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课件
慷慨悲歌
垓 突围 下 悲 欲渡乌江 歌 自刎
练一练: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壮丁苦军旅,老弱罢转漕。 (“罢”通“疲”,疲惫) 2、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 (“匈匈”通“汹汹”,动荡不 3、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 安) ( “被”通“披”,穿上,披上 ) 4、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面”通“偭”以背相对)
二.叙述项王在“楚汉相争”中的英勇善 战,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楚、汉久相持未决”到“汉王伤,走 入成皋”)写项王吓退汉军中“善骑射者楼烦”, 并“伏弩射中汉王”,使汉王受伤,逃入成皋。 第二层(从“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到“闻之皆 争下项王”)写项王率军东击陈留、外黄,赦免 “外黄当坑者”,使“东至睢阳,闻之皆争下项 王” 。 第三层(从“汉果数挑楚军战”到“尽走险阻”) 写楚将曹咎违背项王调度,引发汉楚汜水之战,汉 军大败楚军。项王引兵而还。
“霸王别姬”中项羽为什么哭了?如 果删掉“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效果如 何?
提示:项羽陷入十面埋伏之中,四面 皆楚歌,他意识到失败的命运无可挽 回了,他惊慌失措,却又无计可施, 只好借酒浇愁。在这时,项羽想到的 不是他的天下,不是战争,也不是事 业,他想到的是他的宝马和美人,他 慷慨悲歌,热泪滚滚,左右随从受其 感染,也一同悲泣起来。这个盖世英 雄此时显得过于儿女情长了。
三.叙述项王兵败自刎的悲壮结局。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项王军壁垓下”到“如大王 言”) 描写了“楚汉相争”中的最后一 战——垓下之战的情景,刻画了失败英 雄项羽的愤激和悲哀及他面临覆灭时 的奋勇。 第二层(从“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到 “乃自刎而死”)描写项羽兵败后,独骑 逃至乌江边。他放弃渡江机会,悲壮自
1、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古义:拒绝;今义:感谢) 2、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 (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土地) 3、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古义:近臣;今义:表示概数或者方位) 4、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古义:重金收买,悬赏;今义:购买)
4.写出下面多义词的意义:
整体感知:
全文分三部分: 一.叙述项羽胸怀大志,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项籍者,下相人也”到“皆 已惮籍矣”)叙述项羽的家世、才力 和抱负。 第二层(从“秦二世元年七月”到“徇 下县”)叙述项梁、项籍响应陈涉起 义,杀掉会稽郡守而举事的经过。
学万人敌
少 怀 彼可取而代也 壮 志
起事
第二部分: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足够) (值得)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下梁地 (攻下)
闻之皆争下项王。
(归顺)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用,介词) (因为,介词) 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徒以吾两人耳 (只是) 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白白地)
于是项王乃即汉王相与临广武间而语。 (就,副词) 汉军乃觉之 (才,副词) 左,乃陷大泽中 (却,表转折) 毋令得东而已 (向东进攻,名词作动词) 东至睢阳 (向东,名词作状语) 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的,结构助词) 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 (攻下,动词) 举世闻名 (全,副词)
提示:“不成”“又不成”“不肯竟学”, 心浮气躁 好高骛远 性情粗疏,项羽少时在个 人修养上的缺失对其日后性格的形成及一 生的事业成败起了制约作用。
•彼可取而代之也。 ——项羽 • 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 ——刘邦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胜
豪情壮志、 大丈夫气概 、有叛逆精神
霸王别姬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 “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 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骏马名骓(zhuī),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 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勇气) 盖(压倒)世,时(时势)不利兮骓不逝 (跑)。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 何(奈……何:对 …… 怎么办)!”歌 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 泣,莫能仰视。
判断句 被动句 项梁怒之 为动用法,为……而愤怒
又不肯竟学 尽,完毕 抵挡,抵抗。“抵抗一个人” 一人敌,不足学 以……为奇,意动用法 梁以此奇籍 dà n,畏惧,害怕 皆已惮籍矣 谕以所为起大事 即“以所为起大事谕之”,告 诉 遂举吴中兵 发动 桓楚亡人,莫知其处 没有谁,否定代词
多方探究:
项羽性格特 点及其影响
思考题:
1. 项羽早年的学习态度以及面对秦王 的“言志”所显示出的性格特点,和 他以后的成功与失败,有什么潜在联 系?
