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南北朝至明代的语言研究(1)
南北朝至明代的语言研究(1)
究。
二、中古反切注音法
1.定义,反切是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这种方法是用 两个汉字来标注另一个汉字读音,起源于汉末。古 书文字竖排,前面的文字在上所以叫反切上字,后 面的文字在下所以叫反切下字,反切上字取声母, 反切下字韵母和声调,声母和韵母合在一起,拼出 被切字的读音。如:冬,都宗切,“冬”是被切的
干 禄 字 书
语音研究的兴起
本节要点 一、上古注音的专用名词 直音 读若 譬况 二、中古反切注音法 反切的定义 反切的来源 现在保存完整的著有反切的书
一、上古注音的专用名词
直音,用一个同音字来给另一个字注音。如: “根,音跟。畔音叛。” 直音法很简便,但有两个缺陷:一是找不到同 音字注音;二是同音字可能更加冷僻,注了等 于没注。
读若,注音用语,意思是“读音像某某音”, 即用一个近似的音来标注。也作“读如”“读 为”。《说文》注音用此方法,如“瑄读若宣”。
顾炎武说:“汉时人未有反切,故于字之难知者
多注云读若,赵宦光《说文长笺》凡例曰:音声 之道无边,而同音者甚少,故许氏但有读若,若 者犹言相似而已,可口授而不可笔传也。” 实际上就是打比方,很难得到准确的读音。
三是一字之下先注音,然后解字义,字义以基本的常 用义列前,其他列后。释义列举古书中的例证,也 采录一部分口语、俗语的意义,富有革新的精神。
《字汇》在中国字典编纂史上的地位与价值:
该书在中国字典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许慎 《说文》一直被文字学家奉为金科玉律。《玉篇》 在体例上比《说文》更为合理。此后就是明朝万历 年间梅膺祚编纂的一部大型字典《字汇》。这部字 典刊行之后,在当时颇受一般学者、老师、学生欢 迎。后来《正字通》《康熙字典》的编纂也是依据 《字汇》而加以增订的。
(五)训诂学-唐孔颖达《五经正义》 孔颖达为孔子后裔,隋唐时代人。古文经学家。撰
《五经正义》,“正义”是唐代通行的一种注释方 法,孔颖达对先秦时期的五部经书《周易》《诗经》 《尚书》《礼记》《春秋左氏传》都做了注释,其 注释全部载入《十三经注疏》,孔疏在《十三经注 疏》中地位极为重要,对后代训诂有很大影响。
以汉字充当拼音字母,这正显示了我国古代学者 的巨大创造。有了反切,汉族人才有了比较准确 的注音方法。反切的产生是中国语言学史上值得 大书特书的一件大事。古代学者善于吸收外来文 化,结合汉语、汉字实际特点,分析出声母和韵 母,从而展开了中国古代音韵学的研究。
汉魏间反切风行,用反切注明字音的书,就是 “音义”一类的书,魏晋六朝时代最为盛行。
两者相拼,就得到了所注字的音,这就是反切注 音法。古代文献资料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
郑樵《通志· 艺文略》说:“切韵之学起自西域。”
(这里所谓切韵就是反切)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反切之学自西域入中国, 至齐梁间盛行。” 纪昀《与余存吾书》说“然《隋书· 经籍志》明载 梵书以十四字贯一切音,汉明帝时与佛经同入中 国。”
概述
南北朝至明代文字、训诂研究简介
这一时期的语言研究,主要成就在语音研 究方面,至于文字学、训诂学虽不能与音韵 学相比,不过在继承汉代训诂、文字成果方 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概括起来有以下 几个方面:
字书主要著作有:
晋· 吕忱《字林》—六朝梁代·顾野王《玉篇》-
宋·王洙、司马光《类篇》-明·代梅膺祚《字汇》 -明末·张自烈《正字通》
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者:顾野王,我国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人物,在 历史、地理、文学、书法、绘画等许多方面都有相
当的造诣,而在语言文字学方面的成就尤其突出。 南朝梁陈时吴县人,生于梁武帝天监十八年(公元 519年),卒于公元581年,即隋文帝开皇元年。训诂 学家、史学家。幼好学,博览群书,遍观经史,天 文地理无所不通。梁武帝时,任太学博士等职。
当然,反切注音也不能克服由于字音变化带来的注 音不准确的问题,前代的反切不一定能拼出后的正 确读音。
2.反切的来源
反切也称反语、反言、反音、反纽或单称反、切, 都是拼合的意思。
反切是受了梵文拼音的启发产生的。东汉时印度 佛教传入我国,同时传入梵文的拼音字母。梵文 的拼音字母影响启发了中国古代僧人和学者,他 们根据梵文的拼音原理,通过分析汉字的音节, 最终发现汉字的一个音节可以分析为两个部分, 即膺祚撰。
《正字通》是明末张自烈(又作列)编,仿照梅
膺祚《字汇》。
《字汇》具有很大的特点:
一是把《说文》等字书的 500多部首改并为 214部首, 依地支次序分为12集,所收文字有 33179字。
二是部首按笔画多少排列。少者在前,多者在后。一 部之内的字除去部首笔画不计外,也都按余下的笔 画多寡排列,极便检查,在检字法上是一大改革。
