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学科教学论文一等奖浅谈课文朗读

语文学科教学论文一等奖浅谈课文朗读

言为心声,由感而发——浅谈“课文朗读”一、什么叫朗读?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项再创造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

朗读过程是朗读者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语音形式,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地传递思想和情感,重现作品的过程。

通俗地讲,朗读就是朗声读书,即用普通话清清楚楚地高声读书,使文章语气连贯而见情意。

李振村老师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提醒我们:朗读是老师带着一颗心,带着一种情,带着自己的文化积淀及生活阅历,把自己所理解的语言文字转化成个性化的声音传递给孩子,它有温度,有情感,它本身对孩子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

而修订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则更为明确地向我们提出建议: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二、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

它是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是阅读的起点,是教学的最佳示范,也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具体来说,朗读有十大好处。

一是有利于理解课文。

因为朗读不但要看,还得把书面语言变为有声语言,从而增加了传入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

于永正老师说,朗读时,会自觉发现“对味儿”或“不对味”、“贴切“或“不贴切”。

“不对味”就说明理解有偏差,于是就得再读、再体味。

这种精益求精的反复,就意味着对课文理解的不断深入。

二是朗读需要集中精力,有利于记忆材料。

所谓的“熟读成诵”即是最好的证明。

三是有利于体会到辩论、争论的价值,这是更好的、高质量地参与未来事务的一种素质。

四是有利于开发右脑,有利于形象思维能力的自我培养。

五是有助于塑造师生开朗自信的性格。

性格内向者往往发出的声音也很小,如果全体师生都能坚持大声读课文及其它文章、书籍,很容易使大家乐于表达、善于交流,性格自然随之开朗、充满自信。

六是有利于提优补差。

大多数语文学习成绩欠佳的学生在课堂上的突出表现就是不敢大声读课文、大声读不好课文。

从大声朗读开始训练,能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思考力。

七是朗读有利于其它学科的学习。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如果在解决数学难题时,反复地大声读题,更有助于寻找有用条件、提高解题效率;而需要广泛深入思考、记忆的学科如果大声读,学习效率更是成倍增长。

八是朗读文章是语感形成的必由之路和重要途径。

而语感的形成正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基础,语感的强弱正是学生语文素养最显性的体现。

有了语感才会有流畅的表达,才会有好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

所以很多语文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都深有感触地说,有了语感就有了一切,没有真正的大声读文章,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语感。

九是朗读融“内化”与“表达”于一体,通过朗读可以深刻领会文字材料的意义、气韵、节奏,产生一种“立体学习”的感觉,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

其实朗读本身就是表达——代作者表达,朗读训练多了,无疑会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语言流畅、表情丰富、表达到位。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下来,文章的规范语言就基本属于自己了。

课文的构思布局、情景描写、语言的逻辑顺序自然而然的就储存在胸中了。

需要时,会“召之即来”。

十是朗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大声读文章有利于汉语“诗性美”的再现。

而这种类似于音乐旋律的节奏美必须通过朗读来深入领会。

使字里行间不可言传的蕴涵,通过朗读溢于言表,使人心领神会,获得极大的满足与享受。

正是基于上面的思考,我们衷心希望通过加强朗读指导,努力开辟一条与时代接轨的、不断创新的、适合孩子需求的语文学习之路,引领我们的学生,在这个浮躁喧哗的世界上,静下心来,张开嘴来,在有滋有味的课文朗读中寻找回归精神故园的小径,重新发现我们的母语之美。

实践证明学生的朗读关一但过了,理解起课文来很是快捷!因为言为心声,由感而发——在某种意义上,朗读是理解的外显,理解是朗读的内在。

朗读受朗读者智力、能力、感受力、表现力、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制约,学生在朗读、背诵的时候,出现“暂停”现象的地方,正是他们的语感所不能及之处,教师就抓住这些地方下功夫。

当然,打铁还得自身硬。

做好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教师自己先把课文朗读好。

只有教师自己先读出滋味来了,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有滋有味地读。

反之,自己还一知半解,就去开展教学,是很难把学生引进文本中去的——以师昏昏,决不可能让生昭昭。

所以我们要努力加强修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

三、怎样朗读课文1.用普通话语音朗读。

朗读和说话不同,它除了要求朗读者忠于作品原貌,不添字、漏字、改字、回读外,还要求朗读时在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音变以及语句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符合普通话语音的规范。

这就要我们特别注意普通话和自己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

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大多数的情况是有规律的。

这种规律又有大的规律和小的规律,规律之中往往又包含一些例外,这些都要靠自己去总结。

单是总结还不够,要多查字典和词典,要加强记忆,反复练习。

在练习中,不仅要注意声韵调方面的差异,还要注意轻声词和儿化韵的学习。

(1)声母和韵母。

①声母的分类和发音;②n与l的对比练习、n韵的记忆规律;③Z﹑C﹑S 与 Zh﹑Ch﹑Sh 对比练习;④j、q、x与zh、ch、sh、z、c、s比较练习;⑤声母综合练习;⑥韵母的分类及发音;⑦an和ang对比练习;⑧en 和 eng 的对比练习;⑨eng 韵的记忆规律;⑩in 与 ing 的对比练习;⑪ing 韵的记忆规律;⑫前后鼻音综合练习;⑬口读音与书读音。

