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周考正式试题

语文周考正式试题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之核是价值观自信,是现代化发展道路、理论、制度选择和坚守的自信,是对现代化发展模式、样态、格局不囿于一端而勇于探索、持续创新的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坚定文化自信,尤其需要不断提升文化传承创新能力、文化整合引领能力、文化传播融合能力;还必须在审视和把握中国发展、世界发展,在审视和把握现代文明进程并透析勘定其未来走向中,不断深化拓展更为深邃的历史视野与更为广阔的世界视域;需要中国在推进自身发展、引领世界发展中,不仅要会“做”,更要会“说”,抓紧形塑能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存异包容,获得更为广泛持续的理解、共识乃至认同,并能更好地展示中国特色、彰显中国智慧、呈现中国方案、突出中国贡献的一系列概念语汇和话语体系。

对此,在当下尤其需要把握和明确: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现代化发展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走自己的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这将有利于整合、凝聚、彰显、传播中国价值,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凸显中国魅力等。

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独特优势,同时坚持唯物史观,立足中国现代生活的不断展开而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实现其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互贯通、彼此融合、有机整合,才能真正发挥其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并为世界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呈现中国方案的独特优势。

三是发掘和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要在开放包容、平等多元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文化的交流融合与文明的对话互鉴,以此才能更好地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适应现代生活的生命力与活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其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道,共同塑造形成中华文化的整体景观。

(摘编自薛秀军《从现代化的跟跑者转向领跑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需要坚定文化自信》)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自信,是选择现代化发展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源于中华悠久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

C.坚定文化自信,中国应该抓紧形塑展示中国特色、彰显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

D.坚定文化自信,并非对现代文明的其他文化价值观念进行全盘否定或者拒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先对文化自信的普遍意义进行概括,然后对其核心内容进行阐述。

B.对于在当下如何坚定文化自信,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透辟的分析和论述。

C.文章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作为理论指导,高屋建瓴,具有很强的理论说服力。

D.文章以“坚定文化自信”为中心,以“凸显中国魅力”为重点,形成主体框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提升文化传承创新、文化整合引领、文化传播融合三种能力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

B.如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去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就很难体现文化自信。

C.只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势,就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

D.中华文化整体景观的塑造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与其他文化的交流融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阳光堆在犁弾上晓寒①犁铧是沿着墙角进入我的生活的,祖父说,它的年龄不知比我大了多少倍。

