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洱茶茶人.pptx

普洱茶茶人.pptx


张顺高
张顺高,湖北五峰人,1933年生,土家族, 1960年毕业于湖南农学院茶叶专业,自愿赴边 到云南茶叶科学研究所工作,1961年考察发现 勐海巴达野生大茶树,1963年在湖南《茶叶通 讯》发表考察报告。主编过《西双版纳文史资 料茶叶专辑》。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第二 任所长,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副研 究员,中华茶人联谊会荣誉理事、云南省茶叶 学会(1981~1997)副理事长、云南省茶业协会 荣誉理事,西双版纳州茶业协会顾问,国务院 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邱辉
邱辉,原名邱维藩,字辉,男,云南昆明人,1929年5月生。1947年考入 云南大学农学院森林系。1949年5月参加革命,中共党员。自参加工作以来, 历任滇桂黔边纵第九支队政工队员、边纵四期干校政干班学员、武工队长、 指导员、原普洱专署(今思茅市)建设科农林股长。1952年,先后任中茶普洱 支公司股长、思茅行署外贸局茶叶科科长,行署茶叶领导小组副组长、行署 茶办主要负责人。1995年12月离休,离休后至今继续在云南茶界发挥余热。
张毅
张毅,男,1941年生人,彝族,云南易武 区区长,易武乡乡乡长,主任科员,于1996年 退休。亲自组织指导发展新式茶园5000多亩; 继承普洱茶传统制作工艺,并无偿传授给易武、 象明、景洪、勐连、广西、南宁、韩国(李连喜) 等地区喜欢制作普洱茶的人员,使古六大茶山 以传统工艺制作普洱茶的大小厂家发展到100余 家,使普洱茶的古老制法得到传承、延续,也 使我们领略到了民间传统手工制茶的流风遗韵。 大大增加了茶农及地方财政的收入,带动了群 众种茶的积极性,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木霁弘
木霁弘,男,纳西族,1963年出生。云南大学文 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教授、云南茶马古道研究会副会 长。主要从事古汉语、民俗学及民族文化的研究。著 有《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茶马古道上的民族 文化》、《普洱茶》等三十余部作品。同田壮壮一道 拍摄了《茶马古道系列——德拉姆》。另有文学作品 若干
按照家传,古法贡茶的加工程序特别繁复,有72道工序,36天的周期。 而每一道手工制作的工序李兴昌认为都必须用心揣摸,比如杀青环节就必 须据锅中叶子的多少老嫩程度来决定火候、翻炒的快慢和抛撒的高度,李 兴昌制作的茶饼拿起来可以吹得透,摔在地上却不散。这门历经百年传承 下来的手艺,之所以能进入国家非物质保护遗产的名录,是和其世代传人 的敬业精神和对其每道工序的精愈求精分不开的。
中华黑茶.普洱茶
普洱茶茶人
大国茶匠|李兴昌——普洱贡茶传承人
李兴昌家世代都是普洱贡茶的制作人, 这个古法技艺到他这儿已经是第八代传人 了。专门为贡茶提供原料的困鹿山皇家古 茶园深深隐藏在普洱的大山后面,随着清 朝皇家的解体早已凋落不堪。90多岁的老 母亲30年前曾经做过一件令众人不解的事, 花一生积蓄买下了这儿上百亩古茶园的经 营权。
卢国龄所演绎的人生,在别人眼里不管怎样 富于传奇色彩,但她自己总是把这些往事和现实, 都付与淡定而亲切的笑意——眼睛里依然清澈的 光芒,透露着那种卢国龄特有的正直仁爱、自信 坚定,构成一种超越了时空的、人感动和尊敬 的美丽:一幅幅历史画面依然生动,充满了卢国 龄昂扬向上的生命力。
卢国龄已离休10余年,但她的目光依然凝望远方,她的脚步依然坚实:和 老厂长邹炳良一道,带着勐海精神,创办了海湾茶厂,海湾茶厂的产品又创 造了太多太多的荣誉。这些荣誉意味着,天下有好多好多的爱茶者能喝到质 量卓越的好普洱茶。吉人天相,茶人茶寿。
作为普洱贡茶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兴昌四处演示和传承
普洱茶制作技艺并创办了“普洱茶制作传习所”,他希望每个来他这儿学 习的人不是为了从他那儿拿到一个证书,以证明他是传人的徒弟,而是为 了对这个技艺真正的热爱。
如今李兴昌的儿子在父亲严格的要求下也在努力学习这门古法
制作的技艺,看到儿子的成长,看到这门祖上传下来的手艺能代代 相传,作为普洱贡茶制作的第八代传人,李兴昌感到十分的欣慰。
高照
云南大学退休教授,现年66岁。1962年,从云 南大学植物遗传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农垦局河口 热带作物研究所工作。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云南 大学从事植物、微生物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至今。 1999年,在爱好普洱茶的台湾亲戚的影响下,高照 收集了云南各茶区80多个厂家、近200个品种的普 洱茶。在具备了研究普洱茶的丰富样品之后,他开 始了普洱茶生命奥秘的研究。
张宏达
张宏达年轻的时候,他用生物学方法论证, 茶的故乡在中国,把阿萨姆茶种改名为普洱茶 种;他踏遍国土,发现了两个新的茶种——可 可茶和苦茶。如今,虽已跨入94岁高龄,但他 体魄康健,精神矍铄,思路敏捷,以耄耋之年 继续关心着茶事业的发展和建设——他就是茶 学泰斗张宏达教授,200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中国植物志》的编研”课题组的10 位主要完成人之一。在他60多年学术生涯中为 我国的植物分类研究和科教事业作出卓越的贡 献。
张宏达教授在山茶属分类上的贡献不仅
在于他发现了众多的新种,而且在于他奠定 和构建了山茶属的系统分类基础,其影响遍 及世界范围。他以蜚声国际的科学成就被教 研界尊称为“大师”。他毕生在植物系统分 类学上耕耘,编著了山茶属植物的系统研究, 全面提出山茶属的分类系统,调整和修改外 国人的山茶属系统,并以充分的事实和根据 把阿萨姆种改为普洱茶种,作为世界茶树原 种,由此在现代科学视角上奠定了中国是世 界茶树原产地的地位。
陳智同
台灣陳廣和堂主事,陳智同長期收藏紫砂及陳年普洱茶經 歷,並對於陳年普洱的鑑識及收藏觀念上向有獨到的見解,在 業界多年,發表許多陳年普洱形制的資訊及市場發展觀點。為 國際印級普洱品茶會主講人、《茶藝.普洱壺藝》雜誌社長期 專欄作家、顧問、《深邃的七子世界》作者,現為陳廣和堂主 事。
白水清
白水清,1955年出生,香港普洱茶王、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会 长、香港安溪同乡会副会长。在香港普洱茶陈货市场占有60%以上的 份额。由于他在普洱茶界的突出贡献,曾当选第一届“全球十大普洱 茶杰出人物”,并于2003年6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银质奖章”。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