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在体内的过程
TIME (hours)
Plasma Concentration
10000 1000 100 10 1 0 1 2 3 4 5 6 Time
First Order Elimination
logCt = logC0 - Kel . t 2.303
排泄途径: 排泄途径:
1 肾脏 最主要的排泄器官 肾脏----最主要的排泄器官 1) 过程:肾小球滤过 过程: 肾小管分泌
2) 某些药以原形或活性代谢产物排泄,在 某些药以原形或活性代谢产物排泄, 泌尿系统浓度较高,可治疗泌尿系感染, 泌尿系统浓度较高,可治疗泌尿系感染, 如链霉素 3) 肾功能低下时使排泄变慢,易引起蓄积 肾功能低下时使排泄变慢, 中毒,所以要改变给药间隔时间或剂量 中毒,
2 药物的消除动力学 dc
= -KC
dt
C: 原始浓度 一级动力学消除
1) 一级动力学消除(线性动力学) 一级动力学消除(线性动力学)
特点: 特点:
a. 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与血中 药物浓度成正比,消除的量不 药物浓度成正比, 恒定; 恒定; b. 为等比消除, 有恒定的 t1/2 ,为等比消除, 即消除速率不变; 即消除速率不变;
pH-pKa pH-
(弱酸性) 弱酸性)
可见pH和pKa的算数差变化,会导 的算数差变化, 可见pH和pKa的算数差变化 pH 致解离与不解离药物浓度差的指数级 变化, 所以 pH 值的微小变动将显著影 pH值的微小变动将显著影 变化 , 所以pH 响药物的解离和转运。 响药物的解离和转运。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 主动转运( 特点: 特点: 1. 逆浓度差 2. 消耗能量 3. 需要载体 4. 饱和限速 5. 竞争抑制 主动转运可使药物集中在某一器官 或组织
上述四个过程, 也就是药物的转 上述四个过程 , 运和转化。随着用药后时间的推移, 运和转化。随着用药后时间的推移,药 物在体内的量尤其是在血浆中的浓度会 发生改变----时量( ----时量 关系, 发生改变----时量(浓)关系,研究时 间浓度的变化就是药动学的内容, 间浓度的变化就是药动学的内容,主要 用数学公式、图表来解释,是一门新学 用数学公式、图表来解释, 科。
吸收入血循环的药量
F=
×100%
给药量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主要与血浆中的白蛋白结合
特点: 1) 结合型和游离型处于动态平衡中 特点:
2) 结合型药物暂时失去药理活性, 结合型药物暂时失去药理活性, 不被代谢,成为药物在体内的 不被代谢, 储存库, 储存库,所以作用持续时间长 3) 有饱和现象 4) 有竞争抑制
3 转化的方式
氧化(oxidation)、还原(reduction)、 氧化(oxidation)、还原(reduction)、 (oxidation) (reduction) 水解(hydrolysis)、结合(conjugation) 水解(hydrolysis)、结合(conjugation) (hydrolysis)
i) pKa的含义 pKa的含义
当解离和不解离的药物相等时,即 当解离和不解离的药物相等时, 当药物解离一半时, 溶液的pH pH是该药 当药物解离一半时 , 溶液的 pH 是该药 pKa,每个药物都有自己的pKa pKa值 的pKa,每个药物都有自己的pKa值。
ii) 转化为公式 解离型 非解离型 =10
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Absorption) 吸收(Absorption)
1 概念: 从用药部位进入血循环的过程 概念: 大多数药是以被动方式吸收 iv.不存在吸收相 iv.不存在吸收相 吸收快-----------显效快 吸收快------显效快 吸收多-----------作用强 吸收多------作用强
c. 其他因素 药物方面: i) 药物方面: 剂型 ii)机体方面 机体方面: ii)机体方面: 口服时与胃排空速度、 口服时与胃排空速度、蠕动快 慢有关 注射时与注射部位血管多少有关
d. 生物利用度 (Bioavailability, F )
生物利用度是机体吸收进入血循环的药量 与给药剂量的比值
The enterohepatic shunt
Drug Bile duct Biotransformation; Hydrolysis by glucuronide beta glucuronidase gall bladder produced Liver Bile formation
Portal circulation Gut
首关消除(第一关卡效应) 首关消除(第一关卡效应)
First-pass elimination(First-pass effect ): 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进入毛细血管, 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进入毛细血管 , 然后进入肝门静脉,此时药物浓度很高,到 然后进入肝门静脉,此时药物浓度很高, 肝脏后有些药物被代谢、灭活,再进入血循 肝脏后有些药物被代谢、灭活, 环,此时血药浓度下降,称为首关消除。 此时血药浓度下降,称为首关消除。
