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教学改革,构建特色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改革,构建特色教学模式

浅谈课程教学改革,构建特色教学模式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教改现状,从改良课程教学模式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两个方面,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重点提出了高职院校完成“认知—实训—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对策。

关键词: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模具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136-02
随着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已经明确定位。

注重理论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当前高职教学改革的核心指导思想,为能尽快完成这一目标,全国各校交叉学习,互相切磋,探讨国内外同类学校的办学经验,寻求切实有效的办学教学途径。

纵观当前改革状况,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1)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和应用,而忽略了学生能力开发。

在组织、实施课程教学时,以“够用、实用”为基准,但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没有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专业基础要求,盲目减少内容、降低深度,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开拓和长远发展。

(2)实践教学盲目跟风,脱离实际情况。

要培养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处于主导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是,如何进行实践教学,要根据学院实际情况,针对专业要求,要领悟校企合作精神,建设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不能盲目放大实践环节,出现有“形”而无“神”的现象[1]。

(3)没有完好的实训条件。

要实现培养目标,就要根据高技能人
才培养的需要,更新教学设施和教学设备,增加模拟和仿真实训条件,建设有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室和实习车间,在整个教学环境中创造良好的充满智慧的实践氛围。

目前,大多院校还没有完成和完善这一建设,学生的实习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例如,岗位实习大多是学院与企业单位或者学生自主联系单位。

其实习内容基本随工程进展情况而定,大部分学生实习程度达不到要求,在整个实习期间基本没有接触到核心工程项目,没有体现课程所应有的效应,实习质量没有得到保证。

针对以上问题,作者就多年来在教学一线中的亲身体验,浅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看法,提出:“认知—实训—实践”三个过程实施对策。

1 改良课程教学模式
要在尽短的时间内完成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任务,为学生今后长远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需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1.1 建设小型教学模具
在教学过程中最容易理解的就是直观知识,如何将抽象知识转化为直观知识,小型教学模具的使用是最有效的方法。

小型教学模具的建设,应以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教师课堂教学的需要为出发点,取结构中部分或者整体为目标建设小型教学模具。

例如,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讲肋梁楼盖时,楼板、次梁、主梁、柱子的节点处钢筋布置复杂,空间感比较强,如果利用模型讲解,会简单、直观、易懂。

讲先张法、后张法预应力构件时,能结合小型模型来讲,将会更加生动,加深学生对预应力构件的认识和理解等等。

使用小型教
学模具的优点是:教师易讲、学生易懂,且能理论联系实际,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解决目前知识多、课时紧的问题,在有限学时内实现培养目标。

1.2 建设小型仿真施工现场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可以根据课程及专业的需要建设小型仿真施工现场[2]。

例如,各种小型仿真楼梯施工现场、小型仿真多层结构施工现场、小型仿真框架结构施工现场等等。

在课堂上讲完结构各部分的计算及构造要求后,再带学生到相应的小型施工现场剖析整个结构的组成及构造要求。

小型仿真施工现场的应用可以综合专业知识,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课程教学达到新的高度。

小型教学模具和小型仿真施工现场的利用不仅能提高课程教学
质量,且容易系统管理,有可持续应用性。

1.3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有些抽象知识很难直观化,例如构件的各种破坏,在现场或者通过实验只能宏观地观察到结构或构件破坏的外在形式,而看不到破坏的本质,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演示,瓦解、剖析其破坏原因,将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矩形截面构件扭转过程中,从构件长边中点细小裂纹的出现、裂缝的扩展,到整个构件的破坏,以及引起破坏的切应力、主应力等,整个变化过程通过多媒体演示,由抽象转化为直观、形象,使学生能从微观层面更透彻的理解破坏
原因,继而分析钢筋配置措施等等,也为学生今后的创新意识铺垫基础。

2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它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有着特殊作用。

目前,实践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一定收效,例如,专业课程的实验课、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综合实训、开设企业人士讲座、校外有岗位实习等等。

构建实践教学平台,科学、高效地完成实践教学过程是高职院校当前探索的焦点。

2.1 灵活把握认识实习过程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从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就涉及到工程实际。

例如,建筑力学、识图与构造等。

因此,在基础理论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专业有一个感性直观的认识成为必要,认识实习是完成这一过程的重要手段。

只有认识实物,才能正确分析其受力和传力途径,才能进行下一步分析;而通过认识实习又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认识实习需随时随地贯穿于整个学习中,在课堂教学中需根据内容的需要通过各种手段认知相关的建筑结构及其组成等。

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可以带学生到实训基地参观、指点学生多观察周围建筑物、必要时组织学生校外参观等。

认识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动力源泉,是实践教学的起步点。

认识实习要随课程内容同步进行才会有好的收效。

2.2 加强校内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
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由于资金、场地等因素的限制,要在校内建设、建全专业所需要的大型施工现场是很难实现的。

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加强学生实际项目的锻炼,积累学生实战经验,笔者认为可分块设置单独的“工程实践实训”模块。

例如,测量、楼板、主梁、次梁、柱子、楼梯的钢筋布置、搭接及绑扎、支模板、搭设脚手架、砌墙、抹灰、各种基础的施工、预算等,可以将大型建筑切块单项实训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这样的模拟实训,要求学生掌握和熟悉技术要点,例如,施工程序与方法、施工中的质量要求、施工中注意事项、安全措施等。

在模拟实训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搜集和获取更多相关知识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主学习,为今后实践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2.3 有效利用校外实训条件
校内实训是基础训练,而校外实习将是技能的提升。

学生在第三学年期间在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后,集中四到五个月的时间到工程一线参加真实环境的岗位实践,接受行业一线的训练,加强对专业岗位的认知,检验基础学习和基础训练情况。

这一环节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的重要环节。

笔者认为要有效地完成实地训练任务,首先要建立数量充足、专业对口、互利双赢的校外实训基地,借助企业力量实现目标[3]。

全国各地建筑工地较多,校外实训无需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实训基地,而应考虑如何与更多的建筑企业单位合作,有效利用现有的施工现场完成
学生的实践锻炼;其次,实践的内容以综合运用各课程知识为主。

因此,学校必须与实践基地搞好沟通,在安排学生实习前,要考虑各建筑公司的工程进度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实践工地,有目的地分配学生。

结合学生的意愿、专业要求、企业单位对人员需求等方面,将学生分配到各施工现场,在资深工程人员和辅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测量、预算、资料整理、施工、管理等实地训练。

防止出现实习期已到而学生还没有接触到与专业有关的核心实践训练。

实践教学效率高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实践教学目标的确定、实践教学实施方案的设计、管理机制的完善等,因此,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艰难而精细的工作,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计划,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完成培养新一代人才的使命。

3 结语
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不仅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实施有效对策完成这一教学过程。

认知、实训、实践,三个过程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渐进性,同时又是相辅相成的。

当务之急是要合理、科学地将教学体系中的每一个环节具体地落到实处,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雷群安.高效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63-65.
[2] 李红.试论高职土建类专业建设的几点认识[eb/ol].中国论
文下载中心,2012.
[3] 史传统.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j].教育,2011(2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