项羽少时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 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 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 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挑战汉王 叱 咤 风 云 下外黄
汉军畏楚,尽走险阻
第三部分: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被动句 驰走 使劲赶马 项王自度不得脱 duó ,估计,揣度、推测 期山东为三处 古今异义,山的东面,今省名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古今异义,土地方圆 项王复引兵而东 名作动,向东进军 乃东渡乌江 名作状语,向东 籍独不愧于心乎 难道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 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 度统一。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 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 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通 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 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 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 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 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 代传诵。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 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 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 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 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 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 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 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 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 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13、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向东边,名词作状语 ) 14、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 向西进军,名词作动词) 15、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 亦足王也。 ( 称王,名词作动词) 16、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 之? ( 使……称王,名词的使动用法)
3.写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塞王欣皆自刭汜水上 使人辱之。
(4)倒装句
①定语后臵 ②状语后臵
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
军方围钟离昧于荥阳东 两人尝有德于项梁。
谕以所为起大事
6.成语积累:
力气大得能用手举起鼎来,形容 力能扛鼎: 力气很大。 先下手争取主动,可以制服对手。 先发制人: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 四面楚歌: 窘迫境地。 指作战时近距离搏斗。也比喻进 短兵相接: 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无面目见江东父老: 形容因自己的失败而感到羞愧,再也没脸 回到家乡去见乡亲故旧。
《项羽本纪》简介:
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 灾难。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 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 遍全国。项羽,就是在这场 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 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一个悲 剧式的英雄。他勇猛善战, 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 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 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 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 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 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 政治,加之烧杀破坏,终于 丧失民心,军败身亡。
作者及《史记》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人,我国 古代 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史记》原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 记》。全书由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 世家30篇、列传70篇五部分组成。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凡百三 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史记》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纪传体 通史,它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 汉武帝之间的大约三千年的历史。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红色字的词类活用的用 法并加以解释。 1、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 (为……而发怒,为动) 2、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灭族,名词作动词) 3、梁以此奇籍。 (认为……是奇异的,形容词意动用法) 4、壮丁苦军旅,老弱罢转漕。 ( 为……而苦,为……而疲惫不堪,形 容词为动用法)
《项羽本纪》在刻划人物性格方面,运用 了多种艺术手法。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 长大以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 直到消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巨鹿大战, 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也还只是从侧面用 笔,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 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顶天立地地展 现在读者眼前。在进行粗线条的钩勒,有 意地夸张了整体之后,司马迁便抓住了几 个点睛处,工笔细描,刻意求精。鸿门宴 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 笔渲染,乌江自刎时神态的精雕细刻,都 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 与神、言与情融合一体。
此天之亡我(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今独臣有船
唯独
籍独不愧于心乎
难道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 人,亦足王也。 wà ng,用作动词,称王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 见之? wà ng,使动用法,使……为王
5.特殊句式 (1)被动句 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王闻龙且军破 (2)判断句 项羽者,下相人也。 大司马咎者,故蕲狱掾 (3)省略句
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
为…而苦 为…疲惫不堪
徒以吾两人耳 只,仅仅;因为 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白白地,空\使..苦 乃自被甲持戟挑战 通“披” 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 攻占;黄河以北 下梁地;外黄不下 攻下 毋令得东而已;乃东 名作动,向东进军 莫肯下矣;皆争下项王 没有谁\名作动,归顺 项王然其言 认为……是对的
从创作方法看,传记主要分为两类:
1.历史性传记: 以记叙详实的史实 为主的。 2.传记文学: 属文学范畴,多用形 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 精神风貌以及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