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视批评方法论8、影视接受批评

影视批评方法论8、影视接受批评

(1)娱乐心理 调查显示:娱乐消遣在电视收视动机中排序第二,观影动机中排序第一。 追求感官愉悦的视觉文化消费的深层原因:“其一,现代世界是一个城市世界。 大城市生活和限定剌激与社交能力的方式,为人们看见和想看见(不是读到和听到) 事物提供了大量优越的机会。其二,就是当代倾向的性质,它渴望行动(与观照相 反),追求新奇、贪图轰动。而最能满足这些迫切欲望的莫过于艺术中的视觉成份 了。”——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 1989 年,第 154 页
3、审美经验论
审美经验在艺术的接受活动发挥中介作用。 审美经验的基本结构: 一是审美生产方面的愉快及相关审美经验——“诗”; 二是审美接受方面的愉快及相关审美经验——即审美愉悦; 三是审美交流方面的愉快及相关审美经验——净化。 审美经验三个层次: 表层次是审美愉悦; 中层次是心灵解放并得到自我确证; 高层次是超越现实而对自身存在价值进行反思。 接受者与作品主人公的五种认同: 联系(介入、较低层次的 社会群体,如世俗演出); 敬慕(正面人物); 同情(主人公与自己的相似,同情其不幸); 净化(情操的陶冶等); 反讽(对反面人物或品质的否定,促使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和反思)。
二 影视的受众心理
1、受众对大众媒介的五大需求
(1)认知需求,信息、知识的了解与获取 (2)情感需求,感情、美感经验、情爱、友谊; (3)个人整合需求,自信、稳定、地位、肯定; (4)社会整合需求,与家人、朋友以及他人来往关系的 加强; (5)解除压力的需求, 逃避、解闷、散心。
2、影视受众心理
影视批评方法论8、影视接受批评
一 接受美学的几个核心概念
1、作品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 (1)文本是指作家创造的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的作品本身的自在 状态;作品是指与读者构成对象性关系的东西,它已经突破了孤立的存 在,融会了读者即审美主体的经验、情感和艺术趣味的审美对象。 (2)文本是以文字符号的形式储存着多种多样审美信息的硬载体; 作品则是在具有鉴赏力读者的阅读中,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审美信 息的软载体。 (3)文本是一种永久性的存在,它独立于接受主体的感知之外, 其存在不依赖于接受主体的审美经验,其结构形态也不会因事而发生变 化;作品则依赖接受主体的积极介入,它只存在于读者的审美观照和感 受中,受接受主体的思想情感和心理结构的左右支配,是一种相对的具 体的存在。由文本到作品的转变,是审美感知的结果。
即:作品=文本+接受
2、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指接受者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它决定了接受 者如何选择审美对象,并在接受过程中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意 义的接受。 接受者的“期待视野”,可如下分析: 首先是个人差异所造成的不同——个人心理结构、先天禀 赋、价值观与信仰、年龄、种族、收入、教育、职业、居住地 区等; 其次是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不同——职业、教育、宗教、政 治组织、社团等所树立的文化规范的影响。 文本视野与读者的期待视野的融合,产生了文本的意义。 作品的理解过程是读者的期待视野对象化的过程: (1)考察文学作品接受的相互关系的历时性方面; (2)考察同一时期文学参照构架的共时性方面; (3)考察文学的内在发展与一般历史过程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影视接受心理
一 大众传播的受众 1、受众的个人差异 在大众传播提供的信息面前,各人会因为心理、性格的差而对信息做出 不同的选择和理解,随之而来的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也会因人而异。 2、受众的社会分类 某一群体中的成员在传媒的选择、内容的接触甚至对信息的反应上都 会有很多统一的地方,可以把受众分成不同的群体来加以研究。 3、 受众的社会关系 在受众的媒介接触中,社会关系既能加强也能削弱媒介的影响。社会 关系主要包括人际网络、群体规范和意见领袖等,具体到受众的社会关系 则主要有他们所处的工作单位、社会组织以及各种非正式的群体等。 4、受众的文化规范 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改变社会文化,间接地实现对受众的改变。现代社 会中,大众传媒充当着文化的选择者和创造者的角色。
三 影视的接受过程 1、直觉感受阶段
观众通过视听感官把握由影像、声音构成的艺术形象, 情感反应是喜悦和欣赏,感受相对肤浅,所获得的只是尚 不完整的直接形象,不能把握艺术的全部内容。
4、“文本的召唤结构” 指文本具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伊泽尔认为,一 切文学作品都有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唤起读者填补空白、连 接空缺、更新视域的文本结构,即所谓“文本的召唤结构”。 读者有两种途径使不确定性标准化:或者以自己的标准衡量作 品,或者修正自己的成见。
5、“文本的隐在读者” 完全按文本的召唤结构之召唤去阅读的读者即文本的隐在读 者。隐在读者不是指具体的实际读者,而是指一种“超验读 者”、“理想读者”或者“现象学读者”。“隐在读者”意味 着文本之潜在的一切阅读的可能性。
(2)认知心理 观众把电视视作公共事务和重要新闻消息来源,这与电视机构所隐含的权威性 和政治性因素分不开;另一方面,这也是电视传播本质成熟的一个标志——媒体竞 争在很大意义上是新闻的竞争,尤其是直播的竞争。
(3)审美满足 (4)逃避心理 观看电视时有明确收视目的的观众占少数,大多数观众在“消磨时光”、“消除 孤独”、“追求精神寄托”中游移不定。——参见刘建鸣等:《1997 年全国电视 观众调查分析报告( 摘要 ) 》,《电视研究》 1998 年第 11 期 这说明电视并不是切实满足观众信息需求、娱乐消遣或知识学习等方面的要求, 它更为精确的价值表述在于人们可以借此躲在家庭这样的一个避难所中,既逃避现 实压力,又不放弃与外界沟通的这一心理需求。
二 影视接受批评
影视接受批评是建立在接受美学基础上,影视美学与 观众学相结合的批评理论。
影视接受批评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影视观众的审美接受对影视生产的影响; (二)影视观众接受的制约因素和制约规律; (三)从接受美学的“效果史”意识出发,影视实质上 就是效果问题。关注影视对受众需要的满足; (四)根据接受美学的审美经验说,重视影视的审美接 受与交流性,以及派生出的创造、愉悦、净化等多样化 的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