(2)声调和变调。

①四声调值图、四声调值练习;②上声变调规律;③“一、不”的变调;④“啊”音变规律;⑤轻声的作用、读法、分类、练习;⑥儿化的作用、读法、卷舌规律。

2.朗读的技巧(1)呼吸、发音、吐字学会自如地控制自己的呼吸非常重要,因为这样发出来的音坚实有力,音质优美,而且传送得较远。

有的人在朗读时呼吸显得急促,甚至上气不接下气,这是因为他使用的是胸式呼吸,不能自如地控制自己的呼吸。

朗读需要有较充足的气流,一般采用的是胸腹式呼吸法。

它的特点是胸腔、腹腔都配合着呼吸进行收缩或扩张,尤其要注意横膈膜的运动。

我们平时可以多进行类似于瑜伽冥想法练习中的“腹式呼吸”、声乐练习中的“音阶练声”、甚至打太极拳时缓慢而均匀的呼吸训练,从中体会用腹肌控制呼吸的方法。

简单地说,就是挺直上身,气沉丹田,喉头放松,深吸气、长叹气,让声音通过喉咙后壁经鼻腔共鸣从“头顶”“冒”出来。

发音的关键是嗓子的运用。

朗读者的嗓音应该是柔和、动听和富于表现力的。

为此,首先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嗓子,不要长期高声喊叫,也不要由于饮食高温或过于辛辣而刺激嗓子。

其次要注意提高自己对嗓音的控制和调节能力。

朗读时不要自始至终高声大叫。

这是对听者的尊重,也是对自身健康的负责。

再者,还要注意调节共鸣,这是使音色柔和、响亮、动听的重要技巧。

人们发声的时候,气流通过声门,振动声带发出音波,经过口腔或鼻腔的共鸣,形成不同的音色。

改变口腔或鼻腔的条件,音色就会大不相同。

例如舌位靠前,共鸣腔浅,可使声音清脆;舌位靠后,共鸣腔深,可使声音洪亮刚强。

比如“母鸡蹲着孵小鸡,一蹲蹲了好多天”这句话,舌位靠前读,则活泼可爱,声带拉紧,发音尖细,感觉较累,不适合长时间朗读;舌位靠后读,则声音温厚可亲,声带、喉门放松,轻松有力,适合朗读大段的叙述性话语。

吐字的技巧不仅关系到音节的清晰度,而且关系到声音的圆润、饱满。

要吐字清楚,首先要熟练地掌握常用词语的标准音。

朗读时,要熟悉每个音节声母、韵母、声调,按照它们的标准音来发音。

其次,要力求克服发音含糊、吐词不清的毛病,如“小白兔拔萝卜”一句,很多滁州人会读作“小白兔拔萝卜”,为什么含混不清呢?一是在声母的成阻阶段比较马虎,不大注意发音器官的准确部位,二是在韵母阶段不大注意口形和舌位,三是发音吐字速度太快,没有足够的时值。

只要不出方言区,平时说话交流不受影响,可是朗读时听上去就毫无美感。

因为朗读跟平时说话不同,要使每个音节都让听众听清楚,发音就要有一定力度和时值,每个音素都要到位。

平时多练习绕口令就是为了练好吐字的基本功。

(2)读出停顿(停连)停顿是朗读的重要支柱,是朗读的“王牌”。

停顿除了是时空间隔的需要,同时也是思考和想象的需要,没有停顿便无法思考和想象。

①读完题目要停顿,题号和题目间也要停顿。

例:12 “番茄太阳”②句号、自然段要停顿。

③转换性停顿。

例:附近有一个小型菜市场,一对年轻夫妻带着个女孩儿守着摊位。

那女孩5岁左右,是个盲童。

(《“番茄太阳”》)(《番茄太阳》中的这一句,“那女孩5岁左右”后面隐含着“可是很不幸,令人很无奈、同情、不忍”这样的意思,是文字语言所无,而朗读者心中应有的,虽是逗号却可以停顿较长时间,这是感情的需要。

可以这样读(范读)。

)后来,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

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

她一直盼望着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

于是,我取下卡片,买了洋娃娃,把她和卡片一起送到了援助中心的礼品区。

我的钱就……只够买这些棒棒糖了。

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

(《给予树》)(由”我们“到”小女孩“是心情的转换,语气的转换,所以这里的逗号要当作句号读。

)④回味性停顿。

例: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秋天的怀念》)(“秋天”后要停顿,给读者一个想象、回味的空间——一年的时间过去了,秋天又来了,母亲是在秋天去世的,是她再三让我看菊花……)⑤生理性停顿:由于哽咽、气喘吁吁、生命垂危形成的停顿。

例:天上的毛毛雨下个不停。

一棵杂草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小稻秧脱险记》)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还有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秋天的怀念》)⑥灵活性停顿标点符号无疑是停顿的重要参考:句号(二拍)、问号(二拍)、叹号(一拍至二拍)>分号(一拍半)>冒号、逗号(一拍)>顿号(半拍)但标点符号是为了看的,停顿是为了听的,文中的标点可能无懈可击,但一旦形诸于声,就可能不大合适。

这时候就应该以有声语言的标点符号——停顿,取而代之。

例:洪教头跳起来大喊:“来!来!来!”举起棒劈头打来,林冲往后一退。

洪教头一棒落空,他一个踉跄,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又举起了棒。

(《林冲棒打洪教头》)(“!”当作无标点读,但要读出叹号的气势;“往后一退”后面的句号当成逗号。

(3) 读出重音重音指在朗读时需要强调的或突出的词、词组。

哪些词语读重音是由这句话想告诉人们什么(及目的)决定的。

它包括语法重音、逻辑重音、感情重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