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章 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剂型及处方
第二章 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剂型及处方
肺脏排泄
肺是气体或挥发性药物的排泄器官,如饮酒后呼出带有 酒味的气体。
唾液腺、汗腺、泪腺
某些药物可从唾液中排出,其浓度与血浆浓度相平行。 另外汗腺、泪腺也能排泄某些药物。
胃肠道排泄
经肠道排泄的药物主要是未被吸收的口服药物、随 胆汁排泄到肠道的药物和由肠粘膜主动分泌排入肠 道的药物。
胃内呈强酸性,碱性药物在胃中几乎全部解离,不吸收。 如碱性药物吗啡(pKa=8)中毒时,在胃(pH=1.5-2.5) 中几乎全部解离,重吸收极少,洗胃可清除胃内药物, 如不洗胃清除,则进入碱性肠道再被吸收。
➢ 药→皮肤→体循环
特点:药物须具脂溶性,需透皮辅剂,吸收少。
(临睡前应用硝酸甘油透皮贴片预防夜间心绞痛发作)
➢ 药→眼、鼻→体循环 特点:吸收快速
பைடு நூலகம்
不同给药途径的吸收速率:
静注>腹腔注(吸入)>肌注 >皮下注>舌下>直肠>口服>皮肤
(二) 药物的分布
指血液循环中的药物跨过各种生理屏障转运到 全身各器官、各组织中的过程。
血脑屏障 (Blood-brain barrier, BBB)
由毛细血管壁和 神经胶质细胞形 成的血浆与脑细 胞之间的屏障和 由脉络丛形成的 血浆与脑脊液之 间的屏障。
胎盘屏障(Placental barrier)
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 间的屏障,通透性与 一般毛细血管没有明 显区别,屏障功能弱。 多数母体用药都可进 入胎儿。
舌下含服1-2分钟即出现治疗心绞痛的作用。
肠道外给药
➢ 药→血管(静脉、动脉)特点:无吸收过程。
➢ 药→腹腔→体循环
特点:吸收迅速。
➢ 药→肌肉→体循环
特点:吸收较快速,受注射部位血管分布影响
➢ 药→皮下→体循环
特点:受注射部位血管分布影响
➢ 药→呼吸道→体循环 特点:吸收迅速。挥发性药物、气雾剂。
药物转运的几种机制
简单扩散
(脂溶性扩散)
滤过
(水溶性扩散)
载体转运
主动转运 ATP
易化扩散
(一) 药物的吸收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胃肠道给药
(1) 口服给药 (Oral ingestion) 药→口腔→胃→小肠→门静脉→肝脏→体循环 优点:
①停留时间长 ②经绒毛吸收面积大③毛细血管壁孔道大 ④血流丰富 ⑤ pH5-8,对药物解离影响小。
一、药物的体内过程
体内药 物浓度 随时间 变化的 动力学 规律
药物体内处置 (Disposition)
吸收 (Absorption) 分布 (Distribution) 代谢 (Metabolism) 排泄 (Excretion)
吸收、分布、排泄:药物转运 代谢:生物转化 代谢、排泄:消除
生物膜的基本结构
CYP至少200多种,分家族、亚家族、酶3级(分别用阿 拉伯数字、大写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表示)(如: CYP2D6、CYP3A4)
肝药酶的特点
➢ 专一性低:同一种酶能催化多种药物代谢。
➢ 活性有限:数种药物合用后易达饱和,会发生竞争抑制 现象。
➢ 个体差异很大:除先天性遗传性的差异外,生理因素 (年龄、营养状态、应激反应等)、病理因素(肝脏疾 病等)均可影响它的活性。
第二章 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剂型及处方
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药典 剂型 处方
药物效应动力学
(Pharmacodynamics)
作用、作用机制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药物效应动力学
概念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三) 药物的生物转化
药物在体内经化学变化生成更有利于排泄的代谢产物的 过程为生物转化。
生物转化的场所
生物转化 (代谢)
生物转化的类型
参与药物转化的酶系
生物转化( Biotransformation)
药物在体内经化学变化生成更有利于排泄的代谢
产物的过程。(将脂溶性药物→水溶性药物) 1.部位:主要在肝脏。 2.步骤: I 相反应(Phase I):为氧化(苯巴比妥)、还原(水
意义 阐明药物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指导临床合理用 药,以提高疗效,避免毒副作用;新药设计。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概念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规律。包括: 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体内的药量或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意义
➢ 提出合理给药方案(给药剂量、用药次数、间隔时间) ➢ 预测药物消除、蓄积与残留规律 ➢ 指导研究和寻找新药
(四) 药物的排泄
排泄(Excretion)是指药物的代谢产物或原形通过各种途径从 体内排出的过程。与生物转化统称为消除(Elimination)。
药物排泄途径
➢肾脏 ➢胆汁 ➢胃肠 ➢肺脏
➢乳腺 ➢唾液腺 ➢汗腺 ➢泪腺
成年人的两肾一昼夜可形成原尿约180 升(每分钟125亳升)。原尿经过肾小 管各段和集合小管后,绝大部分水、营 养物质和无机盐等又被重吸收入血。滤 液浓缩,最终形成终尿,其量为每天1~ 2升,仅占肾小球滤液的1%左右。
乳汁排泄
由于乳汁pH(pH6.5~6.8)较血浆(7.35~7.45)低,故碱性药物 (红霉素、TMP)在乳汁中浓度高于血浆,酸性药物(青霉 素、磺胺类药)则相反。
哺乳母亲禁用和慎用药物举例: 卡那霉素可能导致婴儿中毒;磺胺通过乳汁的药量使6-磷酸葡 萄糖脱氢酶缺乏的婴儿发生溶血性贫血。 吗啡是成瘾性镇痛药,乳汁偏酸,吗啡较易进入乳腺内达到血 浆高数倍的浓度,且婴儿呼吸中枢对吗啡非常敏感,应禁用。
缺点:
吸收较慢、欠完全;存在首过效应。
胃肠道各部位的吸收面 大小(m2) 口腔 0.5-l.0 直肠 0.02 胃 0.1-0.2 小肠 100 大肠 0.04-0.07
硝酸甘油口服虽能完全吸收,但通过肝脏时, 90%被谷胱甘肽和有机硝酸酯还原酶系统灭活, 因此硝酸甘油是舌下含服,可直接由口腔粘膜吸 收后进入上腔静脉,再到体循环,而不经肝脏就 可发挥疗效。
合氯醛)、水解(普鲁卡因)。使药物分子产生极性基团 ,如-OH、-COOH、-NH2等,有利于第二步反应。
II 相反应(Phase II):为结合。与内源性化合物如葡
萄糖醛酸、醋酸、硫酸、和氨基酸进行,生成极性更强, 更易溶于水,更利于从尿液或胆汁排出的代谢产物。药物 活性完全消失。
肝药酶
机体内多种酶参与了药物生物转化。主要是肝脏微 粒体药物代谢酶系,简称肝药酶,包括催化氧化、 还原、水解和结合反应的酶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