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心理学下第八节第六节情绪记忆

实验心理学下第八节第六节情绪记忆


研究人员共调查了218位参与者在看过 一些照片后的反应,而不是通常使用的文 字内容,因为图像往往要比文字更容易让 人印象深刻。他们注意到,那些调动了参 与者情绪因素的照片内容比起平凡的内容, 不容易被刻意忘却。此外,令人愉快和令 人不悦的情绪记忆同样具有这种抵抗力。
Payne认为,人们要刻意忘却一件事情 的前提条件就是要从精神上和与事件相关 的信息完全隔离开来。然而,记忆中的情 感因素往往会破坏这一过程。他说,“人 们的情绪记忆在形成时,与自身生活的许 多部分都发生了关联,因此要隔离它们很 难。一旦人们要刻意忘却这些记忆,情感 因素就会使它突显出来,因而更加难忘。”
情绪对记忆的影响
记忆的情绪一致性效应 记忆的情绪依存性效应 情绪对记忆的损害效应
记忆的情绪一致性效应
情绪一致性编码 情绪一致性编码效应就是说,如果材料 的情调与个体的情绪状态一致,那么材料 会学习得更好。 情绪一致性提取 情绪一致性提取效应是指,个体更容 易回忆那些与当前个体情绪体验相同的情 调的材料。
实验一:克里斯蒂安森在试验中让两组 被试观看情节相似的一段影片,所不同的 是情绪组看到的影片一开始有个男孩被车 撞倒后送进医院,而控制组看到的影片则 一开始时男孩身边擦过小车、同时男孩招 呼同伴。结果发现,情绪组较之控制组对 影片的主题与主要特征(核心信息)记忆 效果较好,而在延后再认测验中这些信息 仍然得到很好保持,但是外周信息却遭到 破坏。
第六节 情绪记忆
情绪记忆
情绪记忆就是指对情绪事件或情绪体 验的记忆。其中情绪事件就是那些引起情 绪反应的特定事物或事件。
闪光灯记忆
情绪记忆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一种被称为 “闪光灯记忆”的情绪记忆。 闪光灯记忆是指对有新闻价值的创伤性 事件的情绪记忆。

