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关系(线索:东盟介绍——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前景展望)一、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的由来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前身是由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三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新加坡等5国外交部长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会议,发布《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正式成立。
成员国外长会议是最高决策机构,每年举行正式例会和特别会议各一次。
常设委员会为执行机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执行外交部长会议的决议。
东盟的宗旨是通过成员国共同努力,加快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维护正义和法制及遵守联合国宪章原则,促进区域合作与稳定;在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促进互利合作;扩大成员国间的贸易;研究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等。
二、发展历程1991年,中国与东盟开始正式对话?当年7月,时任中国外长钱其琛出席了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开幕式,标志着中国开始成为东盟的磋商伙伴?1997年12月,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首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会议期间,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发表了《联合宣言》,确定了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中国与东盟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2003年10月,第七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与东盟领导人签署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在这次会议上,中国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双方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2004年11月,温家宝总理出席第八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提出了加强双方合作的十点新倡议?会议期间,双方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和《中国与东盟争端解决机制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入了实质性建设阶段?2007年1月14日,中国与东盟在菲律宾宿务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协议的签署为中国-东盟如期全面建成自贸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9年8月15日,中国与东盟共同签署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协议》?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双方成功地完成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协议的主要谈判,中国-东盟自贸区将如期在2010年全面建成?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这是最大的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贸区?惠及人口最多的自贸区?总的来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2年至2010年),启动并大幅下调关税阶段。
自2002年11月双方签署以中国—东盟自贸区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始,至2010年1月1日中国对东盟93%产品的贸易关税降为零。
第二阶段(2011年至2015年),全面建成自贸区阶段,即东盟越、老、柬、缅四国与中国贸易的绝大多数产品亦实现零关税,与此同时,双方实现更广泛深入的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和投资市场。
第三阶段(2016年之后),自贸区巩固完善阶段。
三、发展现状1、总量与增速的平稳性随着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关系往来日益加深,自2001年以来,中国一东盟的贸易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双方的贸易量不断突破历史新高。
2007年双边总贸易额已达到2025亿美元,比双方原来预计到201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2000亿美元的目标提前了3年,距离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的2004年也只有3年时间。
从2002年以来,中国一东盟间的进出口贸易展现出惊人的增速,始终保持在20%以上,在《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后的两年中,进出口增长最为突出。
由图1可得,2003年中国对东盟进出口分别增长了54.94%和31.96%,2004年中国与东盟进出口总额增速也达到了33.99%。
此后的几年虽然有所回落,但是从总量上看,对贸易需求的增长依然迅猛。
其中,在2004年实行“早期收获计划之后,中国对东盟的进出口额同比增长了31.51%和37.83%。
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开始削减关税的2005年,双边的贸易额同样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2.44%。
2007年双方的贸易额增速为25.92%,增幅高于该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速2.4个百分点。
其中,中国对东盟出口额增长32%,拉动全国贸易出口增长2.5个百分点;从东盟进口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增长21%,带动全国进口增长2.4个百分点。
中国一东盟进出口增长率(2003年一2007年)年份 2003200420052006200731.96% 37.83% 29.06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长率% 28.80% 32.02%54.94%中国对东盟进口增长率31.51% 17.98% 19.38% 21.07%45.05% 33.99% 22.44%进出口总额增长率 23.38% 25.92%(图1)2007年,东盟成为中国仅次于欧盟、美国和日本的第四大合作伙伴,同时也是中国的第五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
2007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占中国所有对外贸易的9.3%。
下表表明中国和东盟各国经济贸易依赖程度较强。
