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
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音乐有着漫长的发展史,与西方音乐的发展相比,由于民族思维方式不同而形成的审美观念不尽相同。
中国传统音乐以淡泊、含蓄,不描述、不渲染为上品,讲究情意,追求意境,通过意境引发人的想象,升华人的情感。
一、什么是意境
“意境”是音乐美学理论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
它所指的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合二为一的一种艺术境界。
意境是实物在人心中所创造的虚境,是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一种虚境。
我们常说一首诗很有意境或某件艺术品体现出了一种独特的境界,指的就是它在现实基础上更深层次地体现出的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与此同时这种意境与观赏者的心境达到了共鸣。
意境一般是用来描绘艺术作品审美的规定型的术语,在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对中国传统音乐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
音乐以含蓄、空灵为上品,它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意境。
意境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使中国传统艺术作品在审美意识上具备了客观事物与主观精神表现的双重性,而二者的有机联系则构成了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中的意境美。
因此,我们所强调的意境,既不是对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而是主?
客观世界的统一,是自然与心灵,生活与艺术各方面高度和谐的体现。
“境”从中国古代以来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论范畴,这与中国哲学的基本特点有关。
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并不十分强调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更多的是强调以心灵契合它,宇宙是与生命息息相关的对象,是每个生命的统合体。
所以,只以外在的科学远不如用内在心灵去体会,去谛听,去感受。
中国的哲学不重知识论,而重存在论,重视将人的生命存放到世界中放到宇宙中去,寻求其意义;中国哲学将世界视为一个有生命的整体,每个生命都是整体生命中的一部分;中国人将艺术人生化,人生艺术化,艺术与人生密切相关等等。
这些思想都对“意境”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音乐思想中的“意境”
老子说“大音希声”,我认为这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关于意境的学说。
什么叫“希声”?老子说:“听之不闻名曰希。
”希声,也就是听而不闻其声。
听之不闻其声,这就是天地是本来无声,还是人听而不闻其声两个不同的角度。
大音希声,最美妙的音乐是从有声进入无声。
有“人籁”,有“地籁”,亦有“天籁”。
什么是“天籁”?“天籁”是音乐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能超越时空,是过去、现在、未来瞬间同一,是对宇宙人生的瞬间感悟。
艺术的天地是不可说的,唯有沉默。
知识的沉默,语言的沉默,永恒的沉默则是达到艺术高妙境界的途径。
正像所谓的“可以心契,不可言宣”。
i
老子所说的大音,即道的音乐,可以理解成是至高的音乐,至美的音乐。
至高至美的音乐寂然无音。
《淮南子?原道训》:“无音者,声之大音也。
”这也正像庄子所说的“天籁”。
这“天籁”是自然天成之音,它自然,不矫饰,像那山前的景色,风来云去,日出雾收。
老子强调的这无言的世界,不在于世界本身,而在于观者的态度;不在世界无声无言,而在观者超越言说的欲望。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这种美是永恒的,是不可说的。
这大概就是我们常说
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理。
有言的世界是语言可以描述的世界,语言的有限性决定它无法真实的反应这个世界。
这个时候就需要人心灵的感受。
意境反应的是人与外在世界所构成的关系,人心灵中的境界是在与外在世界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心灵影像,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审美眼光形成的属于自我的境界。
意境就是一种意识中的世界。
每个艺术家会表达他们自己心中的意境,而艺术作品的鉴赏者通常也会因为个人差别而有不同的体会。
三、音乐实践中的意境
苏轼有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 ii琴之韵不在琴,不在指,而在心,这就是意境。
所以前人说“心之道也,琴者器也”。
故以心统指,以指运琴,以琴出声调,以声调传风味。
声调为琴家所创,但琴之美不能停留于音调,而那难以言传的却沁人心脾的意境,才是琴家追求的审美理想。
弹琴者以心弹琴,赏琴者以心品味。
书画艺术中有“意在笔先”的纲领,音乐创作中的纲领可以说是“意先乎音”。
以意运琴,故能得琴外之韵,调外之境,弦外之音。
音乐的弦外之音,就是音乐的意境。
不过这意境紧紧地联系着审美主体的心境。
音乐的意境追求,就是将音乐的审美想象回归到心造的自然景物、世态万象中去。
中国的琴曲,追求“静”“清”“远”……静到极点即与杳渺之境相通,以至出有人无,神游于理想的境界。
中国艺术创造的空间不是科学意义上的现实空间,而是“灵”的空间,令人回味无穷。
音乐的意境可以说是为众妙之根源。
相比西方古典音乐讲究技法结构,中国传统音乐大多自娱自得,不拘泥于形式,注重神、韵的表现,追求意境的表达。
它讲究的是情和意,不是形象,注重的是意境,不是典型。
在中国传统音乐曲目中,多用声音描写景物,但手法多带有写意的性质,带给人以无限想象。
另外,中国人在“道可道,非常道”的影响下,艺术作品常讲究简朴含蓄,追求意境,而欣赏者则通过想象沉浸在其无限的意境中去。
相比西方音乐较为工整的结构来说,中国音乐则节奏多变甚至看似杂乱无章。
其实这正是人们所说的“形散神不散”,中国传统音乐追求的正是一种神韵的表达,一种意境的一种表达。
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对传统音乐的营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家会为欣赏着营造一个美好的意境,营造一个供以
无限遐想的广阔空间,带来精神上的深化和思想上的升华。
平时我们认识的世界是能够通过语言来描述的,在我们的习惯中,无法用语言描绘的世界往往被是为是不存在的,或者干脆将其直接忽略。
但艺术可以说是非常微妙的。
歌德曾说,艺术家是能感之人。
所谓能感,就是艺术家以自己微妙的心灵去感受外在的世界,产生微妙的体验,这些体验是无法通过语言来表达的。
而我认为音乐和其他艺术形式不一样,更靠的是一种心灵上的启示,冥冥之中来自神的一种启示。
音乐的意境,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充满神秘感的。
罗曼?罗兰说:“个人的感受,内心的体验,除了心灵和音乐之外再不需要什么。
”叶朗先生在论意境的时候,强调“意境”必须具有哲理性意蕴。
他说:“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的‘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一方面超越有限的‘象’,另一方面‘意’也就从对于某个具体事务、场景的感受上升为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这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