科学实证方式,大胆假设,严密论证。
不仅对自然界的研究,即使对人类社会的研究,也要重视观察、实验、数理统计等实证方法,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促进认识的严密精确。
③注重求异求变的思维方式。
我国传统中庸调和思想的一个重大的缺陷就是求同思维有余,求异思维不足,只强调“一”而忽视“多”,其结果是导致人们从思想、观念到行动,一切都逐渐陷于僵化、简单化、趋同化,久而久之,人们普遍潜在的创新性思维源泉也必然随之陷于枯竭。
创新的思想源泉就是求疑思维,而要树立求疑思维就应当敢于怀疑,勇于质疑,并由此源生出新异、多彩、多元的发展性、创造性、突破性的新构思、新思想、新思维。
要培养求异求变的思维方式,就要创造民主宽容的社会环境和支持创新的社会机制,同时要从实际出发,破除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④树立更加开放、多元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重人生之道、轻事物之理的内倾性的思维方式很容易造成人们思维的封闭性和保守性,使人们习惯于从现有的知识和传统的经验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用过去说明现在,用道德、政治的眼光去观察、判断和评价事物,忽视对世界上的新事物、新变动、新成果的客观了解、借鉴。
封闭就意味着落后。
特别是在全球一体化的情况下,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经济结构,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宗教信仰的国家、民族都被联系起来了,任何封闭、孤立自己和与世隔绝的做法都意味着自我淘汰。
因此,任何国家、民族必须寻求关系协调中的自我发展。
何况在多元世界中,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上的利害、合作、依附、从属等种种关系不断分化、重新组合,关系始终处在变动的状态中。
因此,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更新、改变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树立更加开放、多元的思维方式,才能保持自我生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