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每一个学生
读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建议》,给了我极大的启发。
回顾自己这些年的教学历程感触良多。
文章开篇就指出“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也就是说不存在可以把教师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
由此,我觉得,我们教师更应该带着尊重与关怀的心来对待每一位学生。
尊重,就是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承认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因人而异地进行引导、教育。
记得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班上有个特别调皮的孩子,上课爱做小动作,还故意拉女孩子的衣服,发出奇异的声响,惹得其他小朋友哄堂大笑。
那时侯,只觉得自己心里火冒三丈,不问原因狠很地批评一顿。
可是,事隔三日,他又是故技重演。
现在想来真是惭愧,面对孩子,我们常常看到的是一些表面的现象,然后从自己的角度、想法出发,去教育孩子,用简单而机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其实,如果当时能蹲下身子,真正地去聆听一下孩子的心声,想一想:为什么他频频要拉别人的衣服?为什么他要在活动中发出异样的声响?跟他真心地聊一聊,或许结果就完全不同了。
这也许也正是教师所需要思考的地方:面对不同的学生,如何去了解他们,如何针对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何使他们真正主动投入到每一次的活动中来。
关怀,是我们的教师要用自身的力量、信念和情操去鼓舞孩子的思想和情感。
在班上一些聪明、漂亮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受到老师的关注、喜爱;而一些沉默的孩子则容易受到忽视。
有一次,班上一位小女孩的妈妈告诉我,孩子在家里说,“妈妈,是不是我长得不够漂亮,大家就不喜欢我拉!”孩子的话,给我很大的震动:她是班上一名很文静的孩子,平时不太爱说话,也从来不会有什么出格的事,因此,在老师这也不太会有过多地批评表扬,一切似乎很平静。
但是,孩子的心是细腻而感性的,再内向的孩子,她也渴望得到老师、同伴的赞赏。
也正是这些孩子更需要教师的关心,或许我们只要我们一句话鼓励的话、一个鼓励手势或一个赞赏的眼神都可以使这些孩子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从而受到鼓舞。
所以,我们要公平公正地去爱每一个孩子,去感受孩子的需要,去发现孩子身上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关注,建立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艺术的基础在于教师能够在多种程度上理解和感觉到学生的内心世界。
”倾吐不失为一种最好的方法,我们教师应该积极去听,与学生交谈,从中了解学生的某些动向。
反思一下:作为教师,有时凭自己的主观判断去对待学生实在不应该,工作再忙,也要给学生说话的机会,也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认真倾听他们的说话。
古人云:人之相交,贵在交心。
所以,教师要放下架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
机会听听学生们的心声,听听他们的想法,注意他们的情感变化,让学生充分显示自己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