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赣州市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总结

赣州市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总结

赣州市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总结节约能源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在赣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经贸委的关心、指导下,赣州经贸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省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会议的部署,围绕发展循环经济、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重点扎实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根据省经贸委环资处通知要求,现将2006年以来工作情况汇报如下:一、全市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情况(一)节能减排工作情况1、明确工作目标,抓好政策导向。

为逐步形成了全市较为完备的节能降耗指导和调控政策体系,在全市上下树立了既要快速发展,更要科学发展、协调发展、节约发展的政策导向,根据“十一五” 国家、省节能减排工作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了我市“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工作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工作思路。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战略部署,“一条主线,六项重点”、建设“五个十百亿工程”的工作要求,坚持以提高能源总体利用效率为中心,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为根本,加快形成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企业行动、公众参与的节能工作格局,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工作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到“十一五”期末,全市万元GDP能耗(以2005年可比价计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平均年降低4%;其中,2007年降低5%以上,2008年再降低5%以上。

工业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减少,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达到60%以上。

工作思路: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以节能减排项目建设为抓手,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执法监察,推进技术进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充分提高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2、做好基础工作,完善工作机制。

一是初步建立了能耗指标统计体系。

经多次与市统计局等部门协商,初步建立了对各县(市、区)每季一次的能耗指标统计体系,为促进节能降耗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是建立了节能目标责任制。

在落实好列入省百户重点耗能企业的国兴集团等7户目标责任的同时,选择了崇义章源、赣州虔东实业(集团)等10户企业为市重点企业,签订“十一五”节能目标责任书,明确企业节能目标与措施。

三是建立了重点耗能企业能源状况报表制度。

对7户省重点耗能企业和10户市重点耗能企业的每季度耗能状况均要求上报至市经贸委,其中省重点企业还必须上报省经贸委,及时跟综和了解企业的能耗动态。

四是建立了节能信息工作制度。

为做好节能信息报送工作,下发了《关于节能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赣市经贸资字[2007]191号),要求各县(市、区)经贸委、省市重点耗能企业指定专人负责,建立节能信息网络,及时通报工作信息,交流工作经验,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3、开展节能监察,扎实推进节能工作。

一是认真贯彻实施《节约能源法》和《江西省实施<节约能源法>办法》,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市工业企业节能专项执法检查的通知》(赣市经贸资字[2007]215号),组织各县(市、区)对规模以上企业,特别是重点用能企业依法进行用能监察,了解企业用能情况,节能管理制度与措施、节能技术进步情况等。

通过用能监察,进一步强化了企业合理用能,依法节能的意识,有效促进了企业节能降耗的工作。

三季度7户省能耗重点企业万元工业产值能耗下降7.5%。

寻乌县根据企业耗能和资源利用情况,组建了由经贸局、环保局、水保局、安监局四家单位组成的联合执法队,负责对重点监管企业实施节能管理和监察工作。

二是按照国办发明电[2007]19号文和赣府厅[2007]34号文件精神,认真开展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专项清理工作,重点抓好“十一五”期间淘汰高污染、高耗能工业锅炉(窑炉)的专项工作。

按照“七大专项整治”活动的要求,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市质监局、市环保局下发了实施方案,明确今年淘汰12台锅炉(窑炉)的名单,并按规定及时上报省经贸委工作进展情况。

到年底,全市可淘汰26台燃煤锅炉(窑炉),超额完成省里下达的目标任务。

三是对群众投诉的节能减排案件认真处理。

在市委、市政府通过赣州电视台、赣州人民广播电台开通的“政风行风”热线节目、“市长热线”中,我委接受、处理群众有关投诉8件。

对每件投诉,我委都予以高度重视,与环保、工商、质监等职能部门组成调查组,由委领导带队到现场认真调查处理,群众对处理结果的满意率达到100%。

4、抓好节能技改项目,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

一是向省经贸委推荐了国兴集团、宝华山集团等余热发电项目,申报国家财政节能奖励项目,于都县华强新型建材公司申报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已列入省经贸委上报项目。

二是加大淘汰落后用能设备力度。

对一些属于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用能设备的企业,责令其尽快制定出详尽的淘汰计划,尽早淘汰。

龙南县经贸委,督促江西源兴钢铁公司进行了两次在的技术技术改造,对国家和省明令淘汰的设备进行了更换,生产工艺进行了改造。

5、抓好节能监察队伍建设。

一是与省节能中心在赣州举办了一期全市重点企业及重点耗能企业能管员培训班,有四十余户企业的62名工程技术人员参训并通过能管员资格考试,各县(市、区)经贸委的负责人也参加了学习。

二是恢复能源监测站,筹建市节能监察中心。

在我委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委党组抽调人员,恢复了能源监测站。

目前正积极向市政府请示,组建市节能监察中心,争取财政资金支持,购置检测设备。

并已到省节能中心、南昌市节能中心进行了前期考察。

三是县(市、区)经贸委加强了队伍建设。

大余、于都、宁都、崇义等县或成立了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领导小组,或设立专职科室,指派专人具体负责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管理工作。