(如图2)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依存度(2002年一2007年)年份 2002 2003 20042005200620073.20254 .16086 .13037 .10646.7948.547中国与东盟进出口总额(图2)2、结构及优化的渐进性从图3可以明显看出,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一直以来呈现逆差的状况,东盟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主要地区之一。
2004年双边贸易逆差超过200亿美元,之后贸易逆差呈现逐年缩小的趋势,到2007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逆差减少为142.40亿美元。
这表明中国对东盟的进口仍存在较大的需求,东盟是中国的重(图)33、横比与亚太区域发展的协整性从横向看,2009 年东盟与亚太贸易大国的贸易均出现负增长。
由图1 的贸易结构数据可见:1、2009 年,在亚太区域货物贸易当中,中国与东盟的进出口下降速度最小。
2、2009 年中、日、韩与东盟之间的东亚“10+3”区域贸易总额,达到9023.6 亿美元,较上年有所下降。
但是中国与东盟及韩国、日本仍然保持着不小的外贸逆差。
这是各方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依赖、共同促进的数量表现。
从发展的纵向时间轴来对比分析可知:1、中方对东盟的出口,依次与中方从东盟的进口、日方从东盟的进口、以及韩方对东盟的出口存在正相关性,而与日方对东盟的出口及美方对东盟出口存在逆相关;中方从东盟的进口,依次与中方对东盟的出口、日方对东盟的出口、韩方从东盟进口存在正相关,而与日方从东盟的进口逆相关。
2、这3个国家对东盟的贸易具有较强的因果关系。
3、亚太区域内中、日、韩与东盟的贸易增长,相互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
四、存在问题虽然中国与东盟之间双边贸易发展迅速.特别是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启动以来,双边和多边贸易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双边贸易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但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制约因素。
需要妥善解决一系列问题。
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中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面临着不平衡性和不确定性风险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表现出长期的不平衡性。
中国长期处于贸易逆差地位,增加了产生不利于双边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
且贸易逆差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贸易摩擦的机会。
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不断扩大的同时,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逆差也不断扩大。
且后者的增速高于前者。
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
2002年贸易逆差为76.3亿美元,2003年达到了164.1亿美元,2004年已超出200亿美元。
2005年1-7月,中国前l0位贸易逆差来源地中。
东盟国家占了3席,分别是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
中国对这三国的贸易逆差总计达119.1亿美元。
广东作为中国对东盟贸易额最大的省份,与东盟的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2003年和2004年每年逆差已连续超过110亿美元。
自中泰进行双边贸易以来,泰方每年都处于逆差地位,特别是2008年,贸易差额由2001年的8.23亿美元激增到39.66亿美元,2010 年逆差也已达到27.66亿美元,占到从中国进口商品总值的11.11%。
两国贸易不平衡的存在是难免的,但若是这种不平衡持续存在并一味扩大,终将会影响双边贸易的健康发展。
2008年金融危机在全球爆发,中国的人民币汇率升值,两国间的贸易往来受此影响,贸易不平衡问题有所减少。
中越贸易不平衡。
在中越两国的贸易中,越南一直是贸易逆差国,1996年逆差高达31亿美元,占出口额的58%,超过国际警戒线30%~50%的标准。
2010年,越对华贸易逆差再创纪录,增至126亿美元,占越进口总额的23%,高于东盟和欧盟,相当于当年越对外贸易逆差总额120亿美元的105%。
2、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面临着农产品贸易摩擦与冲突中国农产品对东盟的出口面临着较大的市场竞争压力,直接影响中国的农业发展,甚至加重中国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压力。
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农产品贸易不平衡性日益显露。
“早期收获”计划所列的570个税号都为农副产品.降税已从2004年1月1日开始。
中国虽是农产品生产大国.但农产品成本高,质量差,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较低。
近年来,中国农产品对东盟的出口增长率已呈下降趋势。
3、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面临着敏感商品和大宗商品贸易摩擦风险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受到某些重要、大宗产品贸易增长波动的较大冲击,对中国某些产业发展造成实质性损损害,甚至对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双边与多边外交关系产生不利影响。
尽管敏感产品关税还没有大幅度下降,但像大米、橡胶等敏感产品不可能长期用高关税来保护。
如果大幅降税.必然产生消极影响效应。
关税下降后,中国产品将大量进入东盟市场。
这已经引起了一部分华人的忧虑。
因此,如何妥善解决敏感性商品、大宗商品贸易中消极影响,是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发展中必须妥善解决的另一问题。
4、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面临来自区域内部与外部的非贸易和非经济因素的干预。
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贸关系发展,受到区域外部力量的影响和制约。
中国东盟区域内部贸易额占双方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较小,相互投资规模也不大,与NAFFA、EU等有世界影响的自由贸易区差距很大,这限制了CAFFA对本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
中国中国和东盟双方与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更为紧密,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仍然较低。
大部分东盟成员的经济规模较小、经济基础薄弱、区域内基础设施较薄弱、不能适应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发展的需要,从而影响了自由贸易区效益的发挥。
如何协调好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政治、外交、社会、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关系,防止区域外部东盟在亚太大国势力对双边贸易的不当干预是中国与东盟双方共同面临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