不过看上去它一点也不老,犁铧是一个叛逆的家伙,把自己丢在了时间之外。

它一副冷冰冰的样子,用它坚硬的目光,税理这个村庄的筋脉,思考它的命运和这个村庄的羁绊与纠葛。

谁是谁的主宰? 谁是谁的附庸?②那时候我害怕锐利的东西,像刀斧铅凿之类,所以从来不敢去招惹它,就是从它身边经过,也是蹑手蹑脚。

③只有到了翻耕的季节,土地的脉动才把它召回,加入到村座的烟火中来。

祖父把它提倒在饱满的河水里,拿一把稻草慢慢擦找,事实上,它已经够干净了。

但祖父还是擦得很用心,反复地擦,反复地洗,连一条小缝隙都不放过。

祖父认为收拾得一尘不染之后,背回来放到院坝里,让太阳慢慢把它晒干。

祖父拿起他那把发黑的长烟杆,装一袋烟点燃,边喙味地吸着,边围着犁铧转圈,不时用手抚摸一下,嘴里念叨着,真是一张好犁。

④太阳满满地堆在犁伴上,犁铧像一面镜子,反射出冷艳的光芒,水珠给镜面打上希疏的斑点,但还是能把人的眼睛刺得一塌糊涂。

⑤到第二天,祖父出去翻地,牛在前面走着,祖父和犁铧走在后面。

外边到处能听到赶牛的吆喝声。

一张又一张犁铧插进村庄的泥土里。

泥巴翻起来的那一瞬,阳光正好打在劳作的犁铧上,透过浅水折射回来,周围的路上、屋顶山上有数不清的光斑在游荡。

一张张犁铧在村庄的土地里鱼一样游动。

这时的村庄,撕开了伪装,完成了与心灵最完美的对接,犁铧过处,枝枝节节,都在响着爆芽的声音。

⑥到了黄昏,祖父赶着牛从地里回来,屋里已经点上了煤油灯,灯火里的犁铧还沉浸在劳作的时态,像一条小溪一样满着水,祖父把它轻轻放回墙角。

⑦祖父告诉我,这张犁是他父亲也就是我的曾祖父留下来的。

曾祖父小的时候,家里开了一家药铺,后来家道衰落,药铺关了,地和房子也卖了,四十岁的曾祖父租了人家的一块地学做农活,用一张犁养活一家人。

我无法想象一双瘦弱的抓惯了药材的手怎样驾取那张率铧顺溜地把土地翻开。

这个我从未谋面的男人,到底是如何做到的?⑧虽然我知道了犁铧的来历,打着沉重和温暖的烙印,但我还是怕它,它那冰冷的雪光里, 好像总带着一股腾腾的杀气。

⑨祖父慢慢老了,用不动犁件了,父亲接了过来,还是在同一片土地上, 一次又一次把古老的泥土一页页翻开。

新翻的一页泥土,就是祖父曾经:翻过的一页,只是祖父的那一页已经找不到了。

父亲留下的犁痕,就是祖父当年犁出的沟壑。

原来,土地和人一样,都在延续着同一条血脉。

⑩犁铧转到两个哥哥的手里时,没用上几年,村庄里的犁件便在各种农机的表鸣声中败下阵来。

我家的犁件也随着大流,沿着一条曲曲弯弯的路,走到了谢幕的时刻。

⑪现在,犁铧被放到一栋空房子的楼上。

犁铧沦落到这步回地,很快衰老了,锈蚀攻陷了它的眉心。

⑫犁铧,没有人再提起它,都把它给遗忘了。

犁铧在空荡里看得到时间的来来回回,它在时间的来回里反刍着自己的辉煌,反刍着一个村庄的来路。

⑬村庄太小,已经容不下一张犁件。

我偶然回去,还能看到它,只是我不再怕它,我和它段默相望,从它衰败的眉眼里,能感知到传递过来的泥土的温度。

⑭擦去时间堆叠的锈迹,上面有一行清晰的字:光绪二十四年。

⑮它是我家唯一的古董,是我那个村庄的图腾。

(有删改)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通过叙述家中犁铧的命运变迁,以小见大,掲示了农业在现代工业社会中逐渐衰败的宏大主题。

B.曾祖父以犁铧进行艰难的生存斗争,养活了一家人,因此在“我”眼中,犁铧打着沉重和温暖的烙印。

C.文章第③段运用了细节描写,细致地再现了祖父对犁铧的擦拭过程,表达了祖父对犁铧的敬意与喜爱。

.D.第⑤段中画线处的“数不清的光斑在游荡”,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翻耕的繁忙情景。

.D.第⑤段中画线处的“数不清的光斑在游荡”,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翻耕的繁忙情景。

5.结合文章,分析文中结尾处画线句的含意。

(5分)6.文章是怎样围绕“犁铧”来组织全文的,请对此简要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博物馆服务于社会建设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博物馆收藏,展示的文化遗产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为社会公众所共享,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博物馆接待参观人次,从2001年的7955万人次增长到2014年的7.2亿人次,13年间增长了8倍,对于青少年而言,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在互动性、体验性、趣味性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2014年,全国博物馆拥有近3000万件(套)藏品,依托这些藏品在历史、文化、考古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也非常丰富。

针对藏品的研究,需要整合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教师,因此博物馆往往会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史研究中心,同时,博物馆逐渐成为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价值的重要载体。

2010年,西安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把西安建设成“博物馆之城”的战略目标,随后广州、济南等城市也纷纷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口号、以此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摘编自刘世锦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4)》)材料二:2008年起,中国文化文物系统的博物馆开始全面免费开放,此后博物馆的直接经济贡献逐渐减弱。

因此,只能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

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即文化文物系统内的博物馆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如文化创意产品销售、文物巡展、社会文物鉴定及咨询等)而增加的价值总和。

2001-2014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变化情况如下图:注:计算成比较不同时期的经济数据时,用某一时期产品的平均价值作为固定的计算尺度,这种平均价格叫可比价格。

可比价格计算出的指标,可以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便于对不同时期进行历史对比,以观察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

材料三:要真正了解或融入一个城市与国家,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参观博物馆、北京每年接待的上亿游客中,相当一部分要参观北京的博物馆。

博物馆对于旅游经济的拉动难以用数字衡量,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育作用。

通过品牌价值的提升和精神核心的建立。

实现对旅游经济的长远影响,这也是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

(摘编自王小润等《博物馆能否成为旅游经济新坐标》)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2001~2014年间,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最低的年份是2001年,最高的年份是2014年。

B.除2007年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较前一年有所减少外,其余年份的增加值与前一年相比均呈现上升态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