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发展的阶段性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发展的阶段性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四个发展阶段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以中国浩繁如海的文学作品为源泉,随着文学创作的发展不断地得以丰富和补充,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笼统到具体、从粗疏到细致、从浅显到深刻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文人们对文学理论的探索大大提高了文学自觉意识,起着总结前人、启迪后者、引导方向、开拓视野的作用。

两千多年以来,经过无数代人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研究,中国古代文论形成了四个极具特色的发展阶段,并由此耸立起了三座连绵起伏的文学理论高峰。

一、文学批评的萌芽初创期:先秦两汉文论(基本文学理论奠基阶段)
先秦的文学批评理论包含于文艺、总体文化评述以及政治、哲学和社会思想中,没有从政治、哲学和思想意识中独立出来,处于混沌的状态。

这个时期,基本上没有形成独立的文学批评理论著述,相关观点都散见于文学作品或者其他政治、哲学理论著述中。

这一时期,以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孟子的“养气说”,老子的“意象”论,庄子的“得意忘言”等有关论述比较有代表性,表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文学的性质、功能及发展规律的初步探索。

到了两汉时期,文学明显受道家思想影响,经学进一步神学化,因为文学批评也随之陷入神秘化的境地。

除了王充等少数反神学迷信的思想家、文论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外,这一时期的文学理论成果不够集中。

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文学批评的草创时期,因此,这个时候的文学观点大多比较零碎,散乱,具有一定的片断性,没有形成专门的体系,也没有产生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批评理论专著,是人们对文学进行外围研究并试图深入文学内部研究的摸索期。

二、文学批评的蜕变成熟期:魏晋南北朝文论(文学整体建构理论高峰)
魏晋南北朝文论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成熟期,这一时期产生了一系列极具体系性和理论深度的文学批评理论专著,如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序》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文学的研究开始从外围研究转变到注重文学内部规律的探讨。

《典论论文》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全面探讨了文学的体裁、创作、功能和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陆机的《文赋》是我国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详细地论述了文学创作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前承古人、后启
来者的集大成之作。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体大思精的理论巨著,内容涉及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等各个方面,提出了很多“情采论”“神思论”“体性论”“风骨论”等许多有价值的文学观点。

钟嵘的《诗品序》更侧重文学风格研究,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感兴论”,还进一步阐释了“风骨论”和“滋味说”,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

因此,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到魏晋时代,实际上是进入了一个蜕变时期,这个时候的文学批评理论从先秦相关理论的混沌状态中独立出来,由外围研究进入内在探讨,由零散评说变成专门论述,形成了相对完整、成熟的文学理论体系。

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经先秦两汉文论的酝酿,厚积薄发,以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诗品序》等相关理论著述为标志,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座高峰——文学整体建构理论高峰。

三、文学批评的繁荣兴盛期:唐宋文论(抒情文学批评理论高峰)
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文学创作极为繁荣兴盛的时代,这个时期的文学批评理论,也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这一个时期文学批评界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很多声明显赫的文学家同时也是卓有成效的文学批评家,他们的文学批评观大都包含自己的创作经验在内。

在否定南朝齐梁绮靡文风的基础上,陈子昂等率先高举文学复古大旗,掀起了一场文学复古运动。

此后的文学家们,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创作经验,对相关的文学理论进行了更进一步的阐释。

如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人,都有许多文学理论论述,散见于其文学作品、来往书信或专门著述中。

其中,白居易的社会学批评观、柳宗元对“道”的观念的突破、以及苏轼的“妙观逸想”等文学理论观尤其值得关注。

当然,不可置否的是,到了宋代,由于理学的兴盛,文学批评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理学“重质轻文、重思想不重艺术”的影响,从而使宋代文学更多了一些道学思辨色彩。

在唐宋时期的文学批评理论专著中,当数晚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以及张炎的《词源》比较具有代表性。

司空图总结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丰富经验,创立了“韵味说”,还提出了“味外之旨”“思与境谐”“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等命题,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传统的美学批评观注入了新的活力。

严羽的《沧浪诗话》则创造性地提出了“别才、别趣”和“妙悟说”等观念,指出“诗有三味”,使我国古代诗学理论的表现主义色彩更为浓厚。

张炎的《词源》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和“清空”、“意趣”等审美要求,进一步促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审美批评方法的成熟。

唐宋时期最富有特色的研究是对诗词创作的研究,这与当时诗词创作的极大繁荣是分不开的。

这个时期的文人们,往往身兼两职,在从事文学创作的同时又致力于文艺批评,他
们与那些专业文论家一起,促进了唐宋文学批评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第二个高峰——抒情文学批评理论高峰。

四、文学批评的总结转型期:元明清文论(叙事文学批评理论高峰)
元明清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总结转型期。

在元代之前,中国传统的文学体裁是抒情性的诗词散文;从此以后,有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叙事性作品深入人心,逐渐成为文学的正宗。

因此,这个时期的文学批评理论一方面继承前人的理论成果,同时又有新的开拓,特别是对新兴的文学形式——元曲和明清小说的关注,促进了新的文学批评方向的形成。

元代以来,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就是文学思潮和流派的形成。

尤其是到了明代,很多文学观念相同或相近的文人们聚集到一起,形成相对固定的一个文学创作和理论团体,旗帜鲜明地提倡某一种文学观念,反对与之不符甚至相悖的理论主张。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元代的吴江派、临川派,明代的“公安派”、前后七子、唐宋派,清代的桐城派、阳湖派等等。

他们分别在不同领域提出自己的文学主张,并力图付诸实践。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戏曲和小说的兴盛吸引了文人们关注的目光,人们在继续总结诗、词、文、赋理论的基础上,也开始对了戏曲和小说创作规律的探讨,产生了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

在传统诗文理论领域,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王夫之的《姜斋诗话》、叶燮的《原诗》等都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在词的理论研究方面,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把我国审美批评推向极致;在戏曲理论研究方面,吴江派与临川派的论争,王骥德的《曲律》和李渔的相关论述,大大促进了戏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在小说理论研究方面,李贽、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都在不同程度和角度上开创了小说创作批评的先河。

可以说,元明清文学批评的发展,呈现的是一个漫山播种、遍地开花的态势,是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全面总结。

尤其是对戏曲和小说的研究和相关理论成果的涌现,促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三座高峰——叙事文学批评理论高峰的形成。

古代文论发展到这一时期,已经到了极为完备的地步,不仅从宏观方面涉及到环境与作家,时代与作品以及文学创作规律等内容,还具体深入到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意义与功能、主题与题材、形象与风格等各方面,手法与技巧等各方面的内容。

尤其是到清代以后,文论家们论文开始注重考据,力求“无一字无来处”,以考古学的眼光而不是在以文学家的眼光考察文学作品,对文本进行反复彻底的研究,导致了文学批评在某种程度上的迷失。

这就告诉我们,旧的文学时代即将过去,文学批评理论将同文学创作一道,迎来一个全面转型的新时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