《干禄字书》:是唐代的一部正字书,作者颜元孙, 出身于精于训诂和书法的颜氏家族。曾登进士第, 历任长安尉及州刺史等职,约为唐高宗至唐玄宗时 人。颜氏家族在南朝以及隋唐年间为显族,颜元孙 的伯祖父颜师古,颜师古的祖父颜之推,都以考注 经史而著名,侄子颜真卿著名书法家。《干禄字书》 后为颜真卿书写刻石,广为流传。
版本流变情况:
自撰本。梁大同四年,受命编撰《玉篇》。五年之
后,即梁大同九年,《玉篇》撰成。这是《玉篇》 的第一个本子,即野王自撰本。
萧改本或原本。《玉篇》撰成之后,顾野王进呈朝
廷,“太宗嫌其书详略未尽,以恺博学,于文字尤 善,使更与学士删改”。是野王之世,《玉篇》已 经一变。此后四百余年间,流传于世的即为顾野王 撰写、萧恺等人删改的本子,我们称之为“萧改本” (今人往往称此本为“原本”)。
原本《玉篇》 只存残卷
罗振玉从日 本抄回。
原本 《玉篇》 残卷
黎庶昌从 日本抄回。
上元本或孙强本
增字减注,刊行于世,流布很广,萧改本 渐次失传。直到清朝末光绪年间,才相继 在日本发现了萧改本的残卷(或称原本), 是《玉篇》之又一变。
唐高宗上元元年,孙强曾经修订《玉篇》,
“今本”或“广益本”
促之感,故名。一说,急言可能是读短音之意。这 些字的准确含义今天难以断言。但很明显,这种方 式没有准确注出汉字的读音。
汉字不是拼音文字,要给汉字注音,确实不易。 为了给汉字注音,古人想了不少办法,但是, 不管是直音、读若、譬况,都有局限性,而且 说不清楚,直到汉代末年出现反切法,才在注 音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从而兴起了语音的研
当时学习字法和求取功名关系很大, 干禄的意思是 求禄位,学好了写字就能求得禄位。 此书以四声分类,每字分俗(异体字,民间所用)、 通(沿用已久,通行的字体)、正(对俗体而言,
常用的字)三体。有助于当时识字及书写规范的制 订。
《复古篇》:宋代张有著。根据《说文》辨别文字
正俗,拘泥古书,错误颇多。
字,“都”是反切上字,“宗”是反切下字,用音 标记录下来就是:冬 dong――都du+宗zong。
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反切上下 字就当拼音字母来用,比直音法大大前进了一步。
反切避免了用生僻字注音,也可以给所有汉字注音。 因为任何一个汉字都有很多同声母的字,也有不少 同韵母和声调的字,这些字中不乏常用字。比如 “给”在现代汉语常用字中没有同音字,但同声母 的常用字很多,像“国、高、广、个、该”等,同 韵母和声调的常用字也很多像“北、每、匪”等。
释字以音义为主,先反切注音,然后释义,引证之
外,有时加按语说明,异体字附后,注明另见,比 《说文》更接近现代字典的形式。
(三)宋代《类篇》
宋代王洙、司马光等奉诏纂修。依《说文》分
540部,收字3万1千余字。
(四)明代《字汇》和《正字通》
《字汇》是明代流行极广的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
北宋真宗时,陈彭年等人奉皇帝旨重修《玉篇》,
增字很多。其时原本已极罕见,他们所据本也只是 孙强的“上元本”。
这次重修本定名为《大广益会玉篇》,世称“今本”
或“广益本”,此后近一千年间行于世的,便是这 一个本子。
内容与体例
原本《玉篇》三十卷,收字1,6917字(今本2,
2561字)都是用当时通行的楷体,是我国现存第一 部以楷书为正体的字书。
譬况,古人还用急言、缓言、长言、短言、内言、 外言等词来描摹说明一个字的读音。
这可以说是譬况字音的方法,就是用打比方的方法 来描写某字的发音是读长音还是读短音,是急促还 是舒缓等。如《淮南子· 地形训》:“其地宜黍,多 旄犀。”东汉高诱注:“旄读近绸缪之缪,急气言 乃得之。”
汉人所称急言,发音时肌肉紧张,口腔较窄,有急
与《说文》不同处:《说文》以说明字形为主,只
讲本义以证明字形,不讲引申义;《玉篇》以说明 字义为主,讲本义之外,还列举一字多种意义,实 开后世字典之先河。
体例仿《说文》,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但有创造
性。部首与《说文》略有不同,不同者有十三部。 部首排列的次序有很大变动,除开头几个部首和最 后干支部首外,其他都重新安排,主要是按照义类 相近与否来安排的。
(六)正字法的专书
正字书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正字学领域的内容,正 字学也称“正字法”或“字样学”。其主要内容就 是整理和研究异体字,确定文字的标准形体,促进 文字的统一。在统治者的提倡和学者的努力下,正 字学在唐代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唐宋以后,不断地有正字法的专书出现,书中以正 体和俗体(异体字)并列,使人知道正字的标准, 以免写错别字。这类书较好的有以下几部:
以上所述各家的言论,说明了反切的产生是受了
梵文字母影响。因为在此之前,中国人不能对字 音进行分解和拼合。所以反切只能在佛教传入中 国后,在梵语拼音的影响下产生的。梵书在汉明 帝时与佛经同入中国,这说明了反切之学应该产 生在汉明帝之后。
汉明帝之后,佛经翻译出现高潮。据统计,从汉明
帝永平十年到东汉末年,佛经译本已有292部(《开 元释教录》)。
时间:多数学者认为反切大约产生于汉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