c. 纵坐标取对数时 , 时量关系消除呈直线 ; 纵坐标取对数时, 时量关系消除呈直线; d. 大多数药属此类型消除 。
一级动力学消除体内转运的能力非常大, 一级动力学消除体内转运的能力非常大, 大于药物浓度,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 大于药物浓度,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 用量增至中毒也不会超过其消除能力。 用量增至中毒也不会超过其消除能力。
3 影响被动转运的因素: 影响被动转运的因素: a. 脂溶性:脂溶性大易通过细胞膜 脂溶性: b. 分子量:小分子药物易通过细胞膜 分子量: c. 解离度 : 药物的极性高 , 则解离度 解离度: 药物的极性高, 脂溶性小, 大 , 脂溶性小 , 离子化的形式不易通 过细胞膜。 过细胞膜。
说明: 说明:
3
其他排泄途径
1) 2) 3) 乳腺 唾液腺、汗腺 唾液腺、 肺:挥发性药物,如乙醚 挥发性药物,
药动学的基本概念
1 时量曲线
用药后,由于药物的体内过程,可 用药后,由于药物的体内过程, 使药物在血浆的浓度( 使药物在血浆的浓度(量)随着时间 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时)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 以浓度(或对数浓度) 以浓度(或对数浓度)为纵坐标和以时 间为横坐标作图,即为时量曲线(time (time间为横坐标作图,即为时量曲线(timeconcentration curve)
第二章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和 药代动力学
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影响,即药物进 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影响, 入机体后的体内过程, 入机体后的体内过程,就是机体对药物的处 置过程。 置过程。 吸收(absorption)-------drug’s 转运 吸收 分布(distribution)-----drug’s 转运 分布 代谢(metabolism) ------drug’s 转化 代谢 排泄(excretion)--------drug’s 转运 排泄 ADME 系统 系统------全部和膜的转运有关 全部和膜的转运有关
分布(Distribution) 分布(Distribution)
1 概念: 药物吸收入血后从血液向组织、 概念: 药物吸收入血后从血液向组织、
细胞间液和细胞内液转运的过程
2 特点: 特点:
a. 是药物消除的方式之一,大多 是药物消除的方式之一, 为被动转运方式 药物的分布不均匀、 b. 药物的分布不均匀、不同步 c. 如果是主动转运方式则药物可 集中在某一特定器官
结构的改变,也称生物转化、药物代谢 结构的改变,也称生物转化、
2 转化的结果: 转化的结果:
1 )失活: 使药理活性下降或消失,使极 失活: 使药理活性下降或消失, 性增加易于排出,是药物从机体消除的方 性增加易于排出, 式之一
2)活化: 活化: a. 前体激活:如无活性的前体物质 L-左旋 前体激活: 多巴转化为具有活性的多巴胺 代谢激活: b. 代谢激活:母体和转化物均有活性 从此角度看,把生物转化称为“解毒”是 从此角度看,把生物转化称为“解毒” 不确切的
2
胆汁排泄
某些药经胆汁分泌可治疗胆道感染,如 某些药经胆汁分泌可治疗胆道感染, 红霉素、利福平 红霉素、
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有些药物经肝脏排入胆汁, 再 有些药物经肝脏排入胆汁 , 随胆汁进入肠中, 进入肠中的药可 随胆汁进入肠中 , 部分地被重吸收,称为肝肠循环。 部分地被重吸收,称为肝肠循环。 进入肝肠循环的药排泄变慢,作 进入肝肠循环的药排泄变慢, 用时间延长。 用时间延长。
2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a. b. 理化性质: 理化性质: 如脂溶性、分子量 如脂溶性、 给药途径 i) 口服:方便但有明显的首过消除 口服: ii) 舌下、直肠 舌下、 iii) 吸入:起效迅速 吸入:
iv) 注射: 注射: ----可应用较大剂量 肌肉注射(im) ----可应用较大剂量 静脉注射(iv) 静脉注射(iv) ---- 起效迅速 腹膜内注射(ip)----起效快但常用于实验 (ip)---腹膜内注射(ip)----起效快但常用于实验 动物 局部用药:皮肤、 v) 局部用药:皮肤、点眼 给药途径与吸收速度的 快 慢 舌下、 吸入 舌下、直肠 肌内 皮下 口服 皮肤
First Order Elimination
dC 8 6 4 2 0 0 5 10 15 20
dC/dt = – kC Ct = C0 . e – Kel t lnCt = lnC0 – Kel t logCt = logC0 – Kel t 2.3 y = b – a.x
特点: 特点:
1) 专一性差 2) 活性较低,单位时间内代谢底物量少 活性较低, 3) 个体差异大 4) 可被某些药物诱生而增加活性 ----酶诱导剂 ----酶诱导剂 5) 可被某些药物抑制使酶活性减弱 ----酶抑制剂 ----酶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