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易方程教学

简易方程教学

第四单元简易方程教材简介: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用字母表示数和解简易方程,以及简易方程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本单元的内容分为两节,第一节的主要内容是用字母表示数、表示运算定律、计算公式和数量关系。

第二节的主要内容是方程的意义,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解简易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这些内容的编排体系如下表。

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2、使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1.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

2.用好教材资源,适当扩展联系实际的范围。

3.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课时安排:1.用字母表示数3课时2.解简易方程12课时1.用字母表示数第一课时:用字母表示数(一)教学反思: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系统接触代数知识。

这一单元学生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初中代数知识的学习。

因此,我将其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学习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时反馈出学生C与S不分。

为此,我用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记忆:摸图形的周长时就要用手沿边画一周,所以是C;摸面积是时就要用手把物体的表面全部都摸到,所以是S。

通过这种动作形象记忆法,绝大多数同学能够正确区别这两个字母的含义。

今天十分紧张的在一节课内完成了全部教学内容,但从作业反馈来看却差强人意。

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省略乘号写出各式子问题较大。

如b×1应该简写成b,而学生却常常会写成1b,没想到1乘任何数还得原数;x×x应该简写成x2,可学生却往往习惯于只省略乘号写成xx;(a+b)×2应该简写为2(a+b),而学生却常常会写成(a+b)2,忘记将数字放在字母的前面。

2、作业格式错误。

部分学生求图形周长和面积时列式结果均正确,但却不喜欢将已知数据代入计算公式求值的格式。

看来,这中间还需要一段适应调整的过程。

第二课时:用字母表示数(二)教学反思:本课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话题,探讨老师与郑X同学之间的年龄关系,引发学生自主思考,亲近数学,激发起他们对新知的学习热情,拉近了与新知的距离。

学生在草稿本上由郑X同学的年龄计算老师年龄时,产生了厌烦的心理,自然而然地想到用更简便的方式来表示老师的年龄。

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经历了由数到式的认识过程;在这一过程后,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简约美,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的理解。

困惑:教材50页第5题“鸟的骨骼约是体重的0.05~0.06倍,人的骨骼约是体重的0.18倍。

一个人重a千克,骨骼约是()千克。

”按以往老教材的说法,这里只能说人的骨骼约是体重的18%。

因为不足1倍,所以只能说是几分之几或零点一八,为何在这题还能以“倍”自居?不知道是否与老教材有所区别。

第三课时:用字母表示数(三)教学反思:对照人教社老教材,发觉学生不仅对“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单产量×数量=总产量”等常见数量关系式烂熟于心,而且在解答相关应用题时也总能得心应手。

但在今天的教学中,学生的反馈却令我大跌眼镜。

第12题是有关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与工作总量三者之间关系的填空题,全体学生竟然告诉我从未听说过这三个词(由于我今年刚接触新课标教材,不知学生所言是否真实)。

在平时解答已知路程和速度求时间等需逆向思考的问题时,也有部分学生对数量关系式是启而不发,这不得不令我深思。

教师和学生应该如何面对教材的变化?2. 解简易方程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教学小记:为突显方程的意义,在例题前增加了用天平演示50+50=100的过程。

别看小小的一处改动且用时不多,但却为本课的教学增辉不少。

当黑板上出现了4个式子后,我引导学生将100+X=250与上面三个式子比较,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观察,促使学生主动发现了50+50=100虽然是等式,却不含有未知数,而100+X>200、100+X<300虽然含有未知数,却是不等式,从而明确一个式子如果是方程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教学效果非常好。

但在作业中如何看图列方程还需加强指导。

如教材62页第3题就有许多学生列出了将X单独放在等式一边的方程。

这里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说明列方程解决问题时的常规要求,还要在比较不同方程的数量关系中使学生发现按顺向思维列的方程最容易理解。

学生质疑: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问“40—28=X既含有未知数又是等式,为什么不能这样列方程呢?”作为教师该如何回答更准确呢?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数学书P55-56及“做一做”。

教学反思:作为常规课,今天既没有课件、也没用天平、仅用4张挂图和一块小黑板,但教学效果一样的棒,学生在课堂中十分投入,且整体掌握情况非常好。

从课前预习情况来看,“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1”学生理解起来较容易,但如何顺利过渡到难度相对较大的“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2”呢?我在此处精心设计了过渡语,“刚才咱们是在天平的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如果这次天平两边增加或减少的不是同样的物品,又该怎样才能使天平保持不变呢?请大家认真观察、努力思考,比一比谁的脑子灵,能发现其中的奥妙。

”这样通过言语提醒学生注意规律1与规律2两者在变化中的区别,同时也提请所有学生注意观察与思考。

这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语言使教学环节不再支离破碎,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语言使教学观察思考的指向性更明确,教学与学生的对话语言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数学书P57、58页例1及“做一做”中相关部分练习,练习十一第4题、第5题(前两排)、第6题(第一排)、第7题(第一排)。