6、积极开展节能宣传活动。

在“世界环境日”、“节能宣传周”,通过在新闻媒体发布,在公众聚集场所、机关、企业张贴节能公约,引导和教育全社会增强节能意识,营造节约风尚。

政府机关带头做好节能工作,日常办公做到力行节约。

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摄氏度,冬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高于18摄氏度,并责成有关部门加强监督检查。

今年七月召开了全市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大会。

这是我委多年以来首次召开的专业工作会议,参会规模突破百人,对全面宣传布署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1、加强指导与调度,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工作。

一是按照《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和省里的有关政策规定,认真组织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认定,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自1996年实施以来,我市已有江西宝华山集团宁都水泥有限公司、兴国赣兴水泥有限公司、江西国兴集团兴国水泥有限公司、于都华强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等企业通过认定,70户再生资源回收企业享受了优惠政策。

今年1-11月减免税收共计1338.03万元。

二是督促企业填报资源综合利用情况报表、生产性废旧金属回收情况报表等,定期了解掌握资源综合利用情况,并做到了调度面不断扩大,品种增多。

2、加强执法检查,规范报废车辆回收拆解市场。

认真贯彻实施《赣州市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市场管理办法》,对全市报废汽车回收点进行了备案登记。

牵头组织公安、工商等有关部门,对定南县的一非法回收拆解点进行执法检查,并在赣州电视台、赣南日报等新闻媒体上予以曝光,加强了管理,规范了市场。

多次赴瑞金市,对其拆解点的不正当经营行为进行调查,并及时将调查情况上报省经贸委。

到目前,今年已回收拆解报废机动车2923辆,比去年同期增加3%。

其中报废汽车906辆,比去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3、减少污染,积极推行清洁生产。

根据《清洁生产促进法》和《清洁生活审核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会同市环保局下达了全市2007年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计划,在各县(市、区)申报的基础上,安排江西华劲纸业有限公司等6户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其中南康大澳公司、崇义章源钨制品公司还分别列入全省今年清洁生产审核企业。

今年10月,龙南和利稀土冶炼有限公司通过了省环保局组织的清洁生产审核。

崇义章源钨制品公司已向省经贸委提出了清洁生产审核申请报告。

南康大澳公司的清洁生产也正积极开展中。

(三) 墙材革新和散装水泥推广工作1、以执法监察为着力点,墙材革新工作有新突破。

近年来,我市加强了对墙材革新工作的领导,落实了专项基金征收政策,组织开展对贯彻实施《江西省促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进行了执法检查,加大了“禁实”力度,积极发展新型墙材产业,发展新墙材的环境大有改观,新墙材应用难问题得到缓解,墙材专项基金征收政策正在全面发挥调控作用。

全市现有新墙材企业60余家,新墙材年生产能力达18亿标块,其中今年新上了34家,新增生产能力10亿标块;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有新墙材加气混凝土砌块、混凝土多孔砖、页岩多孔砖系列、蒸压灰砂多孔砖系列、煤矸石多孔砖系列、轻质隔墙板等多个品种。

全市生产新墙材8亿标块,市中心城区新墙材应用比例达80%以上。

绝大多数县县(市)都建立了自己的新墙材生产基地。

全市征收墙材专项基金2033 万元,其中市本级700 万元。

全市有17个县(市)开展墙材专项基金征收,县(市)征收专项基金1300万元。

到目前为止全市开展“禁实”,已累计关闭实心粘土砖厂120家。

在全市开展专项执法检查的做法得到了省墙办的充分肯定,在全省推广。

2、加大禁现力度,积极做好推散工作。

贯彻实施《赣州市中心城区预拌混凝土管理办法》,在加大宣传的基础上,2007年对市城区内70多家房地产开发房建工地单位以及省定12个建筑节能重点项目进行了行政执法检查,要求他们承建工程项目依法使用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

并多次到新墙材企业、预制件厂进行了执法检查,督促这些企业使用散装水泥。

抓了重点工程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的推广用,做好专项资金征收工作。

经过努力,将搁置了3年的建设工程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重新列入了市政服务中心报建窗口,实行了一站式收费。

目前,全市已有预拌混凝土搅拌站4个,预拌混凝土年生产能力达160万立方米,综合发散能力达200万吨。

年征收散装水泥专项资金200万元,同比增长了150%;完成散装水泥供应116.81万吨,同比增长了10.14%,其中农村发散12万吨;生产预拌混凝土12.96万立方米,同比增长72.11%。

二、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典型案例江西国兴实业集团是我市重点企业之一,目前拥有兴国水泥公司、东方红水泥公司、东方红于都旋窑水泥公司和赣州东方红水泥公司沙河厂、水东厂等5家全资子公司(5大水泥生产基地),注册资本近1亿元,至2006年底年水泥生产规模为160万吨,2008年3月于都东方红2#旋窑线建成投产后,年水泥生产能力将达280万吨。

2006年企业资产总值4.3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78亿元,纳税总额2017万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