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的研究进展_王天琳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的研究进展_王天琳
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的升高与全血细胞计数减少 呈正相关[20]。Gorchynski 和 Rose[21]、Green 等[22]曾 分别报道利奈唑胺引起患者各类血细胞发育不全或 减少,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前血清铁和血清铁饱和
度均有所增加、血小板计数下降的同时伴血红蛋白 下降、网织红细胞计数降至 0、幼红细胞出现空泡。 但上述报道中患者巨核细胞数量并未减少,个别案 例还有增加现象,推测利奈唑胺可能导致巨核细胞 成熟障碍。 3. 2 免疫介导
已有学者 对 利 奈 唑 胺 的 骨 髓 抑 制 机 制 产 生 质 疑。Bernstein 等[23]对 1 例使用利奈唑胺后出现贫 血和血小板减少症的 78 岁女性患者进行骨髓活检, 组织病理学显示存在大量的巨核细胞、环形铁粒幼 红细胞和形成空泡的幼红细胞,该现象虽与上述骨 髓抑制描述相似,但该患者脾肿大,因此作者推测存 在免疫应答的可能,为了证实该推测,作者尝试对该 患者使用人免疫球蛋白( 每天 400 mg / kg,连续 5 d) 治疗,用药后患者血小板计数降低的速度大大减缓, 且足量、正常的巨核细胞也可佐证血小板减少症的 发生可能是由于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而不是继 发于骨髓抑制。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 少症的主要机制在于封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 Fe 受体,从而减少血小板的破坏[24]。 3. 3 氧化应激
Hiraki 等[18]的研究显示,利奈唑胺血清浓度达 到 22. 1 μg / ml 时,血小板计数降至最低。孙 纯 广 等[19]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HPLC-MS) 法测 定健康志愿者利奈唑胺血浆浓度,并对比研究不同 体重患者应用同样剂量利奈唑胺的药动学特点与血 小板计数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 与利奈唑胺血浆浓度存在正相关。利奈唑胺致血小 板减少症的机制尚不明确。现有研究表明其致病机 制与其他因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机制相似,主要有 以下三种假说。 3. 1 骨髓抑制
利奈唑胺是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新型恶唑烷酮 类抗生素[1],2000 年在美国上市,2007 年进入我国。 利奈唑胺抗菌活性强,可在肺组织保持较高浓度且 相对糖肽类抗生素具有更佳的细菌清除率,被欧美 国家和我国相关指南确定为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 葡萄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2]。随着利奈唑胺在临床 应用范围的扩大及治疗时间的延长,关于该药引起 血小板减少症的报道也逐渐增多。血小板减少症是 利奈唑胺的严重不良反应,尤其是对于重症监护病 房中的患者,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将严重影响其预 后,甚至与患者病死率密切相关[3]。本文从流行病 学调查、临床表现、可能的发病机制、治疗与预防等 方面对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进行简要综述,以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2 年 12 月第 14 卷第 6 期
ADRJ,December 2012,Vol 14. No. 6
·365·
·安全用药·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的研究进展
王天琳 郭代红
摘要 血小板减少症是利奈唑胺所致严重不良反应之一。利奈唑胺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为高龄、女性、治疗周期
中图分类号: R 978.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5734( 2012) 6-0365-04
Progress in studies on linezolid-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WANG Tian-lin,GUO Dai-hong. Department of Pharmaceutical Care,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Beijing 100853,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GUO Dai-hong,Email: guodh301@ yahoo.com.cn
相关风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认为高龄( > 65 岁) 、 女性、疗程较长( > 28 d) 、血小板计数基础值较低 ( < 200 × 109 / L) 、联用 3 种以上抗生素等均为高危 因素,其中年龄和基础血小板计数为独立因素。此 外,低肌酐清除率、低血清白蛋白水平也属于高危因 素。Matsumoto 等[13]对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的 11 例 成年肾功能不全患者不同时段血浆药物浓度进行测 定,根据 Cockcroft-Gault 公式计算肌酐清除率,结果 显示利奈唑胺的清除率与肌酐清除率相关,且血小 板计数 的 减 少 与 血 浆 药 物 浓 度 呈 正 相 关。黄 进 等[14]的研究显 示 肾 功 能 可 影 响 利 奈 唑 胺 致 血 小 板 减少症的发生率。黎颖然和卢荣枝[15]报道 4 例肺 部感染早产、极低体重儿接受利奈唑胺 10 mg / kg 静 脉泵入,4 ~ 16 d 后发生血小板减少症,可能与感染 患儿的血小板活性以及血液中利奈唑胺及其代谢产 物浓度有关。由此提示肾功能不全患者、新生儿应 用利奈唑胺时应给予密切观察。利奈唑胺的不同剂 型与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关联[16]。 2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表现
长、联用 3 种以上抗生素、基础血小板计数低、肾功能不全等。利奈唑胺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局部症状可见牙龈、鼻腔出血,紫