教学后记:今天我对课时安排及教学设计均做了较大调整。

原订计划是第三课时完成“方程的解”及“解方程”概念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方程检验的书写格式,第四课时完成加、减、乘、除各类型方程解法的教学。

调整后的教案改为第三课时完成“方程的解”及“解方程”概念教学、会解形如X±A=B的方程,掌握检验的格式;第四课时只完成乘除法方程的解法。

其次对于教学设计也做了相应处理,将57页的内容适时穿插到了例1的学习过程之中。

为什么我会做如此改动呢?主要基于以下三点原因:1、考虑到学生一节课内如要掌握加减乘除各种类型方程的解法、理解解方程的原理,规范书写格式,内容太多,怕影响教学效果。

2、教材57页做一做中要求学生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但规范的检验格式却不在本页,而在58页。

3、如果能将“解方程”与“方程的解”这两个概念结合规范的解方程书写过程和结果来向学生解释,更利于学生理解掌握。

根据以往教学经验,知道解方程的书写格式是一大难点,所以在前天晚上就在脑子中开始酝酿如何用儿歌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今天上课一试,效果确实不同凡响。

儿歌如下:解方程首先要写“解”,X每步都不能离,所有的等号要对齐,检验的习惯要牢记。

按调整后的教案实施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不仅一节课内完成了预订的教学任务,而且学生作业质量较高,仅一人书写格式有误,一人方法掌握不牢。

第四课时教学内容:数学书P59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5-7题。

教学后记:有昨天加减法方程作铺垫,今天乘除法方程的解答可以说是顺水推舟,毫不费力。

学生完全能够通过迁移自主探索出解法。

但令我头痛的是如何引导学生会解形如a-x=b及a÷x=b 方程。

本以为按新课标教材这两类方程小学阶段不用掌握,但在学期初教材分析会上教研员明确指明:这两类方程教师必须作为例题向学生补充讲解,且属于学生必会、考试必考内容。

原因如下:1、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中往往会出现以上两种类型方程,教师难以回避。

2、如果教师有意回避,会使学生产生等式的基本性质只适用于部分方程的错误理解。

基于上述原因,我今天在教学完例2后为学生补充了相应内容,但教学效果较差。

虽然许多学生能根据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推导出X的值,但当要求他们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答时,全班就仅剩1名同学(林晓蒙)尝试成功。

通过指导,全班也只有50%左右的学生基本掌握解答的方法。

分析此次教学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安排的时机还不够成熟。

因为学生刚接触解方程没多久,还须一段时间巩固教材中最基本的常见方程类型,而今天补充的两种类型虽然与例题一样,都是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但在解答第一步时不再是思考“怎样才能使天平左边只剩X,而保持天平平衡”的问题了。

学困生听完拓展练习后,作业中出现明显混淆的现象。

如5X=1.5本应根据等式的性质直接将等号两边同时除以5求解的,可却有学生先将等式两边同时除以X,变成了“1.5÷X=5”,这可真是越变越复杂。

值得思考的是,如果必须两教a-x=b及a÷x=b两类方程,你们觉得是按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好呢,还是按等式的性质教学好呢?第五课时教学内容:数学书P60:例3、及61页的做一做,练习十一的第8题。

教学反思:虽然《教师用书》上明确写出: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列方程解答问题,对将所求数量设为x,对未知数参加列式,都会感到不习惯。

为了分散难点,这里暂不要求写设句。

但考虑到列方程解决问题时“X”代表含义不明,且与稍后学习的规范格式不符,因此在教学中适当提高了作业书写格式要求,反馈情况良好。

由于本班近1/3的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能力较差,特别是对于“XX比XX多(少)”的条件,无法正确写出等量关系式,所以下次再教时在练习环节中会补充看下列句子写出等量关系式的练习。

如:今年比去年长高了8厘米。

第一根比第二根短3米。

现价比原价优惠了45元。

长江比黄河长835千米。

要先结合线段图帮助他们学会找准标准量,与较大数(较小数),再逐步由形象直观到脱离线段图仅凭文字也能抽象出正确数量关系式。

第六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61页例4,练习十一的第9-11题。

教学目标:教学反思:校领导对本课教学设计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1、从课堂反馈来看,本课的导入问题设计不太合适。

当问“想要知道每分钟浪费的水,你能想到什么办法”时,学生回答拿一个容器接水龙头的滴水,1分钟后用工具测量所接水的质量。

如果按学生的方法已经能够直接测量出结果,那还需要列方程解答吗?所以建议先出示“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浪费水,同学们拿桶接了半小时,共接了1.8千克水。

”然后请同学们思考知道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问题,如何用算术方法解答,并说明列式理由。

这样既能够直奔主题,又能够使学生主动思考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2学生质疑“我想知道这个水龙头1小时共浪费多少水”,教师以这个问题不是咱们本节课研究的重点,只请一名学生口头列式并计算出结果后即一笔带过。

其实,这里可适当拓展,让学生也试着分析其数量关系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