闪光灯记忆最明显的特点是持久的鲜活 性。也就是说,这种创伤性新闻事件的体 验者不仅能长久地对新闻事件本身保持鲜 明的记忆,甚至对听到这一消息时所处的 具体环境也会保持清晰的记忆,即使闪光 灯事件已经过去很多年,也仍然历历在目。
实验二:霍耶尔和里斯伯格(1990)在一 项对照组实验设计中让每组被试都观看一 个用图片序列描述的故事,其开始与结尾 形式均相同,但是中间程序不同,一个是 中性的而另一个是情绪性的。这个研究中, 核心信息被定义为直接与故事梗概有关的 信息,而其他信息则叫细节信息(相当于 外周信息)。
实验结果表明,在即时测验中两组记忆 不存在差异,然而在延时测验中唤醒组成
特点 准确真实 反映事实 错误虚假 反映事实 记忆过去 的行为或 事件 记忆某个 意向
典型实验方法
联想研究范式误导 信息干扰范式
前瞻记忆 是否涉及 情绪记忆 情绪事件
Payne表示,主动忘却是一种适应性表 现,比如,人们常常要忘掉错误的认识、 朋友的旧电话号码或者更改前的会议时间。 主动忘却有助于大脑的记忆存储系统更新 新的信息。不过,Payne和同事在实验中发 现,即使是轻微而温和的情感记忆事件, 比如在考试分数不理想或者在工作中受到 批评,都是很难被忘记的。
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之间的分离是在遗 忘症病人身上观察到的。而这一领域的大 量研究也证明:当缺乏外显记忆基础时, 情绪反应仍然可以在遗忘症患者的内隐记 忆中得以保存。科尔萨科夫(1889)很早 就观察到,没有外显记忆的遗忘症患者在 接受电击后会通过陈述对电击他的医生表 现出一定的情绪反应,从而表明情绪反应 与内隐记忆有关。
不过,Payne强调,这一结果并不意味 着情绪记忆永远不会被主动忘却。只要遗 忘的动机足够强烈,人们完全可以超越情 感因素的影响。
短信在线
时间是个魔法师,让幸福变得习以为常,
让苦痛成为回忆谈资。不要恶狠狠地回忆 过去,不要急巴巴地向往未来,而要小心 翼翼地过好现在。
小结
记忆的分类
分类依据 记忆类 型 信息加工 感觉记 模型 忆 短时记 忆 长时记 忆 特点 信息的 瞬时存 储 信息的 暂时存 储 信息的 长久存 储 典型实验方法 部分报告法
好人/坏人研究
被试组成员与“曲调研究”相同,试验中 向所有被试呈现两张照片,然后被试会听 到一段录音,这段录音将其中一人描述为 好人而另一人则为坏人。在不同的时间间 隔之后,问被试更喜欢哪张照片上的人, 正常被试会挑出“好人”照片并能够基于 录音的描述陈述他们的判断理由。遗忘症 患者也会表现出对“好人”的强烈偏好, 但是他们无法说出明确的理由,而这种没 有理由的偏好保持了一年之久。
情绪对记忆的损害效应
有时候一些情绪或心境会干扰记忆,导致 记忆任务绩效的下降。 如,相当数量的实验研究表明,抑郁情绪 会造成记忆任务绩效的下降。其理论解释 为资源分配模型。
情绪记忆最难忘
记忆的确是神奇的东西,人们要么忘却了不该忘 的事情,要么是想抛开的回忆却无论如何也摆脱 不掉。2008年9月的《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即将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为“越想忘的越忘不 掉”找到了科学的解释。 领导该项研究的是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的心 理学家Keith Payne。他和同事发现,情绪记忆是 最难刻意忘掉的,尤其当这种记忆源于视觉线索。
尽管闪光灯记忆对于体验者来说是如此
鲜活,但是它的准确性却受到质疑。对于
闪光灯记忆为何能保持长久的鲜活性以及
是否准确的问题,实验室研究提供了不少
有益的探讨。其中最重要的是情绪记忆中
的“核心信息效应” 和“时间间隔效应”。
克里斯蒂安森(1984)在他的闪光灯 记忆研究中首先定义了情绪事件的核心信 息与外周信息。核心信息是情绪唤醒源的 一个组成部分,与情绪事件的主题直接相 关。而外周信息是指那些与情绪唤醒源无 关或关系甚微的细节。
记忆的情绪依存性效应
记忆的情绪依存性效应是指,如果识 记时的心境与回忆或再认时的心境匹配, 那么会提高回忆或再认的效果。
例如,如果个体在悲伤或沮丧的情绪下听 到一个故事,那么与其他情绪状态相比, 该故事在个体再度处于悲伤情绪下时更有 可能被回忆起来。 研究发现有两个因素是影响情绪依存性效 应的关键,一个是情绪状态的特性,另一 个是记忆材料的类型或特性。
反应时法
再认法、节省 法
分类依据 提取的意 识性
记忆类型 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
特点
典型实验方法
有意识的提 直接测量 取 无意识的自 间接测量 动提取 加工分离程序
对记忆的 控制
客体记忆
对信息的编 码、储存和 提取
元记忆
对客体记忆 FOK研究中的 的认识评价 RJR、game和监控 show范式等
分类依据 记忆类型 是否真实 真实记忆 反映事实 错误记忆 信息指向 回溯记忆
曲调研究
曲调研究是基于扎扬克提出的纯粹接触 效应进行的,即某一刺激仅仅因为呈现的 次数越频繁,个体对该刺激就越喜欢,而 且呈现的刺激并不必要刻意引起注意或者 强化注意就能引起这一效应。
试验中,他们给科尔萨科夫遗忘症患者 及其对应控制组(正常被试)呈现一段他 们不熟悉的韩国音乐,然后将这些旧音乐 与同类未呈现过的新音乐混杂起来进行随 机播放,要求在五点量表上对每段音乐予 以评估来表达其喜欢程度。结果发现,虽 然遗忘症患者无法再认那些旧音乐,但是 他们和正常被试一样喜欢旧音乐胜过新音 乐。
理论解释
核心信息效应——注意差异性分配理论 时间间隔效应——情绪记忆的抗遗忘性 ——刺激后精细化 生理机制——激素(唤醒激素)的影响
遗忘症患者的情绪记忆
通常,对情绪事件的记忆和对情绪体验 的记忆往往是密不可分的,对情绪体验的 记忆包含在对情绪事件的记忆中,但是, 二者分离的情况也并不罕见。例如,一些 暴力案件的受害者会出现心因性遗忘症的 症状,表现出对暴力时间没有任何外显的 记忆,但是当他们回到暴力案件的发生地 点或接触到某些暴力案件的线索时,却会 表现出强烈的恐惧或焦虑。
绩则明显地好于控制组,而且记忆优势主
要表现在核心信息保持上。这个研究表明,
情绪唤醒可能在记忆的延迟测验中会产生
核心信息记忆的优化效应。
总之,上述研究反应了两种效应:
情绪事件中核心信息的记忆效果要好于外 周信息,即核心信息效应; 核心信息效应记忆优势随时间间隔增大而 变得明显,即时间间隔效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