癜等,严重者可出现胃肠道出血; 全身症状则以发热、寒颤、全身酸痛、恶心、呕吐、腹痛、关节痛等常见。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
少症的机制可能包括骨髓抑制、免疫介导或氧化应激。维生素 B6 可能对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有效,但机制尚未明确。 关键词 利奈唑胺; 血小板减少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全身症状与其他药 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类似,多以发热、寒颤为主[8],极 易与感染混淆,全身酸痛、恶心、呕吐、腹痛、关节痛 等症状也较常见。Attassi 等[10]报道 6 例利奈唑胺 致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计数 < 100 × 109 / L) 的患者中 1 例出现胃肠道出血。袁进[17]报道 1 例老年患者应 用利奈唑胺后血小板计数降至 27 × 109 / L,输液部位 和穿刺部位出现大块瘀斑。此外也有部分患者出现 牙龈出血、鼻出血、皮下紫癜等局部症状[11]。 3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
目前虽无证据显示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与氧化 应激反应存在直接关系,但氧化应激影响血小板的 聚集、活化已是不争事实[25]。Araujo 等[26]报道间日 虐原虫感染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其丙二醛、谷 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表达明显增加。Dikshit 等[27]的 动物实验发现,肺动脉栓塞的小鼠在血小板减少的 同时,血小板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明显增加、过氧化 氢酶活性下降。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皮细胞均 能产生自 由 基 引 起 血 小 板 聚 集[28]。 也 有 报 道 抗 坏 血酸可能通过其代谢产物脱氢抗坏血酸提高中性粒 细胞一氧化碳的释放、激活血小板鸟苷酸环化酶来 阻止血小板聚集[29]。Erel 等[30]更提出,间日虐原虫 感染患者血小板的氧化损伤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 重要原因。此外,血小板的可逆性聚集、移行和周围 扣留均可造 成“血 小 板 减 少 ”的 误 报[31]。 上 述 报 道 均提示氧化损伤与血小板减少的关系复杂而密切, 需要进一步阐明。
作者单位: 100853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药品保障中心 通信作者: 郭代红,Email: guodh301@ yahoo. com. cn
促进临床提高安全用药意识,防范不良后果。 1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前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并无明确诊断标 准,国内多以血小板计数 < 100 × 109 / L 作为诊断标 准。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国内外报道 差异 较 大。 郭 代 红 等[4] 和 王 海 燕 等[5] 分 别 对 410 例、102 例接受利奈唑胺注射治疗的住院患者进 行调查,结 果 显 示 血 小 板 减 少 症 的 发 生 率 分 别 为 19. 0% 和 31. 3% 。刘岩和俞森洋[6]对 53 例应用利 奈唑胺的高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血小板减少症 的发生率高达 67. 9% ,显著高于 Aneziokoro 等[7]报 道的 11% 和 Birmingham 等[8]报道的 7. 4% ,提示国 人可能存在血小板减少症的易感因素。
国内外报道利奈唑胺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平均 发病时间较为相近,约为 10 d[9-11]。郭代红等[4]、陈 超等[12]、王海燕等[5]对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的
·366·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2 年 12 月第 14 卷第 6 期
ADRJ,December 2012,Vol 14. No. 6
药பைடு நூலகம்不良反应杂志 2012 年 12 月第 14 卷第 6 期
ADRJ,December 2012,Vol 14. No. 6
·367·
明显影响,却可导致药物代谢产物消除半衰期的延 长。虽无直接证据显示 PNU-142300 和 PNU-142586 会引起 血 小 板 减 少,但 结 合 二 者 在 尿 液 中 的 高 分 布[32]、在肾衰竭患者体内的高血浆浓度[33]、肾功能 低下是血小板减少症的高危因素[34]等证据,笔者大 胆假设: 肾功能低下可能诱发 PNU-142300 和 PNU142586 的排泄障碍,导致二者体内含量升高进而引 起血小板减少。 4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与预防
监测血小板计数已成为保障利奈唑胺用药安全 的常规方法。血小板计数下降的同时还可伴有其他 血细胞数量 减 少,但 不 如 血 小 板 明 显[20],及 早 发 现 异常并进行干预可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治疗 与预防措施包括: 遵照适应证、用法、用量、疗程使用 利奈唑胺; 对于存在风险因素的患者,使用前、治疗 中应常规监测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基础值低的患者 应尽量避免使用; 尽量避免与其他可引起血小板减 少症的药 物 联 用,确 需 联 用 时 应 权 衡 利 弊、谨 慎 给 药。用药期间一旦发现患者血小板计数低于 50 × 109 / L 或有明显出血倾向须立即停药。轻度血小板 减少症停药 1 周多可自行恢复,必要时给予促血小 板生成素、糖皮质激素并输注血小板。有报道称,静 脉注射维生素 B6 100 mg / d 可缓解利奈唑胺致全血 细胞减少的趋势,特别对血小板和红细胞作用明显, 推测与维生素 B6 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活化的作用有 关[35]。但是 Youssef 等[36]的研究表明,对于使用利 奈唑胺的肿瘤患者,联合应用维生素 B6 ( 50 mg / d) 可纠正利奈唑胺所致贫血,却对血小板减少症无效, 可能与维生素 B6 的给药剂量或放、化疗对骨髓的抑 制和对血小板的直接杀伤有关,具体原因尚需进一 步深入研究。